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机制研究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2021-11-17 12:34孙雨洁孙彦玲
中国科技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要素协同

孙 锐,孙雨洁,孙彦玲

(1.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01;2.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0 引言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之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随着区域人才竞争由人才数量比拼过渡到人才发展和人才价值的竞争,区域人才竞争的关键逐渐演变为人才发展生态系统 (构建)的竞争。换言之,打造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区域人才集聚高地,就要打造产生人才感召力、承载力和集聚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当前,多数一线城市已意识到人才引进深受创新创业环境及其相关主体的互动作用的影响,纷纷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自然禀赋、资源积累和独特环境,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创业链有机融合,从产学研对接、产业环境改善、政策服务、科技金融等方面打造产生人才感召力、承载力和集聚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现从人才集聚力到人才竞争力的跨越[1]。但从理论层面看,学术界对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尚处于隐喻与概念探讨阶段,少数的成果集中在关注区域中人才、产业、创新、创业等单一要素或变量的研究,对内涵、构成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更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架构,难以全面揭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成机理。鉴于此,本文在厘清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主体定位与功能、系统结构与关系的基础上,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深入挖掘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各组件要素的组织、链接、匹配、迭代与整体网络的动态进化,为发展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和全局性特征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撑。

1 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随着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凸显而衍生出来的新概念,是人才管理与生态学领域融合交叉的最新研究成果。究其溯源,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起源于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的研究,是整合生态系统[2]、创业生态系统[3]、创新生态系统[4]、人才生态系统[5]的综合概念。近年来,学者逐渐认识到创新生态系统、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仅局限于过程视角,忽视了生态系统中起到核心作用的 “人才资源”,也逐渐认识到生态系统不是单个主体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各类互补性要素的协调融合。

从实践层面看,中国正举国贯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原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将创新生态系统与创业生态系统合二为一,首次提出了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词,并总结概括出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六大要素,即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科技资本、创业导师和创业服务机构在内的创业服务体系、中关村特色的创业文化[6-7]。而从中国各地推陈出新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发现, “创新” “创业”与 “人才”越来越密切地联结在一起,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已经成为地方人才工作的一个最前沿的部分,是人才工作科学化和高端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学术层面看,国内外学者从 “创新研究”到 “系统范式研究”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解析与阐释,试图通过价值增值动态视角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一方面,结合自然生态学知识体系,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立足于仿生学和系统学视角,是由生物要素 (主体要素/群落)和非生物要素 (支撑要素/环境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内部各种群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具有主体协同、资源共生、要素联动等机制,如Prahalad[8]提出人才生态系统表现为在生物要素及其依存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进行循环互动的整体,是由规模、影响力不同的私营部门、社会主体,通过协同发展、共同创造社会财富的具有共生关系的生态系统;商华等[9]从仿生学视角提出人才嵌入在生态系统中,在各参与主体中不断成长以提高自身能力,依赖竞争与合作进行产品的研发、科技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培育等活动;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网络体系,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开放系统,系统的演化是不同子系统的耦合过程,包含多种参与主体的耗散结构,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Zahra[10]指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强调外部要素的基础上,通过紧密有效地联接围绕在人才周围的要素资源形成的网络,体现为各要素集聚并聚合反应的多层次复杂结构系统;Brown等[11]提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创业人才、资源提供者、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结构系统;孙锐等[12-13]认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各个主体要素通过网络联接形成,科技创业人才与科技创业环境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动态的平衡系统。

从基本内涵看,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发展体现了研究范式由关注系统中的单一概念,向关注参与要素之间互动、要素与环境之间动态融合转变,表现为有机的、动态的、网络化的系统结构。基于此,本文将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 “人才”为中心,以各创新创业主体/客体的交互性、协同性为驱动,以市场、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有机互动为导向,综合创新创业网络下创意社区、知识社区、人才社区联动发展,形成人才链带动创新创业链、创新创业链驱动产业链、产业链激活区域链的全链条、多层次、共协同、可迭代、齐发展的开放式集群发展系统。

