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琦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需求分析”(analysis of needs)这一术语最早由印度学者Michael West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1]。他定义的需求主要包含三个概念:学习者必备需求(necessities/demands)、学习者主观需求(wants)、如何满足这两者需求的方法[2]。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指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系统地收集学习者主观、客观的信息,从而使语言课程的目标满足特定学科背景下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要求[3]。一方面,需求分析就像医生在给患者开处方之前需要了解患者的情况[4]。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开展外语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5],它能为外语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与方法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现有课程体系的优化[6]。另一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视角下所开展的需求分析不仅能帮助课程设计者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期望,也能通过允许学习者发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7]。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的需求分析模型中比较完善的是Dudley-Evans & St John的模型。它强调课程设计者以学习者作为语言使用与学习的中心,通过全面分析学习者的生态情景,包括个人信息、学科背景、目前的语言能力、欠缺的语言能力、课程需求、学习需求以及如何在目标情景中交际这七个方面,最终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方案[8]。
本研究以问卷的方式,在2020年3月至6月对浙江音乐学院部分本科生做了关于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调查涉及所有专业,共收到有效答卷677份,其中男性229份、女性448份。本研究在Dudley-Evans & St John的分析模型基础上进行合并与分类,着重从学习者的专业背景及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欠缺、学习者对大学英语课程及英语学习的需求、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这四个方面分析浙江音乐学院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学习需求。
浙江音乐学院学生的英语能力存在学科背景的差异,如表1所示其中音乐类专业的学生总体英语能力高于舞蹈类与戏剧类专业的学生。在音乐类各专业中,高考英语成绩优秀(12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本专业人数比例最高的前三位专业是钢琴表演、音乐教育、流行(演唱和演奏)。
表1 学习者的专业背景与语言能力(专业人数n=677)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考英语不及格比例较高的舞蹈类和戏剧类专业中也存在个体差异。在参与调查的148名舞蹈专业学生中,虽然高考英语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比例非常高,但优秀的学生也有3名。这一调查结果也间接证明了,不考虑专业内学生的个体差异,仅仅按照专业类别划定层次来进行分层教学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因此,浙江音乐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分层次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与英语能力个体差异,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目标、态度等非智力因素[9-10],从层次的划定、教学内容的制定、考核与评价方法的确定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与需求,从而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分层教学方案。
Dudley-Evans & St. John需求分析模型中的“欠缺”(deficiency)是指学习者目标能力与目前所掌握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也是学习者认为不具备或不够的能力。
浙江音乐学院作为一所现代化的音乐艺术大学,以“高水平一流音乐学院”为目标,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表现活跃。每学期都有许多国际专家的大师课、讲座、演出等;浙江音乐学院的国乐团、管弦乐团等也需赴国外演出,进行学术交流。因此,英语听说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开展学术交流、提升专业能力所必备的技能。
然而调查显示,听说能力是学生目前最欠缺的能力。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46.38%的学生表示无法听懂英语授课的大师课,31.31%的学生不能用英语与来访专家沟通(见表2)。显然目前浙江音乐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依然重阅读、写作、翻译,而轻听说能力是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听说能力,是今后课程改革需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的“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差别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
表2 学习者欠缺的能力(n=677)
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其重要性对学生来说不言而喻。首先在参与调查的677名学生中,认为英语学习重要的比例高达92.76%。其次,学习者对课程的目标需求体现多重性。一方面,学生们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首要需求与其他必修课程的性质一样,即获得学位;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也被学生寄予其他实用性的价值。学生们希望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帮助其通过四六级考试、国内考研、出国、找工作。在调查中,英语技能课是学生们最希望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占69.42%。最后,学习者对音乐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内容的学习需求也很高。在调查中,84.34%的学生希望开设与音乐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见表3);在最希望开设的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中,音乐英语(69.13)继英语技能课(69.42%)排在第二位。因此,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或教学内容上融入考试相关、专业相关的内容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是接下来的课程改革需要考虑内容。
表3 学习者的目标需求(n=677)
绝大部分的学生将大学英语的课内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语言能力培养仍应该是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2020 版) 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人文性一方面体现在大学英语课程本身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所体现的文化属性、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一种跨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11]。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还肩负培养能用英语传播优秀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能力的人才的重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兼顾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目标与要求,在满足学生个人提高英语语言能力需求的同时,也应发挥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功能,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为课程的长远目标。
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影响着教育与教学方式。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年轻一代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学习途径。调查显示,56.13%的学习者使用电子手段学习英语(见表4)。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顺应这一趋势,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智能电子产品辅助教学与课堂管理。同时,教师应积极建设高质量的在线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增强教与学效果,还应充分考虑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师生、生生互动不足,部分学生自律与自主性不强,评价机制不完善等[12],在推进线上教学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本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应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认可度,有效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表4 学习者的学习习惯(n=677)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13]。音乐院校的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既应考虑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学科特色,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习惯。根据本次需求分析的结果及讨论,音乐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对应不同英语能力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英语选修课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统一,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科特点、四六级考试需要,加入相关的专业内容、考级内容;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建设要根据需求比例高低,逐步增加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构建出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系统化的适合本校特征的英语教学体系。此外,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将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课程的长远目标。同时,大学英语的教学应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有效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