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21-11-17 12:16张莹莹薛文魏文志杨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2期
关键词:水产专业课导师

张莹莹 薛文 魏文志 杨辉

[摘           要]  分析了当前学校水产养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设置“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优化课程设置和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改革举措和实施方法。旨在让学生了解水产养殖,热爱水产养殖,树立职业理想,成為优秀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为现代化渔业发展而奋斗。

[关    键   词]  水产养殖;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06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校长和专家们回信中对涉农高校为“三农”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表示充分的肯定,并且殷切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贡献[1]。水产养殖专业为21类涉农专业之一,旨在为水产领域生产、科研、管理和教育等部门输送优异的专业人才。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67%,发展空间日益增大,人才需求量亦逐年上涨。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对养殖尾水排放日益严格的要求,还是对全长江流域实施十年禁捕政策,都使得水产养殖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水产养殖对能够带领行业向现代化、集约化、绿色健康发展的高级专业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分析了本校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法,期待能够优化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

一、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选择非主观意愿,专业认同感差

当前在专业选择中,工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是热门专业,涉农专业招生相对其他专业一直处于劣势,并且水产养殖专业相对于兽医、动物科学、农学等专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招生劣势尤为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在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中,仅有6.67%的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自主选择这个专业,而剩下高达93.33%的学生都是通过专业调剂被动进入水产养殖专业[2]。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水产养殖就是简单地从事鱼虾等养殖工作,对专业存在极大的误解,开始了解学习该专业后,仍有大部分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这个专业,更有近半比例的学生选择换专业或者考研跨考其他专业;总体而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差,对专业了解狭隘,学习的热情不高,这些对于学习、实践、创新创业及继续深造都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课程设置陈旧,不符合学科发展需求

本校水产养殖专业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开放融合和创新实践设置不完善,部分通识教育设置不符合专业特点,比如化学所占比重过大,包括普通化学1和实验、普通化学2和实验以及有机化学,共占10.5个学分,而所学知识在后面的学习及工作中涉及极少,但是对现在应用较广的分子生物学等没有丝毫涉及。专业课理论课比重大,且很多课程之间存在重复问题,比如本校养殖类相关的专业课包括鱼类增养殖学、贝类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学、池塘养鱼学、特种水产养殖学、生物饵料培养以及海藻栽培学等,其中池塘养鱼学和鱼类增养殖学存在较多重复部分,特种水产往往也会涉及部分虾类和贝类养殖。开放融合类课程目前仅有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和水产品加工工艺学两门,缺少现在急需的智慧渔业等相关内容课程。目前所开设的创新实践课程也都是以多专业通用的理论课程为主,比如专业创新基础、专业创新思维训练及专业创新创业领导力等,缺少符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实训。

(三)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不充分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受各种文化思想的渗透和冲击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和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到所有的课程中,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目前专业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对思政教育方面多有忽略。学校对思政教育极度重视,对教师也提出了每节课必须有思政教育的严格要求,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是这对教师本人德育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极高,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还很难做好。

二、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改进方法

针对本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参考其他专业比较成功的培养方案,我们在本校水产养殖人才培养上提出一些想法,期待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设置“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很多高校大部分专业实行“导师制”[3-4]。本校的水产养殖专业也是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就给每个学生分配专任教师作为科技导师,目的是在导师的引导下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对专业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早点走进实验室,培养实验能力及创新意识。这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降低了学生转专业的概率,并且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独立完成实验,甚至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为研究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有部分学生想毕业后直接就业,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一些生产实践知识。配备“企业导师”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向,配备相应的企业导师,学生可利用假期参与企业导师的工作,更好地解答学生在就业选择、课外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新生而言,刚入学时对专业和自己未来规划并不明确,因而建议实施“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结合的双导师制[5-6],让学生学习、科研、实践零距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充分考虑学生切身需求专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首先是调整部分通识课程,比如取消极少用到的有机化学课程,增设了大学语文,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人格品质;增加分子生物学,让学生熟悉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过程的分子机理,为创新奠定理论基础;在专业课上,我们取消池塘养鱼学,增设符合当今人民休闲娱乐需求的休闲渔业、水族造景等课程,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削减选修课的学分,增开多门新的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学习兴趣;在交叉融合课程上,增设智慧渔业等课程,把水产养殖与现代化、信息化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鼓励和推动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比赛,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

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具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专业人才的最有效举措。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是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7]。对于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我们提出以下方法:(1)集中组织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讲话的学习,只有教师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知识,才能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撑。(2)开展校级和院级优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公开课观摩、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通过交流学习使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得以提高。(3)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通过查阅典籍和文献,挖掘思政元素,更形象、更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为渔业发展做贡献。

三、结语

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不同学生生活环境迥异,认知层次不同,其所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不一样。作为教育者应该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与该行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助力每个学生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全方位高效地培养专业人才,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和实现乡村振兴等宏伟目标结合到水产养殖专业中,引导学生树立伟大的职业理想,坚定不移地为渔业现代化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刘经纬,郝佳婧.新时代涉农高校的发展指南:论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回信的三重要义[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 14(3):111-116.

[2]嚴学瑜,白丽蓉,赵森,等.浅谈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的从业信心: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0,40(17):165.

[3]孙文洁,杨文凯,王子超,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和成效[J].教育教学论坛,2020(8):23-24.

[4]安宇,张国强,罗茗.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14-16.

[5]于瑞海,王昭萍,温海深.强化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2012(9):20-21.

[6]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9-51.

[7]方洲,王玉珏.“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J].教师教育学报,2019,6(3):37-44.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水产专业课导师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导师的猫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