1.2 系统架构

(1)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涉及社会网络理论、团队动力学、共生理论、自组织理论、协同创新理论等领域。从系统角度看,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把生态系统中无序、混乱的各种要素在目标统一、内在动力和相对规范的结构系统中整合起来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层次和秩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动物集聚的生态空间包括土壤、气候、水源及生物等多个生态元素或生态链,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生态系统[14]。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也是由生物群落和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的。

在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环境要素依托于人才生态、人才网络的形态汇聚于整个创新创业过程,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和互动。就人才生态而言,单纯的一个高层次人才无法脱离人才生态独自生存发展,必须有大量的辅助性机构做支撑,即高校、科研机构、领军企业[15]。在人才网络中,由创新创业要素构成的群落为各类人才提供了进行能量和信息交互传递的场地,创新创业要素通过网络中的非冗余节点获取最有价值的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资源和信息[16]。归纳而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人才为核心,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异质性,期望通过连接关系与其他主体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以扩大渠道,同时注重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其在不同协作网络的作用,以嵌入式多层次的结构形式汇聚于动态循环中,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嵌入式多层级系统

(2)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素定位与功能。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突破传统以人才为主体的限制,向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等多主体协同化合作方向发展,同时也突破传统线性模式,逐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呈现出以政府为主导、区域领军企业为中心、从封闭网络向开放网络演化等特点。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各要素定位与功能见表1。

表1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各要素定位与功能

核心层是创新主体,是基于 “合作”的异质性知识复合体,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区域领军企业,其功能是创新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利用,决定着生态系统解决复杂问题、促进知识与经济增值的核心能力,是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种群。其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智力提供者,是知识创新、技术推进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也是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源;区域领军企业是创新的关键,其所构建的产业联盟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竞争合作企业等组成了 “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

中间层是基于人才主体的动态耦合网络,是在执行复杂任务时与其他主体机构建立的基于辅助、竞争和交换的动态智力支持和保障关系的组织结构,包括政府部门、天使投资、多层次合作平台、科技服务中介、孵化器与创客空间等,是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其中,政府部门是引导主体,可根据需求调整政策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多层次合作平台、科技服务中介是服务主体,是主体要素之间合作交流的桥梁,促进人才、信息、技术、知识、资金、设施等创新要素和资源的双向互通与整合;天使投资、孵化器、创客空间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以资本力量推动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科技创新及相关成果转化,推动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和新价值的形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拉动力和持续创新力。

外围层是系统的外界环境,需要与之建立 “社会互动”联系,并完成新陈代谢功能的外部交换系统,如自然环境、城市配套等。在生态系统内,依托创新创业环境,各参与主体开放合作,实现创新研发、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进而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

2 研究设计

关于探析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结构要素和运行机制是一个解释性和探索性研究,深度案例分析是较为恰当的研究方法。鉴于此,采用Eisen-hardt主张的理论构建式单案例研究法对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原因是:①本文旨在探究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焦点在于剖析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要素配置及生态体系建设的内在机理,属于 “是什么”和 “怎么样”问题的范畴。根据分析性归纳的原理,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有利于挖掘 “是什么”和 “怎么样”的理论逻辑和潜在规律[17]。②单案例研究能够帮助分析关键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探索性研究的内容效度,从而验证和发展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提炼,以实现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 案例选择

在样本抽样方面,本文对北京中关村、深圳龙岗、上海张江等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和筛选,最终确定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典型案例去探索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原因是:①苏州工业园区是江苏乃至全国最具竞争力、发展势头猛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具有典型代表性及重大战略意义。苏州工业园区依托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布局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是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在运作方式上,采用 “政府主导、名企引领、人才为主体”的模式,建成 “人才引领—产业引擎—科技催化”的生态圈。②苏州工业园区具有丰富的生态要素,有利于动态观察与分析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活动。当前,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了28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110多家股权投资机构,兴建了30多个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引进356个研发机构,累计培育了568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生态要素,为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下了组织基础。③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人才与产业对接,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此外,园区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引入国际国内一流教育科研机构、重点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多元化创业投资主体、健全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生态氛围。

