叶翠玲
【摘要】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校本研修进入素养培育的时代。“1+2+1”学用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紧围绕着教师素养培育(师德师风素养、阅读素养、学科素养)这一核心研修内容开展,通过两个研修实践场所(课堂与课题),利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实施方式开展,做到学用一体化,达到学以致用,甚至优化其研修效果。从而使校本研修常态化、系列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并不断优化地开展。
【关键词】素养培育;学用一体;校本研修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少学校积极实施新时代背景下、新课标视角下的校本研修,探索教学改革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目前很多校本研修往往出现了研修内容无序叠加:但凡与新课改、新高考相关的内容均全面开花地给教师学习,对教師进行信息轰炸,造成教师悟不透,做不实;甚至有些教师会产生厌烦心情。此外,很多研修纯理论学习较多,不够接地气,而有的教师往往局限于教学实践,他们的学习迁移能力不够强,于是出现了研修学用脱离现象,研修效果重重地打折扣。为此,不少学者呼吁研修应与实践结合,呼吁教师学习模式的变革。张军和董秋瑾还提出了研训行一体化教师学习模式的观点。
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方式之一,是以校为基地,以师为主体,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校本研修更应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去开发培训课程,每个课程均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而开展,但其开展形式必须是深度进行且以形式多样的方式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日常实践中,这才可以使校本研修有效性得以实现,才可以实现学以致用。
本文介绍以“1+2+1”学用一体的校本研修做法,其中,“1”为学的内容,即全部课程围绕一个核心:教师发展的素养培育。该主核心涵盖了三大版块的素养培育,分别为师德师风素养(教师培根铸魂的必备培训内容)、阅读素养(人的终身发展素养的必备培训内容)、学科素养(新时代下的学科发展所需培训)。“2”为“用”的途径:课堂(“常态课、研讨课、展示课”的实践);课题(基于校本研修主题的小课题开展)。“1”为线上线下相融合开展校本研修的方式,为优化校本教研效果的方式。
简而言之,“1+2+1”学用一体的校本研修就是把所学的内容(三大块素养)环环相扣,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形式用在课堂与课题中,从而产生学与用一体化,优化校本研修的实效。
一、 素养的培育
(一)师德素养:倾心倾注、入心入脑
学校一定要坚持立德为先,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扎根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因此,校本研修首要内容为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建设,包括师德师风概念、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做到以德立身。学习材料有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新时代下争做“四有好老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十项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学校分别在每周科组校内教研、科组长例会、全校教师大会开设师德师风(含思想政治)学习培训环节,再三重申不可触碰教育的底线,必须端正意识形态,提高政治站位,从而多方面为教师们筑建了思想的防线。
(二)阅读素养: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用结合
阅读素养不仅是学习素养和工作素养,更是人生素养,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形成与实现。学校坚持以读书节为校本教研必备活动,以读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突破口,树立“终身学习”“提升素养”的理念。为避免培训内容无序叠加,教研处先自身深入研究新时代的相关理论,每学期有序地选择一本与研修主题相关的读本,且充分体现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的前沿研究。
每个学期由学校定主题、定读本,层级推进、环环相扣来开展,做到全校教师精读一书、形式多样、深度领悟、全员分享、提升素养。以科组长学习时间、校内教研活动、全校政治学习时间等活动契机为抓手,层层落实读书活动的开展。
读书分享交流方法多样,不要过多固化检查教师们的读书心得与反馈形式,而是放权给科组、备课组,让其充分发挥众人智慧,安排读书心得汇报、人人论坛、以书会友、读书沙龙等。其具体培训操作见图1。
(三)学科素养:宏微观层面学科素养培育
赵希斌提到,我们不管是哪门学科知识,在实践应用中都有“根”。笔者认为,这个“根”就是学科素养的培育。必须强调的是,学科素养是指宏微观层面学科素养高度融合的培育,绝不是仅局限在微观层面素养——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育,而是拓宽到新时代育人所需的宏观层面的素养——跨学科尤其是心理学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管理学,等等。
教研处根据全校所研读书本的主题内容,每周印发主题下的相关理论的配套文献来作为读书研修的增补材料。同样,分别在科长例会、校内教研与读书研修一起同步开展,既可以加强对读本的理解,还可以做到理论学习常态化与系列化。以下文献是新时代下素养培育的必备文献材料: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知道纲要(试行)》、教育部考试中心印发的《中国考试评价体系》、余文森所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此外,面对直面而来的新课改,学校教研更应积极作为,带领全体教师进行新课改引领下的课堂深度教学研究。学校提供各种平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培训方式,让教师们参加新课改、新高考、新政策的各类型培训,让教师们开拓视野,践行新课改,展示教研新作为。如,积极邀请学术大咖、草根专家等开展相关新高考、新课改尤其是深度教学、素养培育方面的学术讲座,打开教师们的新视角,使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根据学校制订的校本研修规章制度,凡是参加培训的教师分别在校内学科组、备课组交流甚至在全体教师校本研修分享会上进行培训心得汇报与分享,扩大培训后的价值。
