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闫华超,苗秀莲,孙月莹,曹贵玲
摘 要: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授课的基础上,无形之中融入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动物学作为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之一,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教学成效变化并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内容设计上还应当注意体现法制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和注重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
关键词:动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0-0181-04
Abstract: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tangible into the contents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o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science course. During the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effects brought by the changes in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ascending of various aspects abilities, reflecting the legal ideas and Marxist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what's more, pay attention to the passing on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s.
Keywords: Zo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cher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说,高校课程的思政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其目的是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动物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大学生刚入校便最早要接触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之一。无论是从专业培养上,还是思想引领、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动物学课程思政建设都非常重要。本研究针对《纲要》的基本要求,针对动物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供有关教育人员参考。
一、动物学课程教学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
对于专业课而言,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并不是固化的。许多一线教师结合自身专业课的特点挖掘了诸多的思政元素,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落后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德育育人和知识育人相协调的课程思政背景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能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先后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阶段。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由面对面的言传身教也逐渐发展到了虚拟与现实交互的人机对话阶段。在线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多样的具体举措加强课程思政;同样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线上教学的内容中,我们也要有计划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2. 教学内容设计
传统的一门课,教师侧重完成知识点的讲述;而《纲要》中明确指出专业课不仅要求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达到一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其中,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仅靠专业知识就能达到的,而是靠包括课程思政在内的多个教学环节。课程思政也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理论、讲做法,而是要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和真正实践。因此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是现在课堂所必需的。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设置学生自主探究、撰写考察报告、分组讨论、作品展示、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学生自主的活动,掌握了科学知识,了解了国情和知识背景,掌握了知识点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体会到知识的深度,也能体会到人文关怀的温度,更能感知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所具有的人生价值。
二、动物学课程教学应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传统的大学课堂已经向学生系统地讲解了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辩证法的基本理念等内容。但对于动物学教师本身而言,则需要思考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知识点能很好地体现这些哲学思想,这样才能做到理与文、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生产实践与意识形态的结合。反过来,以学生为中心,站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角度,才能很好地激发学习的潜能和自主性。
动物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命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的本质契机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物料交换,而且这种物料交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1]。理解恩格斯有关“生命”的论述,有助于在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整个动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生物进化思想,更深层次来讲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的发展观”。因此,在动物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很好地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之间是具有普遍联系的。而动物学课程中会讲授到形色多样的动物,动物学课程授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起整体观,这就需要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考虑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2],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动物学课堂在讲授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无形渗透这些观点,不仅是将自然科学的知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起来,更是深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观和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讲授动物学课程基本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秀基因
我国是传统农牧大国,自远古时期就与自然界的各类动物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如今,在动物学课程的各类教材中,也层列了诸多有关动物及发展的古籍文献和现代科学资料。传统课堂快速地铺述这部分内容,极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空白。如果在讲述某一个具体案例时,再将这部分内容加进去,则会更加生动有趣,不仅有助于动物学课程知识的学习,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对当前国家战略的理解,有利于新时代人才的培养。例如,讲授生物的分类,很多人知道惠特克的五界系统,但对陈世骧提出的三个总界六界系统缺乏理解。而且对于陈世骧的人物生平以及其有关叶甲的研究、有关进化论的论著等科学贡献则述之更少,此类知识在动物学课堂上完全可以在讲授生物的分界以及相关昆虫学的知识时进行介绍。再如我们文化的瑰宝《诗经》《周礼》《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书籍里面,也都介绍了很多动物相关的内容[3]。但是这些内容,不仅学生不重视,某些老师也不重视。在无形之中就造成了重西方轻中方,重当前轻历史的一种学习观念和科学研究思维。长期以往,就形成了重论文尤其是SCI论文,重成果轻反思,甚至是学术造假、败坏师德的现象。我们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研究史料,近代我们也有非常杰出的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优秀代表,诸如童第周、秉志、胡经甫、陈桢、郑作新等老一辈自然科学家和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以及一大批在改革和发展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默默付出的研究人员,我们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内容完美统一在我们的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因此,作者认为,动物学等科学的本科教育,目的不仅是要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承文化基因;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要有科学探索的基本精神和扎实的爱国情操,在课程中初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四、动物学课程教学要让学生懂法,更要主动地去宣传和践行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求之一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到课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之中[4]。