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浩,马晓婷△,陈琬慈,陈华萍,王志强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1.医院感染管理科;2.采血中心,上海 201299;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25
有研究表明,传染病流行期间,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直接接触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1]。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了解个人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手套的正确使用和移除指征。出于对医护人员的安全考虑,建议对患者提供相关诊疗操作时佩戴一次性手套[2]。
对于采血中心来说,采血过程中未清洁的手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2020年《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3]指出宜在完成每例患者血液标本采集后更换新的手套,如条件不允许,至少在完成每例患者血液标本采集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手套外消毒液揉搓能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提高采血的效率,也不用担心反复洗手对皮肤的损伤。然而对于其是否能够达到相同的手卫生消毒效果及戴手套手消毒后的次数与达到手卫生合格标准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不同策略手卫生消毒方式探讨速干手消毒剂与医用橡胶手套联合使用对提高采血中心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采血中心医务人员为受试者,以受试者双手作为一组标本。所有受试者的手部皮肤干净、完整,无皮肤病,指甲短。手套选择医用橡胶无菌手套。消毒剂选择乙醇喷雾(75%乙醇)和免洗手消毒液(成分为葡萄糖酸氯己定0.45%~0.55%和乙醇63.1%~77.0%)。第一次采血完成后,根据受试者的消毒方式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乙醇组和消毒液组,各30例次。本研究经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消毒:乙醇组和消毒液组医务人员手卫生后戴手套对患者作静脉采血,采血完成后,分别使用乙醇和免洗手消毒液进行手套外消毒。对照组在采血后脱手套,卫生手消毒后更换手套。(2)标本采集:分别对采血完成后、第一次采血消毒后、连续5次采血消毒后这3个时机作标本采集,并用微生物采样平板计数法进行细菌菌落值检测(先进对照组和乙醇组的平行检测,试验完成后再进行对照组与消毒液组的平行检测)。细菌采集时嘱五指并拢,手心向上,用棉拭子蘸取培养液后在双手手指屈面沿指根向指尖均匀涂抹两次,一只手涂搽面积约30 cm2,涂抹中滚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含10 m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送检。同时,乙醇组和消毒液组在连续5次检测结果合格(细菌菌落值≤10 cfu/cm2,且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基础上,再增加5次手卫生消毒,重复采样1次送检。采样程中应注意观察手套的使用情况,如有破损或汗液不利于医务人员操作时,则停止采样。
2.1乙醇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机手卫生情况比较 乙醇组和对照组连续5次采血消毒后细菌菌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乙醇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机手卫生情况
2.2消毒液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机手卫生情况比较 消毒液组和对照组连续5次采血消毒后细菌菌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消毒液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机手卫生情况
2.3乙醇组不同时机手卫生情况比较 与采血完成后比较,乙醇组第1次采血消毒后、连续5次采血消毒后的细菌菌落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5、4.54,P<0.05),连续10次采血消毒后的细菌菌落值[(11.40±4.19)cfu/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P>0.05)。
2.4消毒液组不同时机手卫生情况比较 与采血完成后比较,消毒液组第1次采血消毒后、连续5次采血消毒后的细菌菌落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4、4.86,P<0.05),连续10次采血消毒后的细菌菌落值[(12.10±4.53)cfu/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P>0.05)。
手卫生是最重要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能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有研究表明,采用4%氯己定和7.5%的碘伏消毒戴着手套的手30 s,可以清除手套表面的微生物[4]。另一项研究观察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人员使用含氯己定的酒精类消毒剂消毒戴手套的手后,可以减少手套表面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5]。国内也有研究表明,连续采血且消毒的手套表面细菌菌落值均≤10 cfu/cm2,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6]。以上研究说明手套外消毒液揉搓作为一种手卫生策略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还需要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本研究发现采血完成后进行细菌菌落采样,乙醇组、消毒液组和对照组手套表面的细菌菌落数超标,说明进行采血后,如果不及时更换手套或采取必要的手卫生措施,手部会有细菌残留。如果进一步执行采血操作,则会存在感染风险。乙醇组和消毒液组在第1次采血消毒后分别与对照组细菌菌落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乙醇和消毒液能够有效杀灭手套表面的微生物,提示戴手套进行手消毒与更换手套效果一致,均符合卫生学标准。饶思友等[6]的研究也证实采血操作时手套表面消毒与不戴手套直接手部消毒后的效果相当,手套表面消毒能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本研究中乙醇组和消毒液组在连续5次采血消毒后分别与对照组细菌菌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采血次数的增多,手套表面细菌菌落数逐渐增多,但其细菌菌落数在合格范围内。有研究表明,进行洁肤柔消毒凝胶消毒戴一次性乳胶手套的手5次以内,手部微生物达到手卫生标准,手套完好率达93.3%以上,是手套使用延时更换的最佳时机[7-9]。
为验证长时间持续佩戴手套的过程中手部残留细菌及其生长、增殖情况,本研究对乙醇组和消毒液组分别进行不同采血时机手卫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手部细菌会在潮湿且温度适宜的手部皮肤表面迅速增殖,给医院感染、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患者安全均带来隐患。一副手套使用次数不宜过多,应尽量在保证采血质量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手套使用次数,连续使用次数不宜超过10次。
综上所述,通过传统的微生物采样平板计数法比较不同手卫生策略时,采血中心医务人员在连续静脉采血过程中的手卫生消毒效果,采用手套外消毒液揉搓能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能够提高采血的效率,但对消毒次数有要求,由于本研究选用的手消毒剂和手套种类有限,其他品牌的产品是否有相同效果,后续课题组将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