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摘 要:笙作为我国民族器乐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长久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在传统的音乐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因笙是吹管乐器中唯一能够演奏单音、和音的乐器,所以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历史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只有更加深入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推动民族音乐发展和完善。通过对笙的演奏技巧展开相应的讨论,对其舞台艺术形式进行研究,从而推动民间艺术发展。
关键词:笙;演奏技巧;舞台艺术形式
笙是我国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了笙的雏形。古代的笙大多以葫芦为笙斗,但后来由于吹奏者认为演奏时笙的体型较大,吹奏起来较为费气,于是在唐代时就改用木斗作为笙斗。在我国许多古籍中都有笙的存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曾记载:“女娲氏风姓,有神圣之德,代宓仪,立号曰女希氏,作笙黄。”《诗经·小雅·鹿鸣》中也曾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这都体现了笙在我国的历史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笙的简介
(一)笙的制作
笙的演奏离不开对音色和笙具的追求,所以在制作過程中要保证笙制作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笙演出的整体效果。最初笙的制作形式与排箫较为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人们只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作为一种乐器。后来随着人们的改造与创新,才逐渐增加了竹质簧片和葫芦笙斗。笙的结构是将铜制的簧片装在竹管的下端,并将这些竹管插在一个铜制的带有吹孔的葫芦笙斗上。演奏者进行吹奏时需要用手指按住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乐音由簧片与管中气柱产生共鸣而发出。笙不仅制作工艺复杂,其包含的种类也十分多。传统的笙一般分为十三簧、十七簧或十九簧,经过改良后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二十六簧、三十六簧等多种类型。除了笙的种类有改进外,笙的演奏技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改良。
(二)笙的音色
笙的声音是由内部的簧片振动所发出的,其音色极具特点。这种极具辨识度的音色特点也使其在各个合奏中都有出现,不管将笙与哪一种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笙乐器甜美优柔的音乐质感。除此之外,笙的音色也会伴随着演奏者吹奏时的变化而改变。笙在低音区的音色能够给人一种浑厚、低沉的感觉,让演奏的曲目更添一份朴实无华之感;在高音区所吹奏出来的音色则更具有清脆、透明的特点;在中音区所发出来的音色也会凸显一种紧实、稳重的特点。因此,笙乐器在各大管弦乐队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笙的演奏技巧
(一)口型技巧
笙的演奏技巧主要分为口型技巧、指法技巧和运气技巧等,其中口型技巧涵盖了呼舌、气息运转等方面的技法。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演出时的整体效果,演奏者必须学会灵活地运用技巧,而口型技巧则是演奏者技巧练习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在笙的曲目演奏或练习当中,演奏者们首先要练习的是气息的转换,保证在演奏过程中流畅地进行呼气。演奏者在吹奏笙时要学会运用胸腹的力量进行呼吸,让胸腔和腹部的肌肉相互配合进行呼吸。除了胸腹力量练习之外,演奏者在进行演奏时还要注意身形仪态的表现,不仅在外观上带给观众美感,对于气息的转换也有一定的益处。在进行呼气时,要让上身保持放松状态,同时双肩要持平并向后打开,便于气息能够顺畅地流通。
舌的动作技巧在笙的演奏练习中也十分重要,主要有花舌、呼舌两种技巧。花舌又叫“打嘟噜”,是指演奏者在演奏时,呼吸气流冲击翘起的舌头,使舌头发出碎音的效果,演奏者的速度和力度都要更持久、均衡。呼舌是笙演奏中最具有艺术特点的技巧,演奏者需要运用均匀微颤的呼吸力量,使笙发出一种具有颗粒感的波浪音。进行呼舌时的气息转换要注意的是不能单靠肺部进行,要结合口腔、喉咙,三者间相互配合进行换气。这种技巧所运用的气息量更少,音量也相对较小。
(二)手指的技法
