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感培养对声乐教学的作用

2021-11-17 18:46姚元强刘成英
艺术评鉴 2021年20期
关键词:乐感培养乐感

姚元强 刘成英

摘要:乐感在声乐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往往人们只重视对声音的训练,却忽略乐感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导致学生在练声时效果较好,但在作品学习和演唱中,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乐感  乐感培养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练声  作品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115-03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声乐教学中,比如,当我们给学生做了示范、做了讲解,但学生却仍然没有达到我们所需要的要求和效果,这就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却始终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就比如:情感、气息、声音的定位等,我们一味的强调了如何吸气,气息下沉,如何打开身体,如何正确的发声等,这时我们教师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乐感”。虽然把理论说了个透,进行了大量的规范的练声,但学生却始终没有达到要求,笔者认为,这就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即乐感在声乐演唱及教学中的作用。

一、何为乐感

乐感,泛指音乐的感觉,即人们对音乐的背景、旋律的线条和发展、力度和情绪的变化转换,以及对节奏和音乐内涵的敏感性和把握性。在具备和声听觉、节奏感、旋律感、乐感等方面较好的人,会对乐曲的结构(包括乐思、乐句、乐段)有准确的把握,可以对音乐所揭示的内涵(包括意境、力度、速度),对音乐的浓墨重彩处和轻盈之处有较好的把握和区分,对乐段之间层次的递进、转换、主歌与副歌部分的把握等有明显的区别。

二、问题探讨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了发声的方法,一味讲授发声的位置、怎样呼吸等,企图通过大量的练声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学生在接受了训练之后,练声效果也不错,能基本按照发声方法进行练声,初步掌握了发声的基本原理;但在乐曲的演唱中,却仍然找不到方法去演唱,声音的控制力差,找不准声音的定位,不知道怎样去应用,达不到练声时的声音效果,达不到作品所需要表达的境界和要求。笔者认为这就是乐感的问题,关于学生在演唱中找不到方法或达不到练声时的效果,在歌曲的演唱中,对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是乐感方面不足的体现。有许多人认为,在演唱歌曲时,就应该忘记方法,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有些牵强和神秘,或者不够严谨和科学,让学生更加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入手,用何种声音进行演唱,用何种情感进行表达。笔者认为还是乐感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的乐感入手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回到练声时的声音效果和方法。把握了乐感,还更能演绎作品的内涵和精髓。

三、乐感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作用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

培养学生了解和感受正确的乐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对乐感内涵的深度把握,更要了解学生的本身素质,学生具备乐感的敏感性是如何,以及对乐感掌握、把控的程度是如何,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具体的情况,进行备课和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树立乐感的概念。首先,介绍歌曲的背景,提出演唱中的具体要求,比如速度、力度、气息的把握,具体在哪些地方声音如何去体现,作品在哪些地方需要什么样的音色、气息,需要什么样的意境和格局去体现。整个作品的处理都分析透彻,让学生有头绪,有一个对作品内涵的认识,才知道和体会出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来进行演唱的感受。不同的作品,就会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风格,调式调性的不同,节奏不同等,比如:《黄水谣》《娄山关》《我爱你,中国》就属于美声作品,而《茉莉花》《洪湖水浪打浪》《沂蒙山小调》属于民族唱法。演唱美声作品时,需要声音进入腔体,需要共鸣和泛音,需要对声音进行调整,即使是同一首作品,也需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变化而变化,比如:《黄水谣》该作品为三段体,第一段表现的是黄河岸边美丽家乡的一幅图画,家乡的山美、水美,勤劳的人民在耕耘和收获,这时演唱的声音就要求抒情、优美、明亮。而第二段却反差极大,表现了自从鬼子来后,所有的一切美好皆化为泡影,人们背井离乡四处逃亡,回不了家乡的悲惨景象,这段的演唱内涵需求较深,声音厚重,共鸣和泛音都要发挥到极致,气息的需求量也较大,声音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增强,可说要透人心魂,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而第三段虽说是第一段的再现,它表现了人们同样是站在黄河边的两种不同的心态,将人们的心理反差表現出来,将悲惨的民族命运展现出来;这一段的歌声需要掌握好速度、力度,以及情感表现,结尾的收音使人们无尽的哀思,久久回荡,敲击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心弦,紧扣主题,应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将其演绎得入木三分,恰到好处。再如:在学习《啊,中国的土地》这首作品时,就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品的结构进行研究,对旋律的发展,特别是节奏的特点要了解,该作品在许多的地方,都是从后半拍而起的,这种后起的节奏,特色鲜明,在该作品中,它更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抒发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的赤子之心。这种节奏更能表达急切又具有柔情的情怀。因此,在演唱中就要求具有很好的乐感,对节奏的敏感性和把握性,要丝丝入扣,紧紧抓住该节奏特点,方能把握乐感,也才能准确诠释作品的内涵。作品的前面部分自然,抒情,随着旋律的发展,逐步推向高潮。在演唱中,要求顺其自然,把握好声音的发展,以及力度的强弱。更要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应用正确的声音理念进行演唱。如果对作品研究不深,不熟悉作品歌词内涵,不了解旋律的创作特点,不了解旋律的结构和发展,那乐感肯定就把握不好,就很难完成上述要求,会造成层次不清,主次不明。歌声就不会打动人,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进作品之中,也不能进行二度创作,就不能完成作品的正确演绎和诠释。