2.2 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 “三角验证法”,采用访谈法 (半结构化访谈、非正式访谈)、二手资料搜集等方式进行案例数据的收集,确保案例资料来源的全面多样、真实可靠,以增强案例内容的信度、效度。整个数据收集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①相关公开数据收集。研究团队对发表在主流媒体的园区新闻、企业新闻、媒体专访、期刊论文等资料进行了收集,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②实地访谈调研。研究团队于2019年7—9月对苏州工业园区进行多次实地调研,访谈对象包括管委会工作人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科技中介员工、创新孵化企业员工等,同时获取管委会及园区内多家企业的工作规划、工作总结、宣传介绍等内部资料。③数据整理与验证。为了保证数据信度,研究团队对录音、录像、笔记等资料进行分类整合,针对特殊问题,研究团队以电话和网络的方式向园区内相关企业、服务机构进行了咨询,并对前期收集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最后,再次通过园区各主体的网站、微博等进行信息更新验证与补充,形成案例分析数据资料。

3 案例分析

3.1 基本架构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实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助推人才创新创业,依托人才、创新创业主体要素、支撑服务机构以及环境要素的交流和互动,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本文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内生物群落和环境要素的分析,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素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素模型

核心层,包括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领军企业。苏州工业园区集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28所国际名校,吸引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牛津大学苏研院等30余家智力资源。以区域领军企业为依托,人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实现了聚合、交换、整合与生成,成为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种群。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聚焦围绕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三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尤其是纳米技术,园区汇聚苏大维格、南大光电等纳米技术及相关应用企业,已初步成为纳米技术领域国际知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人才、技术和产业高地,并逐步成为引领全球纳米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可以说,苏大维格等纳米技术领军企业不仅凭借自身经验开拓全新技术,更是凭借人员流动中的溢出效应,裂变衍生出新的创新创业系,这些从领军企业 “裂变”出的 “编外军团”催生越来越多的创新发生,甚至改变着生态系统的配置。

中间层,包括政府、科技金融机构、多层次合作平台、科技服务中介、社会组织、孵化器与创客空间。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机构,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政策扶持、提供非营利性要素等引导、吸引人才入驻、落户。科技金融、众创空间与孵化器是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血液,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引导搭建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苏科贷等众多科技金融机构,打造启点咖啡、百度创业中心、蒲公英等47家众创空间,以金鸡湖创业长廊为核心,优化科技创新载体布局,全力打造 “创客天堂”的品牌。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从简单的要素集聚演变到结构化的社群,其中的关键是多层次合作平台、科技服务中介、社会组织。园区所搭建的多层次合作平台将区域内的创新创业主体、资源有效连接起来,各类人才社会关系网络、产业内部社会关系网络、国内外会议平台的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创业服务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等组织的构建,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智慧流、资金流等要素交互流动、合作依存、循环演进。

外围层,包括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等。在基础建设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以 “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建成金融商贸区、科教创新区、国际商务区、旅游度假区等;在社会公共服务上,首创人才优租房模式以解决不同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并搭建起区域中心、邻里中心、社区中心三级商业配套网络,建立体育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配套设施;在教育资源方面,园区教育现代化已初步实现高位均衡,整体水平位于江苏前列;医疗资源方面,建立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使园区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提高。

3.2 连接关系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系统建构与结构关系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产生,关注于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透过社会网络理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整合与协同,建立起影响内在结构维系与创新功能发挥的连接关系,多种连接关系的相互交织构成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和制度安排。

从本质看,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通过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创业链等多种连接关系交织形成,呈现 “三链融合”形式。人才链对同类人才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群体发展的生长基点和凝聚核心,带动其上下游人才向其靠拢,使人才集聚度不断提高;产业链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来引导各主体进行政策、资本、供需等信息的有序传递,依托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减少无效的信息消耗,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创新创业链始于基础研发、终于科技成果转换,集聚人才、技术、服务、资源和政策等创新资源,打造具有突破性和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如图3所示。

