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 “课程思政” 建设策略

2021-11-17 23:18刘威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摘  要:文章以“戏曲鉴赏”课程为例探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从艺术意识形态属性、中国戏曲传承等方面剖析中国戏曲蕴含的思政教育意义,论述了“戏曲鉴赏”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教学框架设计、思政元素挖掘凝练两方面探索“戏曲鉴赏”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最后,对新编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赏析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凝练进行了实例展示。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戏曲鉴赏;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103-03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开展好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戏曲鉴赏”是教育部规定的8门普通高校限定性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程之一,承载着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优化审美品位、确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感性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功能;担负着引领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灵魂的责任。

一、中国戏曲蕴含的思政教育意义分析

(一)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体现。比如戏曲、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等。首先,从艺术作品的内容上看,它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必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其次,从创作者的心理来看,它表达了创作者的目的和愿望。再次,从艺术作品的功能看,艺术作品以其特有的方式和手段展示,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2]。可以说,意识形态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与语言表达,也是艺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驱动力和最终意义的呈现。意识形态支配并最终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术作品的持久影响力。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意识形态性才能更加深刻地表达现实需要、回应时代诉求,才可能具有更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演播、传播以及观者对艺术作品的感悟、欣赏、接受潜移默化地实现。因此,中国戏曲历来就具有高台教化的作用。

(二)中国戏曲独一无二的传承

世界上曾经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分别是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古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仅仅经历了200多年便衰落消失。印度梵剧属于古典梵语戏剧,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但早已是文化陈迹,没有剧本和剧目流传下来。有研究者根据文献记载认为,中国戏曲在尧舜禹时代就初具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专业表演人员,到唐代由于“参军戏”进入宫廷,在上流社会流行使戏曲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3]。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宋代的“宋杂剧”和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戏曲艺术。按照后一种观点,中国戏曲应该是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最年轻,但却是唯一留存下来的,直到今天仍然显示着强盛生命力。研究确认,我国历史上戏曲种类曾达390多种,现存270多种,以京剧、评剧、豫剧、越剧、昆曲、秦腔、黄梅戏、晋剧8大剧种为代表[4]

(三)戏曲集各种艺术之大成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具有四大显著特点,即写意性、虚拟性、程式化和综合性。尤其是综合性,包含了绘画、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服饰等多种艺术,且每种艺术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有些艺术形式是特有的,如脸谱、唱腔、靠蟒服饰等。单就文学价值而言,中国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达到了令世界仰视的高度。元曲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并列为戏剧剧本中两座巍巍丰碑。可以说,中国戏曲是集各种艺术之大成,是普通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最好的课程之一,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的人文素养。

(四)戏曲艺术作品的时代烙印

由于戏曲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其作品必然折射当时人们的愿望与向往以及对社会的期盼,也是时代的反映、人生的观照,每一部戏剧都会打上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任何艺术作品都凸显着特定历史时代人们的主导思想和价值观念,传达着艺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因此,不同朝代、不同的统治阶层所倡导或禁演的剧目都不同。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当局禁演京剧《四郎探母》以防国民党老兵和去台人员对留在大陆的亲人的思念和思乡之情,动摇留守台湾的信念。就这个层面而言,在阶级社会,艺术作品还具有阶级属性。

(五)戏曲寓教于乐的思政教育优势

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两大类:一是思政课程,一是课程思政。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偏向理论教学,在积淀学生理论素养方面有较大优势,但许多思政课堂也表现出结构单一、教学形式呆板的局限,教学内容在趣味性和吸引力方面略有欠缺[5]。艺术教育教学结构系统性强,灵活多变,可拓展性强。教学内容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能够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从固化的学习和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因而,艺术教育课堂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尤其中国戏曲具有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有精湛的艺术表演,极具视觉艺术享受。众多优秀的戏曲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普通大众的情感与价值追求,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中國戏曲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和思政教育优势,相比较生硬的课堂说教,戏曲鉴赏课通过对戏曲作品的赏析、讲解和分析,寓教于乐,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对学生的艺术和思政双重教育。

二、“戏曲鉴赏”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一)做好教学框架设计

为了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戏曲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蓝本,将各种教学要素有序地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主要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以及思政元素的深入发掘和有机融合等等。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融合尤为重要,要真正做到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内容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戏曲历经800余年,产生了数不胜数的经典剧目。如前所述,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戏曲作品的时代烙印,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必须在浩瀚的剧目库中选取教化育人功能显著、能与时代精神契合,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剧目作为教学素材。