笙乐器演奏中手指的技法主要分为基础性指法和技巧性指法。基础性指法在传统的笙演奏中较为常见,主要是以四种基础音调进行演奏,同时演奏者的气息也要确保足够流畅且充足,保证吹奏出来的音色不乏稳重感。而技巧性的指法在现代的演奏中较为普遍,相比于基础性的指法,它更多地体现演奏者的技巧掌握和灵活性,其中包括颤音、滑音、打音和呼打等。以颤音为例,颤音,顾名思义即演奏乐器时要奏出连续交替的特殊音乐效果,因此演奏者需要运用手指在发声孔处进行快速且有节奏地开闭,同时还要保证发出的音调和音色是正确的,这样才能使颤音演奏更具有表现力。
三、笙的舞台艺术形式
(一)独特的音色之美
人们在欣赏笙乐器演奏的过程中,最先被打动的不是演奏者们所吹奏出的曲目,而是笙所发出的最具有特点的音色,它的声音能够穿透每个人的耳朵,打动听众的内心。音色,作为乐器演奏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一直都是演奏者和听众们所追求的一种独特的美学。通过对不同乐器音色的分析,更细致地诠释出每一种乐器所具有的特征,从而更好地提高乐器演奏的整体效果。笙在合奏中所吹奏出的高、中、低音能够演绎出不同感觉的音色,演奏者们可以吹奏出清脆明亮之感,也可以吹奏出一种低沉浑厚的感觉,这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掌握也有着一定的要求。笙乐器之所以能够具有令人称叹的音色,主要原因是其构造特殊。笙的发声是以笙簧为声源,在簧片上涂抹绿石浆可打造更具有空间性的音感。所谓绿石浆就是在绿石中加入清水进行研磨,研磨成一种具有黏性的液体。在笙簧上涂抹这种液体可以借助其中所具有的金属颗粒间的振动,从而使笙发出的音色更具有清透和谐的质感。
(二)悠久的文化之美
笙,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吹奏类乐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人们对笙也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与喜爱之情。不仅有《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还有陈独秀的“少人行处独吹笙,思量往事泪盈盈”,表达出对往事的追溯与不舍,也体现出笙乐器对于情感的表达。随着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所追求的音乐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们从仅会欣赏乐曲到开始尝试欣赏乐器的演奏技巧,从欣赏音乐的意境再到欣赏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这些改变都体现出人们对于音乐文化追求的改变与不同。但无论人们对于笙乐器的看法与理解有怎样的改变,都无法更改笙乐器在历史长河中所传承下来的文化,这种文化也将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而流传千古。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之美
传统笙乐器的造型结构与现如今的构造存在较大的不同,音位、按键的排列组合多,而且能够发出的音域、音色也十分有限,因此限制了笙所发挥的音乐表现力。现如今,笙乐器的样式千变万化,笙的种类繁多,外形式样有大的、小的、圆形的、方形的、长嘴的、短嘴的等,发展出了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笙的簧数也有增加,形成不同簧数的笙,从而克服了传统的笙音域不广、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加键式的全新样式给笙的发展带来新的篇章,而笙的创新也体现出我国音乐乐器的发展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结语
笙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乐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笙所具有的艺术文化一直都有所保留与传承,音乐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更多笙的样式与演奏形式,激发笙乐器潜在的音乐底蕴。当今社会,音乐艺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因此,我们要克服层层问题和阻碍,将我国传统的乐器文化和音乐文化发扬光大,推动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秀明.笙演奏中吐音技巧的运用[J].大舞台,2014(12):124-125.
[2]王秉义.笙的口内技巧与语音[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3):49-52.
[3]郝国喜.笙的演奏技法与表现特点[J].东方艺术,2009(增刊1):156-157.
[4]王秉义.笙腹颤音技巧探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1(3):28-31.
[5]张倩.浅谈如何克服笙舞台演奏中的心理障碍[J].青年文学家,2012(11):108.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