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骁锷
(上海市嘉定区双丁路幼儿园 上海 嘉定 201801)
我们班级即将要开展《我在马路边》这个主题活动了,但是关于马路的经验哪些是幼儿感兴趣的,哪些是幼儿已有的,我并不清楚。我打破了传统的一切由教师预设课程内容的做法,而是先搜集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学习兴趣,然后依据这些信息设计主题课程中的各类活动。于是,在主题开展之前,我利用了幼儿园周边的马路,组织开展了一次远足活动。
远足:观察马路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告诉孩子们要带他们逛一逛幼儿园旁边的马路,找一找马路上有什么。我们首先来到了双丁路和云屏路路口,那里有一个小型的市民休闲区,相对比较安全,适合孩子们在那里观察马路。我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安安说:“有红绿灯。”
灿灿说:“有停车场。”
包包说:“有斑马线。”
小龚说:“有很多汽车。”
丁丁说:“有大树。”
嘟嘟说:“有非机动车道。”
子妍说:“有人走路的地方。”
宥宥说:“有房子,你看在那里,就在我们前面。地上还有箭头。”
小朱说:“这些箭头不一样!有的往前,有的转弯了。”
诚诚说:“我还看到了路灯。”
灿灿突然大声说:“我看到有摄像头,在红绿灯那里。”
淉淉说:“我看到有两种不同的红绿灯。”
包包说:“这个是给走人行横道的人看的红绿灯。”
接着,我请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事物记录下来,看到什么便记录什么。小龚在纸上画了许多车辆,小朱画了三根平行的直线,说:“老师,这个是马路。”接着又画了几根短短的线,她说:“这个是斑马线。”画完之后,她又开始在纸上画一些虚线。画完之后,她又在路的旁边填画了一些房子和树木。她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马路上还有树和房子。”淉淉用长方形和圆圈记录了红绿灯……
大约过了10分钟,我们收拾了一下记录纸和记录笔,就前往下一个观察地点:胜辛路和双丁路路口。那里有一家全家便利店。我请孩子们坐在全家便利店门前的台阶上,那里靠近人行道,相对比较安全,而且能够看到路口的大部分景色[1]。
我请孩子们看一看这个路口有些什么事物。宥宥一个人坐在台阶上,他把全家便利店门口的场景进行了记录;恺恺还是记录了路灯;子妍记录了斑马线;包包记录了小轿车、小货车等车辆;小朱记录了马路上的箭头标记;淉淉记录了人行横道上的红绿灯……由于这个路口环境嘈杂,行人和车流量也比较多,不适合在此做交流分享活动,于是我就请孩子们收拾好随身物品,一起返回班级。但是,回到班级之后并不便于幼儿分享交流经验,仅仅凭借幼儿的记录可能不能够很好地回忆幼儿所观察到的事物。因此,我在回程的路上拍摄了一些现场照片,帮助幼儿在交流分享的时候,能够借助图片,较好地回忆和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
谈话:热闹的马路
远足之后,我与孩子们组织了一次高结构的谈话活动,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我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大多集中在车辆、斑马线、红绿灯、车道等等,对马路上的交通设施和交通标志关注地比较少。在谈话活动中,大多数幼儿能够说出红绿灯的所表示的规则,以及行人看的红绿灯与汽车司机看的红绿灯有哪些不同,也了解马路上的常见车辆是什么车,有什么用途等等[2]。此外,有个别幼儿记录了马路上的箭头、黄色的线、限速标志、路标等等,但是大多数幼儿却不认识,只有个别幼儿能够说出其含义。
由此,我依据幼儿的兴趣,创设了“车辆设计师”以及“造马路”两个个别化区角活动。“车辆设计师”是以艺术领域为主的,让幼儿使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表达马路上的各种车辆。“造马路”则是以建构为主的,以马路拼图玩具为主材料,让幼儿建构马路。
关于幼儿对马路上其他交通标志认知经验不足的情况,为了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我们计划第二次远足。
远足:观察标志
出发前,我和孩子们交代了观察任务,找一找马路上的交通标志,并把它们记录下来。一出幼儿园的大门,孩子们就看见了一个红色的停车标志。包包说这个是停车标志,就是告诉我们要停下来。淉淉在幼儿园门口还发现了一个三角形的黄色标志,标志是上有两个黑色的小人。孩子们都很好奇这个是什么标志,安安说:“这个标志可能是说这里有个幼儿园。”阳阳说他也发现了有两个小人的标志,不过这个标志是圆形蓝色的,上面的小人是白色的。阳阳说,这个标志是告诉大人要拉好小朋友的手走路。宥宥找到了一个有喇叭图案的标志,他说这个标志是告诉我们不能按喇叭,因为标志上还有一个红色的线。在幼儿园大门口的对面,孩子们又发现了一个蓝色正方形的标志,上面有一个英文字母“P”,孩子们说这个是停车场的标志,因为他们家的小区里也有这个标志。
离开幼儿园的大门,我们沿着双丁路向东走,在双丁路云屏路路口孩子们发现了路牌标志。右右说,这个标志上有许多字,可能是路名。在这个路标的旁边,孩子们发现了一个很像限速标志的标志,只是在数字的旁边有个英文字母“t”,孩子们不清楚这个是什么意思。我们继续沿着云屏路向北走,孩子们发现了禁止游泳、禁止钓鱼的标志。在一片草地上,灿灿发现了一块蓝色的标志,上面有一个榔头,大家都不清楚这个是什么标志。在距离这个标志大约50米处,孩子们又发现了一个三角形黄色的标志,根据图片内容,孩子们猜测这个应该是禁止挖掘的意思。
最后,为了让幼儿能够有更好地视角去观察马路,我们选择了到地铁站附近的天桥上去做定点观察。孩子们一走上天桥就“哇!”地叫了起来,他们看起来非常地兴奋。有的说,看见了地铁标志。有的说看见了摄像头,有的说看到了马路上有好多好多的箭头……
回到班级之后,我对这些记录进行了整理,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交流分享。我把孩子们不太了解的标志汇总在一起,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调查,认识这些标志的含义,第二天再请孩子们进行介绍。最后,我把这些交通标志投放到了区角活动中,又加入了一些生活中其他常见的交通标志,引发幼儿对交通标志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我的感悟:
“行走”让课程“活”起来了。
杜威曾说过:“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所以说,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儿童的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思考《我在马路边》这个主题课程的架构中,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预设性架构,而是带着幼儿走上马路,让幼儿自己去调查发现、搜集信息。教师通过分析和观察梳理幼儿的学习兴趣,追随幼儿的这些兴趣去架构学习活动的内容,凸显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为儿童的活动选择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在儿童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指导。
“行走”让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并不只在幼儿园的围墙之内。在本案例中,教师利用了幼儿园周边的马路,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带着孩子去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探究和学习,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幼儿的学与自己的实际生活产生关联,让幼儿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更具现实意义。
“行走”让高低结构的活动形式形成教育合力。
在本案例中,教师采取了波浪式的高低结构衔接方式。第一次远足是低结构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第二个高结构的谈话活动以梳理幼儿经验为主要目的,挖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为架构主题活动提供依据。在分析了解了幼儿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第二次的远足活动,活动以寻找马路上的交通标志为目的,是一个高结构的活动。最后,教师梳理了幼儿在“行走”中所获得的经验,将经验的巩固和进一步深入学习回归到区角活动的课程实施中。由此可见,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推进,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铺垫。活动与活动之间就像齿轮一样互相衔接、互相驱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提升主题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