(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凝练

“戏曲鉴赏”虽然“自带”思政元素但仍然需要深入挖掘、精心凝练和巧妙融合。特别要注重发掘和凝炼地方、地域、校情、校史特点明显、能够贴近学生的特色思政元素。

1. 民族自豪。中国戏曲萌芽于唐代,形成于宋元,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彰显了中华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宋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在戏剧文学上享有“西有‘莎翁,东有‘汤公”美誉,中西文化遥相呼应,交相辉映,因而,中华民族不逊于任何一个民族,会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的自豪呐喊声。

2. 文化自信。全世界有三大古老戏剧,只有中国戏曲存留至今,活在当下,而且显示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足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和博大精深,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自觉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道德修养。中国传统剧目中很多都是教化人们修身养性,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如课程选取的鉴赏剧目豫剧《程婴救孤》和京剧《锁麟囊》等,其立意就是感召人们涵养匡扶正义、扶弱济贫、舍生取义,知恩图报、感恩戴德、投桃报李等道德素养。

4. 正确的人生三观。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我国戏曲作品也是如此,很多剧目都是讲述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有助于青年学生建立良好、健康的爱情观,如越剧《梁祝》和昆曲《牡丹亭》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5.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很多剧目的立意,继承发扬“忠、孝、礼、义”。京剧《三娘教子》《四郎探母》、豫剧《花木兰》等剧目都有明确彰显。

6. 家国情怀。民族气节、爱国精神是众多剧目突出的剧魂。《苏武牧羊》《岳飞传》《穆桂英挂帅》等一大批剧目都彰显着这一主题。很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都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民族大义,如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程砚秋隐乡务农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抗美援朝时期常香玉义演捐飞机等等……艺术无国界,艺术家却有浓浓的祖国情怀。这些案例非常能引起学生的敬佩之情,激发强烈的爱国精神。

7. 革命文化。《江姐》《红灯记》等一批革命题材现代剧目,讴歌中国共产党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不屈、顽强奋斗,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加深对党的热爱,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8.品格塑造。讲授各个剧种时都会介绍著名艺术大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无一不是勤学苦练,对艺术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教育学生一定要有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典型案例展现

不同剧目其时代价值、剧魂立意和思政元素都可能各不相同。在教学中需要进精心凝练、巧妙融入才能做到不着痕迹、水乳交融。

(一)显性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

《关中晓月》以陕西泾阳女商人周莹为原型,智救关中大儒刘古愚为故事情节主线。从故事情节到剧中人物都凸显出厚重的显性思政元素。剧中人物刘古愚是当时“关学”的传承人,自然引出了“关学”元素。“关学”是儒学在陕西关中一带的继承和发扬,而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结晶之一;北宋大儒、“关学”创始人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关学的精髓,历代传颂不衰,非常能够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可谓中国人的精神绝句。具体解释为:天地无心,人有心,以人之仁心去映射天地之心,人心之德仁即天地之大义;立命立道,修身养性,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一身浩然正气,让国家民族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走向富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先哲思想;复兴中华,振兴民族,开创万代盛世。归纳起来,即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乾坤父母、尊礼贵德的社会、学术使命,以及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理想。剧情浓墨重彩地彰显了普通中国女性在国运危厄中挺身而出、柔肩担道义的崇高品格,倾尽家财拯救关学一脉。该剧目教育学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讴歌了中华女性不屈不挠、机智勇敢的特质。

(二)隐性思政元素的深挖凝炼

隐性思政元素的深挖凝炼,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于无形中起到了感化作用。“横渠四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该校前身“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首任校长于右任、水利科学奠基人李仪祉都是剧中人物刘古愚的学生,这一背景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如同亲聆教诲,增强当代农林学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四、结语

课程思政正在路上。思政教育是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公共艺术课的思政建设应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作为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素质教育课程,“戏曲鉴赏”本身就蕴含了众多的思政元素,完全可以将审美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确保“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基金项目:陕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公共艺术课戏曲鉴赏的‘四元立体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SGH 20Y1042);202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高校美育教育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452020099)。

作者简介:刘威(1983—),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戏曲传播。

参考文献:

[1] 吴晓春.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5):92-95.

[2] 郭瑶月. 基于意识形态共通性的思政课程与艺术形式结合探讨[J]. 科教文汇,2020(04):55-56.

[3] 朱志平,周玲玉,等.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类通识课程的融合建构[J]. 中国农业教育,2020(05):96-104.

[4] 陆蓓. 刍议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J]. 北方音乐,2015(11):90.

[5] 张立文. 为天地立心[N]. 光明日报,2016-09-19.

(责任编輯:莫唯然)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