二、形式多样的学以致用
(一)以三种课堂为主站地,落实学以致用
校本研修所学的内容必须落地,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践行,这才是校本研修的效果体现。我们可通过三种课堂(常态课、研讨课与展示课)的开展来践行所学的内容。常态课要放在首位,每天把校本所学的内容回归于课堂,在常态化课堂践行理论知识,验证所学效果,这也是校本研修过程性效果的见证。第二类型的课是基于某专题某版块的研讨课,以某素养版块入手,开展学用结合的实施,发挥以小见大的作用,是校本研修效果亮点的体现。第三类型的课是展示课,其中包括科组长展示课、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展示课。这种类型的课例展示既可以是校本研修阶段性实施效果的评价也可以是终结性效果评价的表现。
(二)以校内课题为抓手,实施校本研修
每学期,学校组织教师分年段开展基于校本研修主题的校内教师小课题研究。高一年级侧重学生学习习惯(尤其是思维品质习惯)的培养的研究,高二年级开展新课标视域下学科素养培育研究。高三年级开展新高考背景下作业有效性、科学备考策略研究。在小课题的开展孵化器下,教师优化校内小课题,积极申报区教师小课题、区规划课题,等等,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能力。
(三)以线上线下相融合方式,优化校本研修
武步胜认为,网络教研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可以更便捷获取教学资源,观看讲座、公开课,发表个人教学心得。
线上教研有五个明顯的优势:1.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了不同类型的教育从业者的零距离互动;2.信息量大且发布及时,教师之间通过线上分享最新的成果,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同步率;3.方便、经济,大大节约了教师们集中参加教研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多方平台提供公益性质的免费环境;4.受众更广泛,由于参与教研人数上限的扩大,更多的教师可以现场或重播的形式聆听专家的教育汇报,而提供留言和实名制度的相互作用下有效地保障了舆论的自由与权益;5.评价及时、反思见效,通过线上平台教师们能迅速地做出总结反馈、集思广益,可以一对多、多对一地获得最有效的建议。
但是,纯粹的线上教研也存在不少弊端。如,学者张永斌在《实施网络教研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就鲜明地指出:线上教研不可以替代传统教研,线上教研是传统教研有效的补充和延申。他认为,教研平台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熟悉程度进行合理选择。
由此可见,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是目前一种优化校本研修实施的途径,线上可以进行远程教研主题会、名师直播、在线教学比武、课例研讨、主题交流、专家讲座等,线下则通过实地展开教学实践:听课进课堂、集体教研观摩等。一方面积累了教学资源,如,学习资源库、学情统计、进度控制。另一方面拓展了研修形式,如,网络研讨交流、电子邮件、QQ群等。其框架结构可见下图2。
学校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平台(腾讯会议、腾讯课堂、MUM互动平台等),围绕每个学期校本研修主题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研修活动,做到研修及时、有效;资源共享与最大化利用,开阔了传统研修的效率和广度;结合传统研修,提升了线上研修的系统化管理,以及为线上研修的有效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线上线下融合教研能实现了研修的全面发展,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互动性,为校本研修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
三、结语
素养培育视域下的“1+2+1”学用一体的校本研修简约而不简单,牢牢抓住校本研修“1”个核心“教师的素养培育”:师德师风素养是教师的首要必备培训内容,阅读素养是人的终身培训内容,宏微观结合的学科素养培育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培训内容。这“1”个核心研修内容通过课堂实践、课题研究得以实施开展,更是使用线下线上相融合的研修方式来优化研修的效果。这种校本研修模式解决了培训内容凌乱、无序、叠加等状况;确保校本研修可以常态化、系列化地开展;更是使教师借助线上线下相融的研修方式,开展知识联通、多元互动与交流的深度学习,积极分享与使用各种资源,真正有效地提高校本研修的效果,适合新时代的发展。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教育规划2020年度重点项目“线上线下跨地域融合的教研模式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201257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武步胜.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维度[J].数字教育,2015:65-68.
[2]张军,董秋瑾.动理论视域下研训行一体化教师学习模式建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1:18-23.
[3]张永斌.实施网络教研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6:182-183.
[4]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林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