通过调研发现,苏州工业园区着眼吸引创新创业要素,倾力打造创新 “生态圈”,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涌现。从园区的内在逻辑看,冷泉实验室、桐力光电、基石药业等领军企业凭借其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与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区域领军企业与产业集群所构成的垂直协作式产业链条关联形态;由吴定邦、童友之等高端人才创立的新型社会组织,为人才联合创制技术行业标准、协同攻关核心技术搭建了区域公共平台,形成水平交互式人才合作关联形态;中源科达、风云科技等科技服务机构与功能平台与企业发展之间形成多元合作式创新创业链条关联形态。

图3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 “三链融合”

3.3 运行机制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多个要素的融合共生体系,其内在结构的协调与控制,有赖于一个安全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和运行过程。苏州工业园区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多样化共生机制、自组织演化机制、开放式协同机制。

(1)开放式协同机制。主体协同机制是系统存在的基本条件,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由不同参与主体相互交织在一起,各主体嵌入在网络中,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形成开放、多维、复杂的网络结构,进而实现系统内部的 “帕累托改进”及整体功能的优化。在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主体协同依靠于区域领军企业与产业集群所构成的垂直协作式产业链协同机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特定企业所构建的水平交互式产学研协同机制,如图4所示。

图4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协同网络

产业链协同机制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所形成的纵向协同模式下的垂直网络结构。伴随着产业发展过程各环节并行化、资源集成化和行为主体协同化而形成的协同关系,其主体是区域领军企业或者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企业,它们之间更多地通过纵向的供需链、企业链、价值链相互连接。在苏州工业园区,上下中游若干企业以业务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把具有不同性质的企业群结构进行激活、配置,发挥多边网络效应,使其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价值性。从整体来看,产业链协同机制通过利益传递而实现开放式协同,为苏州工业园区提供了无边界的企业资源网络和供需链的支持服务,进而为生态系统协同的自循环、自发展提供驱动力。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建立平台化的公共服务机构、模块化的科技创新载体,把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演变为由产业链条组成的可拼接模块结构。例如生物纳米产业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基于技术属性的纳米孵化基地、纳米培育基地、产业化基地的模块化拆解,使整个生态系统能快速集聚和识别纳米产业,为人才集聚、发展提供了全链条式空间载体,形成多层次和系统化的开放式协同网络。

产学研协同机制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定企业等资源禀赋、目标需求、运作模式互不相同的异质性机构通过知识集成形成横向协同模式下的水平网络结构,网络节点之间通过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相互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在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时,建立基于知识融合和技术扩散的产学研协同运行机制,知识和技术要素会根据 “目标函数”自发地与邻域中的主体要素进行择优连接,也会被其他主体连接,形成自己的 “网络聚集度”进行交流互动、循环发展,帮助解决 “痛点”问题,将人才能力提升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集合于一体,推动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最终带动整个区域资源的协同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多样化共生机制。资源共生机制是系统运行的基本保障,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是逐渐从主体到种群,最后扩展到种群之间的关系层次。在此演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通过资源的交互和整合来创造价值并共同承担系统的命运,其核心价值在于不断进化和可持续发展。在苏州工业园区,区域领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园区管委会、中介机构通过嵌入在一个复杂的网络关系中,生态系统的各参与主体捆绑在一起,不断进化和可持续发展,促使知识、技术、资本为纽带形成复杂的价值网络。在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互学、互助带动提升各自竞争力进而达到互利、互惠,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内共生能量的积聚。

从资源视角看,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多种共生界面,如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研发联盟、产学研合作等模式,开展共生活动,形成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自我功能进化。需要指出,互补性是苏州工业园区内主体间共生关系存在的重要基础,各主体要素通过协同、耦合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自我优化。同时,互补性确保各参与主体是互斥的、协同的,进而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及多中心协同的治理网络,促进各参与主体有机互动,影响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的有机萌发,形成良性循环。从整体看,各参与主体间存在共同逻辑属性且使得各主体间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共生。主体间的共同逻辑代表着信任和共同意识,信任促使系统内各主体坚持共同行为规范,苏州工业园区注重加强系统网络中心节点 (如管委会、领军企业、产业联盟)的信用建设,是共同逻辑的关键;共同意识是对协作和价值的集体认同,苏州工业园区把具有不同性质和来源的创新创业平台进行激活、配置与耦合,各主体要素的交互、协同和嵌入,使其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价值性,从而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共生。

