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图景与语境重建: 符号学视域下《隔离的艺术》再解读

2021-11-17 17:09刘展王慧琴
新闻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修辞形象符号学

刘展 王慧琴

【内容提要】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依赖视觉去体验和感知环境,图像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被广泛使用,在展示中也被賦予新的意义加以诠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乌克兰文化和资讯政策部推出了《隔离的艺术》——世界名画系列防疫海报,这些经典名画经过恰当的改编后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基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予以解读,旨在说明图像的意义是如何被重新阐释的,并指出解读的可变性并未拦截图像所传达意义的缘由。

【关键词】视觉传播  形象  修辞  符号学  奇观

在媒介技术的变革下,视觉文化成为了人们长期浸润的一种文化形式,我们逐渐适应从读字时代跨越至读图时代这一转向。在读图时代,文字阅读所带来的沉思感在图像阅读中逐渐消解,我们会不自觉地掉入视觉“奇观”里,“纯粹的形象已经转换成实际的存在——可感知到的碎片,它们是催眠行为的有效动力”,①图像在时代的语境下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说服力,它的影响已经浸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一、释言之言:破译《隔离的艺术》中的神话

神话是一种朴素自然的言说方式,罗兰·巴特在《神话修辞术》中这样对神话界定,指出神话的意图被呈现为自然化的面貌。他还认为神话是一种双重系统——由初生系统和次生系统所构成,初生系统即纯粹语言学的系统,由抽象的整体语言构成;次生系统即神话系统,巴特用非常形象的“释言之言”来称谓它,将语言系统整个作为一个符号代入到神话系统中去进一步解读信息,由直接意指层扩展到含蓄意指层,揭示神话背后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

《隔离的艺术》系列图片,每张图片都用到了“Art of Quarantine”“Flatten The Curve”“Ministry of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Policy of Ukraine”这三组英文,他们作为语言学讯息,被安置在画面下方边缘处,服务于画面的自然配置,遥控着读者对该语言指定意义的理解。在巴特看来,这种语言学讯息是创造者审查形象的权利,具有一种压抑性的价值,其中投入了当下主要的社会道德和意识形态。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审视分析,首先“Art of Quarantine”设定了该组图像的语境——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民众自身进行检疫隔离成为了一种现实的生存状态。作为系列名画,这组图像被称之为“Art”,以艺术的形式展现民众在隔离期间需要做好防疫隔离,拥有更为深刻的阐释效力。其次,“Flatten The Curve”的字面含义是“使曲线变平”(直接意指层),聚焦于“curve”,指代的曲线也隐藏着新的含义:在疫情初期,各个国家由于对病毒认知还不够全面,自身医疗系统的短板、防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使得感染病例急速上升形成一条陡峭的曲线。如何使该曲线“变平”(Flatten),不仅需要靠国家、政府、社区等层面的管理措施,民众自身的抗疫动力其实是关键一环(含蓄意指层)。在中国以外的诸多国家,疫情严重时期,众多民众仍然选择外出聚会、拒绝居家隔离、拒绝佩戴口罩等行为。该系列图像所标注的“Ministry of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Policy of Ukraine”指代的“乌克兰文化及资讯政策部”,它作为官方机构来发布《隔离的艺术》则很好地以视觉图像的方式来呈现民众该如何防疫,潜移默化地让民众理解并接受检疫隔离的相关要求。

然而,在言说状态的神话里,展开是线性的;在视觉状态的神话里,展开才是多向度的。《MAKE SUPPLIES》的原作是《Lady with an Ermine》,由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在原画中该女士怀抱的是Ermine(貂),修改之后女士怀抱的是Supplies(补给品),并且女士佩戴上了口罩。左上方的英文旨在说明“做好物资储备使我们可以呆在家中更长时间,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文字对于图像的作用只是一种“中转”或“停泊”,而“停泊”则意味着文字要对讯息的运用负责。换句话说,图像比文字更具有强制性,能立即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图像也被赋予了文字意义。

在神话系统里,形式的多个要素处在位置关系、邻接关系之中,它的呈现方式是空间性的,改自列奥纳多·达·芬奇《Last Supper》的图像《SOCIAL DISTANCING》,由原作的多个人物演变成一个主人公,整体的布景没有变化,语言要素位于图像的左上方:“呆在家中和保持社交距离是阻止病毒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概念与形式恰恰相反,凭借内涵上的深度联结在一起,呈现方式是记忆性的,主人公佩戴上口罩意指“居家隔离”,由曾经在家组织的“派对狂欢”转变成“一人用餐”的场景,体现了政府提倡这种减少社交活动居家隔离的做法。

神话的原则是将历史转变成自然,使概念自然化——它并不隐匿什么,而是坦诚实情。《USE DELIVERY》改自雅克·路易·大卫的《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主人公拿破仑佩戴上口罩并背上一个包裹,主要意指这种送货服务很安全——送货服务人员佩戴口罩和穿防护服将会大大降低接触感染的几率,呼吁人们尽量减少外出接触。值得注意的是,改动后的《USE DELIVERY》依然继承了原图的意义,也唤起了人们对原图的记忆: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阿尔卑斯山,展现了这种英雄主义气势——象征着这些送货人员作为疫情期间的特殊工作者,依然在前线的岗位上为民众服务,在一定意义上以“平民英雄”的身份帮助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

综上来看,虽然在神话系统里的所指即概念本身会扭曲和异化意义,但是作为神话的构成要素来说,创建有关概念本身的新词并不是随意而为之,都是根据当下隔离情境来设定合乎情理的改动规则。

