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研究

2021-11-17 03:58夏玲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产教工匠院校

夏玲雅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00)

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先后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上政策都明确规定要将产教融合渗透至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从根本而言,产教融合体现了对传统职业教育逻辑与模式的重构,也是对职业教育实现方式的重大创新与突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品行特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工匠精神既体现了专业能力,也表现出了自身职业素养,这是增强职场竞争力的必备要素。以上说明在新时期,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立足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以及校企合作,围绕工匠精神构建多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工匠精神”的激励作用,这样才能树立高职教育特色,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产教融合和工匠精神的内涵简析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指的是职业院校基于本学校所设置的专业,通过成立专业产业的方式,促进产业和教学相互支持、相互融合,使学校形成产业性经营实体,其最大特点在于把人才培养、科研以及科技服务融为一体。因此,产教融合体现为产业和教育的“跨界合作”,双方利用各自领域的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以及合作双赢,使得职业院校创新“发现”流程和企业成果转化“发展”流程形成紧密联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以及创新链深度衔接。产教融合的实施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产教融合的实施框架

实际上,产教融合正是校企合作在程度上的进一步深入。就目前而言,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加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从国家层面而言,针对产教融合推出了相应的政策规范,例如引导高职院校内部转型发展等,另外在企业端,国家持续孵化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行业建设试点的严格落实,基于监督管理、政策体系、中介设立以及规划指导等不同维度,让国家政策能够及时落地。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结合本地和院校实际情况,建立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产教融合模式,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产教融合的价值和作用。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一种劳动精神、奉献精神、求精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伦理德性精神,其本质为道技合一和追求卓越。就根本而言,人们创造历史即为劳动创造历史。在新时期,实现中国梦以及满足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都必须依靠广大劳动人民。

具体而言,劳动精神指的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并不断总结劳动经验与技能,推动历史发展与丰富社会财富。奉献精神是指从事不同劳动的工匠,在其本职岗位上,奉献其全部心血,持续提高自身技能与技艺,由此形成了极具人文烙印的工匠文化。精益求精是对细节、完美的极致追求,“慢工出细活”“细节决定成败”。追求品质需要下苦功,由此形成习惯性能力,这是提升中国制造品质的必要环节。创新精神指的是在基于现代工业背景,对传统工匠技艺的继承与创新,这样才能在不断攻关与研发中,形成突破性贡献。伦理德性精神指的是在获得高超技艺的过程中也塑造了手艺人的美好德性,并将产品的优劣视作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始终追求卓越。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素养, 是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水平有机融合的集中体现。培育工匠精神, 既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前提。

我国高职院校整体上而言,在产教融合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方面,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较难满足行业企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如在实践岗位培训中缺少职业标准等, 这些都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产生了一些影响。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产教融合,是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实践途径。

三、基于产教融合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分析

(一)积极融入产教融合联盟,在融合链条中培养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是一个较新且还没有完善结构的培养模式,现阶段的目标就是要完善产教融合的模式,产教融合联盟这种全新的组织载体可作为完善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形式。具体为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重点产业或者新兴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选出与之相关的高职院校,发挥其社会服务能力、科研优势,同时联合该产业链上下游的龙头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组建,驱动中小企业融入与共建,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在产教融合联盟中,高职院校与其他参与方共同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建设以及课程设置方面实现创新共赢、协同共建以及成果分享,由此让学生在多个场景中感知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其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并在各个融合链条中强调工匠精神。产教融合联盟构建了“产业链-学科链-专业链”的融合路径,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强政府性”以及“链条式”。

1.“强政府性”。地方政府应同步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和产教融合,聚焦本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速实现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和科技创新。推出“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不同形式的组合激励,借助投入性政策举措赋能产教融合联盟的发展,实现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与人才培养供给侧要素的深度整合。

2.“链条式”。依托产业规划和产业链,建立一定规模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专业链,让产业要素资源与教育资源快速对接,增强学科专业建设能力,明确前瞻性研发目标,让高职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以及实效性。

(二)依托混合所有制,在共建共享中培养工匠精神

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主要是指基于地方政府主导这一前提,高职院校引导企业通过知识要素、资本要素以及技术要素依法参与其内部二级学院的筹建与办学,企业享受法律规定的相关权利和义务。这类二级学院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同产权主体可以通过例如参股控股与各自合作等多种方式,在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内部实现产权配置结构化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而对于投资主体而言,可借助合作契约的方式规定参与主体的产权关系以及具体的利益分配标准,以达到“存量共享、增量分享”的目的。