(3)自组织演化机制。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在结构的维系与创新功能的发挥,来源于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共同形成自组织过程[18]。以苏州工业园区纳米科技产业集群为例,推动整个系统从无序→静态有序结构→动态有序结构演化的自组织演化机制体现为资源聚合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资源耦合机制,体现了生态系统不断地从低序向高序方向演化、从静态有序向动态有序方向演化的内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协调运作发展过程,如图5所示。

第一,种群形成阶段—资源聚合机制。在早期资源聚合阶段,针对纳米科技产业集群面临的资源不足和分散的问题,苏州工业园区陆续成立中科院纳米科技产业化基地、中科院纳米科技博士后工作站、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加工平台和纳米测试分析平台等种群,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提升了园区的资源聚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期的创新种群和创业种群,为后续资源整合提供保障[19]。

图5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科技产业集群自组织演化过程

第二,生态群落形成阶段—资源整合机制。在此发展阶段,针对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的创新和创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和组织之间合作松散的问题,在资源完备性和资源关联性的基础上,苏州工业园区启动生物纳米科技园、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的建设,形成 “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二级孵化群落,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吸纳其他良性资源,增加了创新或创业主体与群落的价值积累。2009年 “中科院苏州产业技术创新育成中心”承担着将中科院的技术/项目/人才与苏州当地企业/产业无缝链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优化配置促进重大产业技术项目、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高成长性和示范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培育关键领域产业集群等落地生根,实现创新或创业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在资源整合阶段,各项服务平台使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创业链交叉融合,进行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合作,从而实现整体配置与使用效用的最优,形成系统内信息—任务—功能等多种联结方式,引导着生态群落的搭建。

第三,生态系统形成阶段—资源耦合机制。随着苏州工业园区从 “聚集→中心化→扩散→结构性繁衍→空间重集聚→首位空间极化→再扩散→首位度提升→再扩散”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从主体到种群再扩展到群落,影响力不断扩散[20]。苏州工业园区在此阶段通过推进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纳米加工测试平台、MEMS中试平台以及国家纳米技术大学科技园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平台和产业载体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启动实施创新产业引领、原创成果转化、标志品牌创建、创新生态建设等四大工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目前,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6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余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余个、近10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可以看到,纳米技术如同一根金丝串起了众多产业,也为苏州工业园区带来了丰富的上下游业态,强化了资源耦合,影响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而改善的外在环境会吸引更多主体的进入,进一步扩展主体间的网络,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加快了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速度。

4 结论与讨论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人才生存与发展的多维空间载体,承担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基于生态学基因、种群和生态循环等认识,本文对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界定其概念、主体定位和功能,探索性地提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结构与连接关系,揭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成长机理和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机理。研究发现,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突破传统的以人才为主体的限制,向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等多主体协同化合作的方向发展,呈现出以核心层为主导、中间层为中心、从生态系统内部向外围层演化的特点。

本文通过苏州工业园区的案例分析,探讨进行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构的内在逻辑,以明晰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机理和建构脉络。本文的结论和理论发现主要包括: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多方参与主体在整个系统的创新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核心层是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和发展的支柱,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创新活力;中间层是基于辅助、竞争和交换的动态智力支持和保障关系的组织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拉动力和持续创新力;外围层完成新陈代谢功能的外部交换系统,整合共享了彼此的互补性资源,加速整个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步伐。②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水平与垂直网络交织的复杂关联形态,体现为垂直协作式产业链条关联形态、水平交互式产学研合作关联形态、多元合作式服务链条关联形态,关联关系中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创业链 “三链融合”,通过开放协作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并满足各主体的价值诉求,带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创新。③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多个主体的融合共生体系,其内在结构的协调与控制通过 “多样化共生机制” “自组织演化机制” “开放式协同机制”的构建,进而形成安全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和运行过程。同时,生态系统可自发向动态均衡状态演化,各个主体要素整合共享彼此的互补性资源,实现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推动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要素协同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