二、形象的修辞:三种讯息交替呈现

在罗兰·巴特看来,形象产生三种讯息:语言学讯息、被编码的图像讯息、象征讯息。虽然他没有谈及关于这三种讯息的阅读顺序及阅读视角,但作为一个神话系统内的这三类讯息是交替呈现的,没有先后阅读次序之分。

一般的看法认为形象在意义的方面是微弱的,意指过程不可能穷尽形象难以言表的丰富性。但自从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以来,民众的视觉素养在图像信息的充斥下在不断地强化,以至于我们能够理解视觉所呈现出来的敞亮世界。在《USE GLOVES》中,语言学讯息传达了“使用一次性手套来避免通过皮肤接触的传播”的涵义,被编码的图像讯息是“圣母戴上手套”这一新形象,象征讯息则在说明戴上手套的圣母玛利亚真诚地祈祷这次疫情能够平稳度过,契合西方宗教观念的同时,也呼应了疫情之下各种祷告聚集行为应当避免的内涵。

字面形象是被直接意指的,象征形象是被含蓄意指的,但是直接意指的讯息的语码会影响含蓄意指的讯息——也就是说,字面意义上的语码会为含蓄意指做好准备和提供便利。改自本杰明·韦斯特的《Mrs Worrell as Hebe》的《PAY WITH CARD》,左上角作为注解说明的语言学讯息表达了“用银行卡代替现金支付可能会大大减少感染传播”的涵义,用巴特的话来说,语言给神话提供了镂空的意义,神话可以轻易地透进去,“Pay with card”的对照面则是“Pay with cash”,政府希望民众减少现金支付并采取用卡支付的方式,从源头上遏制“接触感染”的发生。有趣的是,由于原画中沃雷尔太太视觉凝视的作用,我们作为观者无形中被强化去接受了该形象所建构的意义:沃雷尔太太戴着口罩、手套面向我们,眼神仿佛“劝说”我们用卡支付从而避免使用现金。

综上可见,形象的传播其实是一种提供掩盖在给定意义表象下建构意义的手段,语言学讯息的确提前框定了我们的理解范畴,但是它并没有完全限制意义的后续产出,神话让疫情之下的事实、社会意识形态表露得十分自然,以至于我们可以心服口服地接受它所传递出来的意指。

三、读解的可变性——未消解形象中的意义

阅读中的变化有赖于被投入在形象中的各种不同知识——实践的、民族的、文化的、美学的,单个个体可动员不同的语汇。虽然阅读的视角和视觉素养因人而异,但读解的可变性根本不会威胁到形象的“语言”,形象通过意义系统被层层过滤穿透,人在独特的语言中被连接到他的存在的深层。

罗兰·巴特指出,表达含蓄意指的语义需要一个特殊的元语言,如意大利风味指代意大利的一切——从细条实心面到绘画的浓缩本质,属于一种民族性的轴心,与之相关的是法国风味和德国风味或西班牙风味等。《Orpheus and Euridyce》的故事取自希腊神话,奥菲斯和欧里狄斯是一对恋人,欧里狄斯在婚礼上不幸去世,奥菲斯悲伤地演奏感动了冥王,冥王要求他带欧里狄斯返回阳间的路上绝不能回头看她,但奥菲斯没有忍住导致他永远地失去了欧里狄斯。很显然,对原作故事的理解需要民众有共通的文化系统,也就是巴特所说的“元语言”,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深刻理解改版之后的《KEEP THE DISTANCE》: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无论是恋人还是亲人,都要克制情感表达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最为重要的不是去编目含蓄意指物,而是去理解它们在总体的形象中构成非连续性的特征。《The son of a Man》中整个画作的色调是鲜明的:男子身着黑色西装,背景是蓝天白云和棕色砖墙;而修改后的《WEAR A FACE MASK》则被蒙上了一层灰色面纱,背景像是笼罩在一片乌云之下,象征着全球疫情爆发的严重氛围。在含蓄意指物的层面,这些意指物是强大的符号,分散的、“物化的”符號——有一种聚合性的浓缩:遮挡男子面部的“苹果”变成了“口罩”,整体布景的变暗,以及男子视线的完全遮蔽,都被浓缩为一个意指——疫情之下,人人都需要佩戴口罩,我们都因成为“面具人”而变得安全。

四、结语

《隔离的艺术》作为一组系列神话,充分调动了观者的视觉感官,其作为一组作品在被观看的同时也触发并调动了观者大脑中以往的存储记忆。观众对曾经名画的记忆被重新触发复活,影射到疫情图景下新的语境安排,重新获得了关于防疫的新知。由此可见,图像对于意义的传播具有更为深刻的思维启示,视觉媒介展现的是一种高度形象的可想象性,不仅可以调动观者自身以往的文化经验,同时也会更新观者的既往认知。虽然神话是一种纯粹的表意文字系统,形式再现概念远远不能覆盖再现行为的总体,但借用巴特的话来说,“我们必须寻求的,乃是现实与人、描述与解释、对象与知识的调和”,③我们不必过度地谈论现实,当下神话所呈现的立即“击中”你的东西才是核心所在。

注释:

①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视觉文化的奇观[M].吴琼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4.

②罗兰·巴特等.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M].吴琼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

③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89.

作者简介:刘展,博士,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媒体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王慧琴,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新媒体数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修辞形象符号学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