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君,杨 丽,龙 瑶,葛召方,彭 毅,刘绍海,杨艳红
(重庆市忠县中医医院推拿科,重庆 404300)
急性腰扭伤常因搬抬重物、闪扑、打球等导致腰部躯干肌肉受力不均匀,引起局部软组织牵拉、撕裂损伤,椎间小关节、骶髂关节损伤错位,韧带、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活动障碍、被动体位等[1]。发病率约占腰痛患者的12%[2],临床多诊断为急性腰肌扭伤、急性腰椎后关节紊乱、急性棘间(上)韧带损伤等。我科用针刺后溪穴配合腰部功能锻炼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100例,均为我院推拿科及骨伤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5±15.5)岁,平均病程(3.5±1.5)天。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0.3±15.3)岁,平均病程(3.7±1.7)天。两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标准》[3]急性腰扭伤相关内容制定。有腰部扭伤史,临床表现为腰部一侧或双侧剧烈疼痛,屈伸、转身起坐时疼痛加剧,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种强迫位姿势,以减少疼痛。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型。有腰部损伤病史,腰部疼痛、僵硬,腰部向一侧倾斜,活动受限,翻身、转侧困难,并引起疼痛加剧,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涩。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腰扭伤病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腰痛;③年龄16~60岁;④腰椎DR摄片、MRI检查、CT检查等排除骨折、脱位及占位性病变;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病;②精神病;③妊娠期;④患有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⑤患有结核、艾滋病及其他传染病。
治疗组用特定针刺后溪穴手法[4]。即毫针针刺后溪穴时让患者半握拳,针尖刺到劳宫穴(后溪透劳宫)行快速提插泻法30~60s,使强烈的针感(酸、麻、胀以及触电感)传导至整个手掌,手掌不自主打开1~3次为度。每日取一侧的后溪穴针刺,双手交替进行;每次留针30min,每10min行提插泻法手法1次,针刺同时嘱患者进行腰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偏及侧转以及旋转等功能活动,每日1次。
对照组取腰椎(L1~L5)华佗夹脊穴配合阿是穴,毫针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30min,并选2~4组穴位进行电针治疗。
两组均卧床休息,中频电疗每日1次,每次20min。
两组治疗(以针刺治疗为准)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参照《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5]。治愈:腰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好转:腰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基本正常,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但天气变化或者劳累后,腰部有不适感。无效:腰部疼痛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腰扭伤属中医“闪腰岔气”“腰痛”“伤筋”范畴。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五输穴输穴,亦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能治疗督脉上的疾病,可治疗后头部、颈项部及腰背部的疼痛强直等[6]。针刺后溪穴能很好的调畅督脉气机、疏通腰部受伤的经络,使经络痛、气血调,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再配合腰部功能锻炼,使腰部气血运行进一步通畅调达,达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目的。
针刺后溪穴配合腰部功能锻炼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较好、取穴少、方法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