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流通的艺术诉求
——比较视野下张爱玲文学资源的影像呈现

2021-11-17 06:30
电影新作 2021年5期
关键词:张爱玲媒介语境

刘 洋

在张爱玲诞辰100周年之际,张爱玲的文学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穿透时代限制、摆脱地域阻碍的想象空间,其中糅合了殿堂文学、通俗文化、都市摩登、景观怀旧、多维人性、情感体悟、女性自觉、爱情神话等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的,且常常包含着矛盾与对立元素而存在的超文本。可以说,作为20世纪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张爱玲已经成为华语世界中最为耀眼的文化符号。著名学者许子东在对“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后,提出了“无处安放”的评语。或许,正是她一生致力于严肃文学、学术研究、通俗文艺等多方面的创作历程,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说不尽的张爱玲”的奇特现象。文学界里“无处安放”的张爱玲,反而弥散为文化界“无所不在的张爱玲”。在此基础上,张爱玲本人及其文学资源,更成了“大IP时代”影像改编的热门之选。

从2020年初开始,电影《第一炉香》与电视剧《半生缘》相继展开筹备,随即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反响。多年来,除了《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电影外,能够获得各界公认的张爱玲小说的改编作品寥寥无几。然而,张爱玲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编剧,她的大部分小说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故事性与戏剧感,并常常借用电影化的艺术手法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印象,进而催生了难以计量的“张迷”,掀起了不同时代里一轮轮不断涌现的“张爱玲热”。利好的预期和现实不甚理想的高反差,使得张爱玲作品的影像改编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并在比较和差异的视角下,为张爱玲文学资源的再审视提供了新的启发。

一、“张爱玲语境”与大写的张爱玲

图1.电影《第一炉香》海报

因而,女演员对于“爱的勇敢宣言”所做的个人抒怀,完全可以看做是认领了“张爱玲语境”中情感体悟和女性自觉的部分,顺势作出的自我发挥、过度阐释的结果。不难发现的是,对张爱玲所谓“人性大师”“情感导师”的定位,离不开打开国门以后,西风东渐的背景下,出版界重新发掘出一位文学高手后,为公众造成的“神秘化”及“高贵化”想象。受到经济发展、物质积累、文化风向和思维重构的多重冲击,张爱玲小说本身包含的都市文化、拜物消费及情感分析,也内在地共鸣了时代的心曲,混杂了一波波自外涌来的心灵鸡汤和抒情文学,层垒形构了通俗意义上风格化和情感过剩的张爱玲的文学面貌,不但成就了一个流行偶像,更彰显了其文学形象的商业运作和市场价值。

不同于前期小说创作的通俗性和戏剧感,当张爱玲的形象在大陆已经初步被塑造为“情感教母”和“品味象征”等流行印象后,2009年后带有自传色彩的《小团圆》《雷峰塔》《易经》相继出版,带有游记性质的《异乡记》《重访边城》亦先后面世,旋即震动文坛。这些作品不但巨细靡遗地补充了张爱玲的个人历程,丰富了张爱玲在研究者和读者中的真实形象,同时确立了张爱玲晚期的文学风格,十分罕见地在女性自觉的视角下,以非常规的文学表述,深入探索了成长故事中爱与性、母女关系等敏感命题,以不可辩驳的纯文学实力,通过自传性小说,决定性地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大写的个人命名。

图2.电影《滚滚红尘》剧照

二、张爱玲小说的影像化可能与矛盾化呈现

如果说,改编张爱玲小说,不能不考虑张爱玲本人的公众印象、身份历史、文学成就等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读解语境的话,那么,在张爱玲为何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自己需要追问的就是,张爱玲何为?也就是说,张爱玲的文学资源可以在何种程度上,在合乎“张爱玲语境”的基础上,被另一种视听媒介有效地影像化。

三、比较视野下张爱玲文学资源的表达与再现

图3.电影《东邪西毒》剧照

因此,既然读解一个大写的张爱玲,需要以跨地域、跨文化、跨媒介、跨文体的角度综合起来比较研究。那么,反过来看,从影视、改写、改编的角度,以一种比较的视野去反身回看张爱玲,或许也可以提供一种新鲜而有益的研究角度,不但能够开拓对张爱玲文学、张爱玲文化影像化呈现的思路,同时也可以从不同媒介的表达方式,开展对张爱玲及张爱玲文学的思考,并延伸出相关的解释框架。

结语

毋庸讳言,张爱玲自身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大IP”。从影像化张爱玲形象(如电影《滚滚红尘》或电视剧《她从海上来》)到改编她的经典名作,如果仅仅将张爱玲看作是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而去考虑她的商业价值,或抱持着保守的文学观念批评影视改编所谓是否忠实原著等问题,或许都不能够在张爱玲诞辰100周年之后,提供出更具挖掘潜力的研究视角。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张爱玲遗作的不断面世,张爱玲的文艺形象、文学地位和文化价值都被学界不断重估,且一直发生着翻转性的变化。张爱玲本人热衷以文字为媒介,营造出充满媒介意识的文学世界,她的人生经验和创作历程亦跨越了地域和文体,复杂多元、五光十色。因而,如果从影像改编的思路上,以一种跨媒介的视角反观张爱玲,或许可以在中与西、历史与现在、文学与文化、文字与影视、小说与理论等多个对位关系的比较中,更为多元地开展一个讨论张爱玲与张爱玲文学的思辨空间。

读解张爱玲,离不开“张爱玲语境”和“大写的张爱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形象就是铁板一块。从影像改编的角度看来,不论是创作者,读者还是观众都可以依据自己所认同的角度,做出符合自己口味的选择。正如在影视文化传播的角度上来说,我们需要在认识论的角度,审视我们时代的叙事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歌曲、电影和情景喜剧中简单粗暴的生活观所塑造的——即使我们误以为自己凌驾于这些陈词滥调之上。或者说,以张爱玲与影像呈现的关系入手,我们也可以在“侨易”的角度,比较出跨国界、跨媒介的张爱玲文学的艺术价值。

【注释】

①张爱玲.童言无忌——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90.

②宋以朗,符立中主编.张爱玲的文学世界[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31.

③搜狐新闻,马思纯乱引用张爱玲遭群嘲!网友:读点书很难?其实…错的不只她![EB/OL].https://www.sohu.com/a/282668285_12005365 8.2018.12.18.

④高全之.张爱玲的英文自白——张爱玲学[M].台北:麦田出版社,2011:408.

⑤同2,184.

⑥许子东.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6.

⑦王德威著.雷峰塔下的张爱玲:《雷峰塔》、《易经》,与“回旋”和“衍生”的美学[J].王宇平译.现代文学学刊,2010:6(86).

⑧祝宇红.无双的自我:张爱玲的个人主义文学建构[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93.

⑨同2.138.

⑩张爱玲.流言——谈跳舞[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177.

猜你喜欢
张爱玲媒介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