第二,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就法人治理机构而言,应严格执行“三会一理制度”,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具体而言,具有决策权和监督权的是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而经理被赋予执行权,上述主体都在章程和法律规定下开展协同办学。

第三,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高职院校内部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需要在人财物事等多个领域享受自主权,允许其根据企业、产业发展情况灵活配置人员或者优化组织机构,无论是教职员工的选聘还是内部收入分配都应更加灵活,这样才能提升办学的整体活力,真正实现共建共享,使高职学生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深化对职业精神的认知。

(三)打造“双院制”,在专业学院与产业学院同步发展中融入工匠精神

“双院制”指的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同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产业学院无论学科专业设置、基础课程教学还是质量管理都需要建立在专业学院的基础之上,行业企业需要安排实务导师负责各项教学任务,例如技能培训、岗位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产业学院除教学外的其他日常职能和专业学院保持一致,教学考核也应与专业学院同步。与此同时,开展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实施“双带头人”制度,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按照相关专业的内容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从而加速高职学生朝“职场人”向“工匠”转变。这样既满足了行业企业对具备应岗能力的“工匠”的需求, 又满足了“学徒”在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前景方面的选择。

以高职厨房CAD设计模块为例,需要给学生安排两大课程任务。第一,模仿企业实际工作图纸,而在模仿时需要注重对其设计理念、流程以及整体布局加以思考。一般而言,厨房设计需要符合使用便捷以及布局合理的原则,而在实际绘制时相应的厨房部件不需要标注,可以直接调用CAD设计中心的部件,例如水槽以及燃气炉等,并对其进行合理归置,调整其大小和方位即可。第二,自主对厨房加以设计。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喜好和设计规范加以设计,符合上述要求即可。无论何种形式的厨房设计,都可以将其拆分成多个子模块,让学生逐步由易到难地反复学习和实操,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元素,让学生在掌握符合就业要求的CAD制图技巧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最终提升学生的“匠人”技能。

(四)聚焦“三园”融合,激发创新热情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以及培养工匠精神的要求下,高职院校(教育园)、研发园以及产业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构建“三园”融合模式对于深化产教融合以及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极具现实意义。在“三园”模式下,需要保持区域高频互动。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园)而言,需要和当地区域的龙头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创新网络,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协作与进化,达到技术转化、人才联合培养以及联合攻关的新格局,让创新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特别对于人才协同培养而言,要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领域中的优势,高职院校(教育园)必须充分吸收其优势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试点,拓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实现高职院校(教育园)资源、研发园资源以及产业园资源的集中运用,利用协同合作的方式更加高效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为例,其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优化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和优化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英语+职业+产业”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新亮点,产教融合体现的是双师矩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高职英语课程要将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和职业场景相融合,构建多元融合的英语教学新格局,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视角。伴随中西方在经贸、社会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加深,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跨境电商对高职学生包括英语能力在内的各方面能力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在“三园”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深入企业和行业调研跨境电商行业的实际需求,对本地区跨境电商行业或者一些本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并对学生就业方向、岗位等进行深入分析,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的变化来动态调整本专业课程。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功能,高职院校需基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实用的、创新的基于职业实践、产业需求的应用性课程,并把“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具备工匠精神与职业竞争力的综合性电商人才,需要开发工匠精神相关课程,可以是单独设立一门课程,也可以融入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可以通过对工匠精神培养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具体地、形象地了解工匠精神,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比如高职院校应训练学生借助英语撰写企业产品说明书、产品报告以及报价单等。而企业可以为学生创造相应岗位,使其在模拟教学中巩固跨境商务英语知识。另外,还可以基于三园融合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层次。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本地区区位优势,与当地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展开合作,在其内部组建跨境电商销售工作室,其核心任务在于扩大产品销售量,进行真正的外贸业务,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能够积极融入产教融合新场景之中。工匠精神注重人才的德与技的培养,在这些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学深学透,提高学生在技能和德行方面的修养,从而使得学生具备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将对工匠精神的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考核中,使专业课程与职业精神真正达到有效融合,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跨境电商技术技能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现更高水平的产教融合,企业、政府、高职院校等多方角色都应融入其中,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将培养工匠精神置于重要地位,应充分融入产教融合联盟,并依托混合所有制和“双院制”等模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此外,还应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关注工匠精神的渗透。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和制造业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也需要一流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应充分总结和吸收国外培养工匠精神的优秀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扎实推进工匠精神培育, 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涵养工匠精神, 使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同时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精神, 能够做到尊师重道、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从而为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输送更多的“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产教工匠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