其中,在动物学课堂上宣讲与本学科有关的法制内容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在现行法律体系中,直接涉及动物的法律主要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范围直接规定了依法保护的2000多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和120属的昆虫。法律针对这些动物就有关猎捕、交易、利用、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等各环节作了明确规范。然而,在此范围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野生动物不在保护管理范围,例如大多数的蝙蝠、鼠类、鸦类等,它们有些是外来入侵物种,可能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有些还是传播疫病的高风险物种。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5],突破了原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和“三有”动物的范围,规定全面禁止食用“三有”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这是新冠肺炎爆发以来,有关野生动物非法利用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实际存在问题的积极回应[6]。因此,对某些野生动物管控的不当或缺乏管控,可能会成为生态环境的灾难和疫病传播扩散的隐患。这些具体案例,我們都可以将其融入到课程思政的内容里面去,体现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动物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方面就是需要通过社会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推动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专业角度促进包含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对法律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加强法治体系的建设。
五、动物学课程思政应当有过程性评价考核机制
考核不仅是指考试。在当下教学改革以及各类专业认证的要求下,提升本科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既往以侧重最终结果的教学考核方式逐渐被人所诟病,而以全面重视评价的功能,包括确认学习质量、进行诊断导向和学会评价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7]。因此,动物学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考核不能是仅仅在考试时以主观或客观题的试题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有价值的考核依据。例如,可以在动物学课堂中引入“鸟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用于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组织实施时可以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从古诗词、古画作、古代传说等文艺作品中搜集各类素材,然后与不同鸟的形态外貌、行为特征、生态分布等知识相结合,做到文化和自然科学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自然科学知识,也做到了课程思政,甚至可以为某些作品批错指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协调班级学生进行统一评价,立足于课堂,又能走出课堂。因此,设计诸多不同的课堂环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形成科学的评价系统。这不仅能在思想上武装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日后形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成为有文化、有内涵符合新时期本科培养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六、动物学课程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既往的教学都是“先生教,学生学”的模式。现代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课程思政很多时候要求老师不仅是“教书匠”,还要具备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所以,教师本身素质必须过硬,动物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发展。这其中首先是思想的提高。教师应该时刻关心和关注国家发展大事和战略要义,例如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结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8]。归根结底,社会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推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然观,从动物学授课的角度要求教师要深刻思考动物学课程本身的价值内涵,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所以,大学教师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要紧跟时代、紧跟社会发展。其次,动物学课程教师还应加强知识和理论的创新。当前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日新月异,动物学课程的知识内容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教师应当更新这种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避免所教内容的陈旧性和证伪,以保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规范性。最后教师还应力所能及地在各个方面获得提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著名教育家启功先生也说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明确指出教师的身份和言行举止的重要性。所以,课程思政不仅是针对课堂上对学生思政方面的要求,教师本身也应注重自身各方面的提高。
七、动物学课程思政应加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动物学课程在引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各生物学硕士招考院校中,动物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也是重要的考核内容。因此,加强学生“学”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后,学生的学,不仅仅包括课堂的听课,还包括了课堂上的互动以及课下的学习和实践等环节。专业课教师应当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并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判。以下列举了几个体现课程思政的学生任务,供阅者参考:(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动物资源開发利用和野生动物保护;(2)生态文明建设:动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3) 全球粮食危机:人类未来食物靠海洋;(4)全球气候变暖:鸟类生存的命运挑战,南北极动物生存现状;(5)模范引领:动物学家背后的研究故事;(6)中国文化:挖掘各类文学、文艺、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元素,中国传统农耕桑织文化,中国中医文化;(7)发现自然之美:动物形体、行为艺术;(8)国际友好使者:动物与国家外交;(9)科技发展:来自动物的智慧,向动物学习;(10)哲学思维:德里达的动物思想……当然,这些思政课题是专业教师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深入思考后无形之中形成的。组织和实施这些课题,不是照搬条条框框,也不是放任发挥。教师应当凝练每一个主题,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如PPT演讲、小组讨论、辩论、小游戏等,保障所有学生均能有效参与,再对每个人的具体表现作出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构建多元的思政学习方式,把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同时也能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对学生的知识和视界以及人性培养等多方面均有帮助,有助于学生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9]。
八、结束语
动物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不是针对《纲要》规范一板一眼地做加减法,而是任课教师应该针对课程目标丰富自己的授课环节,然后在每个环节中加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做到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思政元素与知识元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在人才过程培育中,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无形之中增强他们的社会幸福感、民族责任感和文化自信感,“润物细无声”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体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有人指出“自然科学本身就是求真溯源,科学本身就是最大的思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可以不断锻炼人的意志和品行,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在平凡讲台上做好立德树人的基础事业。同时,在全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教育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一项重要事业,更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因此,动物学课程的思政,重在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网络,合“政”善“思”,把思政元素融入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方能使课堂不再机械化,而是灵动多变,充满了思想和灵魂的自由飞跃,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学理论,2014(1):11-15.
[3]刘凌云,郑光美,李兆华,等.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5):48-50.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2020年2月24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0(1):263-264.
[6]于文轩,兰婕.公共卫生安全视角下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之完善[J].环境保护,2020,48(6):17-20.
[7]何春梅.过程性评价、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投入:机制与路径[J].高教探索,2020(11):36-46.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中国人大,2020(21):6-8.
[9]团宣.服务引领大学生遵循“六有”要求茁壮成长[N].中国青年报,2016-1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