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果
(湖北省老河口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湖北 老河口 441800)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头痛,疼痛常发生于偏侧头部,可伴有恶心、呕吐、畏惧声光等,是一种慢性神经血管疾病。除偏头疼本身对机体造成的伤害外,研究发现其还可以引发脑猝死、情感障碍等严重后果,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用加味羚羊角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130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20~44岁,平均(32.23±3.35)岁;病程1~4.5年,平均(2.61±0.33)年。对照组男29例,女36例;年龄22~45岁,平均(32.15±3.28)岁;病程1~4年,平均(2.26±0.3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偏头痛符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2]中的诊断标准。无先兆症状,头痛发作4~72h,头痛呈单侧、搏动、中重度疼痛,日常活动会加重,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无其他明确诱因。有先兆症状,即2次以完全可逆的视觉症和(或)感觉异常,先兆症状持续大于等于5min,先兆症状60min内出现头痛。证型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学》[3]中肝阳头痛,头晕胀痛,以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失眠、寐差,口苦面红,胁痛,舌红苔黄,脉弦;偏头痛病史大于1年,入组前发作次数1个月大于5次,前2周未服用相关治疗药物,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偏头痛,严重肝肾功能不足而影响药物代谢,合并重度精神类疾病而无法配合治疗,妊娠期、哺乳期及有怀孕计划女性,过敏体质。
两组均用氟桂利嗪(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10mg,日1次,每晚服用,连续服用4周。
观察组加用加味羚羊角汤。药用天麻10g,钩藤15g(后下),山羊角20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龟板20g(先煎),生地黄15g,菊花15g,夏枯草15g,柴胡10g,薄荷10g,桑寄生10g,丹参10g。头痛剧烈加蜈蚣10g,全蝎10g;失眠加酸枣仁15g,菊花加至20g;伴腰膝酸软加牛膝15g,杜仲15g。方剂水煎400mL,日1剂,早晚温服,连续服用4周。
分别于治疗前后计算偏头痛积分[4],包括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每项按轻度、中度、重度分记2、4、6分,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每出现1项记1分,总分与各分项分数之和,分值越高表示头痛越严重。
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4周,观察记录偏头痛每个月发作次数。
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临床痊愈:停药1个月,偏头痛未复发。显效:偏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偏头痛积分减少大于等于70%。有效:偏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偏头痛积分减少30%~69%。无效:症状未缓解或加重。
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 65 治疗前 17.69±2.20治疗后 8.06±1.14*△对照组 65 治疗前 17.93±2.31治疗后 11.45±1.57*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TNF-α/pg·mL-1IL-6/pg·mL-1CGRP/ng·L-1观察组 65 治疗前 11.86±4.36 8.56±2.32 18.43±6.95治疗后 6.25±1.26*△ 7.42±1.56*△ 41.05±8.47*△对照组 65 治疗前 10.96±4.17 8.61±2.41 18.17±6.83治疗后 8.26±2.57* 6.05±1.15* 36.26±7.93*
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次数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次数比较 (次/月,±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次数比较 (次/月,±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随访4周观察组 65 7.26±1.05 3.16±0.65*△ 1.05±0.32*△对照组 65 7.31±1.11 4.28±0.91* 5.43±1.08*
偏头痛是临床最长见、最复杂的一类原发性头痛,该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倾向,一般呈周期性发作。研究发现,成年人偏头痛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约50%的患者因偏头痛而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5]。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大脑白质病变几率严重高于正常人群,偏头痛是诱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偏头痛合并失眠、焦虑、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伴有先兆症状的偏头痛该比率更加明显[6]。偏头痛发作时一般表现为偏侧搏动性头痛,可伴恶心、呕吐及有视觉症状等,多疼痛剧烈难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健康。
目前,关于偏头痛的发病原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有学者统计发现体力劳动、吸烟、高血压病、家族史、失眠、情绪变化等均是偏头痛发作的危险因素[7]。研究认为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神经细胞功能紊乱、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等功能缺陷有关,此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也被认为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由此可见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8]。
偏头痛的治疗以药物性预防和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5-HT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及抗癫痫药等[9],但由于西药由于半衰期短,治疗偏头痛能暂时抑制血管平滑肌,缓解疼痛症状,长期效果并不显著,且长期服用易产生依赖性,滥用药物甚至可引起药源性头痛,导致病情恶化[10]。氟桂利嗪为钙离子拮抗剂,属双氧化哌嗪衍生物,可抑制细胞外钙离子跨膜内流,改善脑血管平滑肌收缩及血液黏滞性,减少血管活性物质,同时研究发现,氟桂利嗪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改善脑部循环,治疗偏头痛可减少头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发作次数[11]。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相关记载最早出现于《内经》,也被称之为“首风”“脑风”等,如《素问·风论》云“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素问·五脏生成》言“头痛颠疾,下实上虚……甚至入肾”。李东垣首次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认识进一步提高。随着中医学发展,目前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情志不畅、先天不足、饮食劳倦及头部外伤等。按外感、内伤论治,外感者多因外邪侵清窍,经络瘀滞,不通则痛;内伤者则多于肝、脾、肾等功能失调有关,导致头窍失养,不荣则痛。临床实践发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长期熬夜等,内伤头痛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以肝阳上亢型最为多见,肝主疏泄,喜调达,若长期情志不畅或突受情志刺激,可导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扰乱头窍而发为头痛。除头痛症状外,可有两胁疼痛、头晕、寐差、口苦等,此外长期熬夜易耗伤肝肾,易致肝肾阴虚,故治疗当以平肝潜阳为主,亦不可忽略滋阴[12]。
羚羊角汤出自《医醇賸义》,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的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壮水柔肝之功效。方中山羊角、天麻清肝熄风,钩藤清热平肝熄风,菊花、夏枯草清肝泻火,薄荷、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情志,龟板、生地、石决明育阴潜阳,桑寄生、杜仲益肾柔肝、行血通络,丹参行气活血。诸药配伍,可育阴潜阳,清肝熄风。头痛剧烈加蜈蚣、全蝎相须为用,息内风,搜风通络,通达内外;失眠加酸枣仁宁心安神,加重菊花用量,加强清肝热功效;腰膝酸软加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根据相关法律要求,用山羊角替代羚羊角,现代研究显示研究羚羊角塞水溶性蛋白质成分可明显提高实验小鼠痛阈值,具有镇惊和镇痛作用,山羊角与羚羊角比较,在蛋白质种类构成方面具有相似性,同样具有解热、镇静及阵痛作用,是羚羊角的理想替代品[13-15]。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加味羚羊角汤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治疗后两组偏头痛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说明加味羚羊角汤可改善头痛症状。现代研究发现多种炎性因子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生,CGRP可舒张血管,调节免疫,可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启动并维持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偏头痛发作期血清CGRP明显升高,CGRP是偏头痛发病的关键,TNF-α在病理状态下可在神经系统内合成、释放,通过促进 CGRP转录,提高神经元兴奋性,造成持续性头痛,IL-6为神经血管性炎症的疼痛介质,可诱导无菌性炎症,导致偏头痛发生[16]。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两组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加味羚羊角汤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有关。治疗后及随访4周,观察组偏头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说明加味羚羊角汤远期效果更优。
加味羚羊角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型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偏头痛症状及炎性因子水平,远期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