而民族作品的演绎风格和要求就不同,比如说江苏民歌《茉莉花》 ,歌词表现的是茉莉花的淡雅、芬芳、美丽,以及人们对美的爱护呵护。演唱要求唯美、华丽、婉转、柔美,声音要求线条性清晰,明亮、优美,演唱者要根据要求,对声音的共鸣和泛音进行调整,尽量减少共鸣和泛音,但同时,对作品的歌词美和旋律美,就要恰如其分地表现,眼前要有一幅唯美的画面,满山的茉莉花,采茶女在忙碌着摘茶,满园的花开,香气四溢,随着微风四处飘荡,人们在茶园里嬉戏,采茶女的歌声和笑声荡漾开来。演唱时,就要了解和感悟出这些景象,应用恰当的声音来表现。引领着人们进入情境。所以说,不同风格的作品,也就有不同的乐感。有的作品需要浓墨重彩,需要声音的浓度和厚度来演绎;而有的作品却是轻缓柔情,需要淡淡的音色来演绎。而歌剧的演唱,则是更需要多方面的了解,研究,去磨合和感受,才能应用正确的声音来进行演绎。比如作品《木兰从军》,它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情景,作品围绕木兰从一个不谙世事天真烂漫的少女,幸福的生活在父母的疼爱之中,随着敌人的入侵,国家需要征兵御敌,而木兰的父亲已经年迈,自己又没有长兄和弟弟,面对国家的危难,木兰挺身而出,化妆成男性去当兵,经过了战场的洗礼,木兰成长为一名将军,与战友们经过艰苦的战斗,一道消灭了敌寇,木兰与战友们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战友们却不知道木兰的女儿身份,直到凯旋而归才知晓。该作品的乐感就要求演唱者研究透彻,把每一段落的内涵进行正确的表达,对木兰的身份、成长进行研究,对战争的情景、战友情,以及战争胜利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木兰与战友们凯旋而归后的情景,进行表述描写,最后,当战友们得知木兰的女儿身后,那种少女的羞涩,战友们的惊讶和内心激荡,都要很好地刻画。演唱者对作品的研究,本身就是乐感的需求,经过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才初步掌握了演唱需求,才能针对每一个情与景,进行细致演唱把握。对不同的人物进行研究,才能应用好声音去表达。特别是战争的场景,残酷而激烈,勇敢而坚定;速度上、声音的色彩上,都要有针对性。最后木兰与战友一道凯旋而归时的情景,演唱者要注重人物的内心刻画,用柔美的声音来表现木兰的本色,同时对战友的惊讶和内心变化,也要有恰到的表现。所以只有全面深度研究作品,才能具备很好的乐感,有了很好的乐感,才能应用正确的声音色彩、力度、速度、旋律的发展方向等来演唱,才能根据不同的情、景 、男、女,以及剧情的发展来进行演唱。

乐感训练中,节奏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简单的强弱对比,节奏的了解,必须要经过乐理知识的学习,要对常用音符的时值进行学习,只有了解和熟悉了常用音符的时值,才是掌握节奏,而有的节奏必须是在结合作品,了解作品内涵,了解作者的需求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后,同时,它还有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对作品的再次理解和把握以及挖掘,才能更深层演绎传达出作品的内涵,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

(二)如何让乐感对教学起到作用

乐感的培养和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元素来构成。必须从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意境、乐曲结构、旋律的发展方向等等。教师通过讲解,并通过逐段逐句的示范,或者播放音响、视频,使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出乐感的动态和状态,才能对音乐所需要的声音有初步的感悟;体会出音乐的魅力,才知道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来进行展示,也才能自己潜移默化地去模仿和感受。乐感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仅仅是一些小的训练,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有目的,有组织的循序渐进的备课,使学生得到系统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从理论上,更要从实践中,能逐步感受乐感的作用和魅力。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大的有目的和方法的教学工程,通过这一系列的乐感培训、教学,学生的声音才能成为作品所需求的状态,情感上才能成为正确的体现。这个时候的声音才是作品所需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一昧的去强调声音,而是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全方位的把自己的功课做足,做全。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才能使其主动去学,把该学习的和掌握的知识,学好了熟悉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只要科学的把握教学过程,引领学生去探寻声乐的实质。

(三)练声与演唱的区别

练声是为了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声和呼吸方法等,还帮助学生建立发声中的肌体的记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演唱中需要的肌体力量,通过练声,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并强化对发声方法的记忆,练声的要求是很高的,同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的音色、音域、音质来进行,还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特点来进行。练声的针对性较强,每个学生的练声可能都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表现在应用的练习曲和发音的字母,以及音域上,还有发声的技巧上,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正确的掌握了发声的技巧和方法后,才进行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但把练声后的声音放在歌曲演唱中时,却还有很大的一些变化和跨度。因为歌曲演唱的要求和练声的区别是很大的,首先练声时,在情绪上、音色的变化上,力度的变化上,声音强度的使用上等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和体现。而歌曲演唱却是全方面的融合,是集声音、情绪、力度、气息、音色等来进行统一要求,进行统一表达的。它具有完整性、独立性、艺术性。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它的形成就是靠上述的要求来完成,如果没有了这些因素,只有声音一项,那就不能成形,不能成为流动的建筑。因此,许多学生在练声时,感觉状态很好,但在歌曲演唱时,却找不到状态就是因为乐感这个原因,由此我们得知乐感在歌曲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教学中就也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就必须调整教学方案,在备课中,注意各方面知识的衔接和融合,深度把握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中,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乐感培养乐感
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乐感及音乐鉴赏力的教学措施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乐感的重要性及方法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跳跃的黑白键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对策研究
试论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乐感
探讨如何在钢琴学习中培养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