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研究

2021-11-16 11:40董玲
大观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高校

董玲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美育作为一种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美、喜爱美以及创造美的教育方式,逐渐受到高校重视,并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洗礼中积累下许多宝贵的财富,这其中融汇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目前高校美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因此如何在高校美育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视的任务。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美育的关系以及高校美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并对高校美育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展开讨论,提出个人见解,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美育

注:本文系2020年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高校美育课堂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实践研究”(ZY20201373)、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海瓷创意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BZXYRW1904)研究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国家经济突飞猛进,艺术呈现出了繁荣景象,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很多文化产品流传到了海外。同时一些外国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很大,比方说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等,而我国很多文化艺术产品发展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要建设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以此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力量,所以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下,他们是否能不忘初心,致力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美育的教学目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美育的关系

(一)高校美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华民族蕴含着很多的优秀文化,这些都由古人的智慧凝聚而成,是我们国家发展和创新的精神动力。因此,要想复兴民族,那么就必须要了解文化,然后弘扬文化。高校教育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摇篮,美育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教师肩负着弘扬文化的使命,所以应开展不同的专业艺术课程并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从而传承传统文化,例如在书法专业课中传承汉字,在舞蹈专业课中传承民族舞蹈,在美术专业课中传承国画。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高校美育的核心目标

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时代都产生有文化,虽然其各方面有所不同,但却一直没有失去,仿佛拥有生命力一般一直传递。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迎来了全新的局面,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而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教育教导每一个国人,也能有效化解社会上存在的矛盾,营造一个和谐、友爱以及团结的环境。与此同时,它也包含一些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可以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指明正确方向。目前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拜金、享乐等主义,这对他们的发展极为不利,这时就需要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美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融合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积累,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对大学生各个方面都有着正面影响。但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并不感兴趣,认为它的传承与自身关系不大。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开展了美育工作,并在其中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凝聚力等,这些都能提高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归属感。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再次塑造,使他们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贯彻应当秉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迎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二、高校美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美育教育理念落后

我国高校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严重缺失。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很多文化涌入中国,这对国民思想观念的冲击非常大,制约了我国高校特色美育的开展。因此,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忽略了美育教学工作,导致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学生缺乏民族文化底蕴

高校大学生缺失文化底蕴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小学教育秉持的目标是学以致用,但是也比较关注学生的升学率,所以学生从小对传统文化接触得不多,自然没有受到良好的熏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比较注重学习成绩,从而导致文化底蕴缺失。因此,部分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团结意识以及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文化底蕴的缺失不利于锻炼学生辨明是非的能力,使其容易受到那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三、高校美育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高校特色美育目标

美育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必须对这方面的教学展开创新,科学设定目标,这样才能让优秀文化得以顺利传承和弘扬。教师需要意识到美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重要性,然后与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题相结合展开教学。也就是说,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到每一个学科当中,全面实施美育。另外,结合一些地方特色,比如戏剧、民俗等,以此扩大教育范围,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2]。

(二)构建科学的美育体系

任何一个民族或是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明和文化,而且在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被推动着发展。高校应当不断完善美育,无论哪个专业都要明确美育的重要性,然后开设一些鉴赏活动,让学生能够接受并学习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美育的兴趣。此外,还应当以鉴赏为中心融入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艺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之下使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有所提升。比如带着学生对本地区的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了解和认识,然后带入美育之中。比方说贵州地区有很多少数民族(自然少不了民族文化),那么当地高校在开展美育并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些少数民族中寻找素材,包括民风民俗、建筑物、舞蹈以及音乐等,要求学生将其中的一些优秀元素吸收,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做人、生活和工作中,这样就能构建并完善美育体系。

(三)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不良思想影响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所以高校更应当深入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需要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我国传统文化融合部分有正确价值观的西方文化,以此来形成意识形态知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师在美育之中最重要的还是贯彻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各方面技能与民间传统,以培养学生人格健全和了解各種民族特色为主。同时也可以借鉴西方文化,这样两相对比就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的艺术能力得到提升。还有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艺术文化理念,吸取西方国家的自由独立性,致力于把中国文化弘扬出去,借助民间艺术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诠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创设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实践是验证真理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只从字面意思给学生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样,那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时间久了就会遗忘。因此,美育教师要开设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进来。比方说书法、合唱、戏曲、剪纸等,这些都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或者是根据当地的一些民族文化去室外开展活动。比方说山东是孔孟之乡,每年都会举办孔子文化节,当地高校可以趁着节日由美育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这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真实体验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他们来说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也能在耳濡目染之中提高文化涵养和道德修养[3]。

综上所述,在高校美育中教师应当将其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然后创新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此来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金亚哲.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与挑战[J].中国文艺家,2021(1):95-96.

[2]陈晶.开创新时代美育工作新局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1(8).

[3]吴铁坚.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美育实践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18):55-59.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高校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美育教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