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刚,李小莹,余厚友
(1.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陕西 西安 710100;2.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32)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为烧伤患者在创面愈合中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常表现为疼痛、肢体障碍等症状,可明显影响患者外观,增加心理负担[1]。临床中常采用手术、药物等方法对烧伤后HS进行防治,但是疗效往往并不满意。研究[2]发现,在HS发生早期(创面愈合后1~3个月),组织内部血管数量明显上升,且HS的严重程度与微血管扩张与再生明显相关,通过抑制微血管的活动,可抑制HS的进展。近年来,激光由于可选择性封闭瘢痕组织血供,在HS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其中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能够通过增强瘢痕血管对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吸收,减轻红斑,抑制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增殖,达到治疗HS的效果[3]。自体脂肪移植为治疗HS的新型方法,研究发现,其可有效减轻HS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改善瘢痕硬度和质地[4]。目前认为在HS的治疗中,单一疗法的效果较为有限,因此临床中通常采用联合治疗,以促使疗效的提高[5]。有研究发现,自体脂肪移植联合点阵激光治疗HS,可明显减少血管密度,抑制瘢痕增生[6]。但是目前关于自体脂肪移植联合PDL治疗烧伤后HS的效果及对患者瘢痕血流灌注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纳入烧伤后HS患者68例,对此进行了分析,以为烧伤后HS的治疗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烧伤后HS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PDL组和联合组,各34例。其中PDL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18~47岁,平均(33.57±9.32)岁,HS面积215~597 cm2,平均(386.47±129.38)cm2,瘢痕形成时间32~87 d,平均(60.87±16.32)d。联合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0~49岁,平均(33.89±9.07)岁,HS面积209~612 cm2,平均(378.51±122.25)cm2,瘢痕形成时间30~90 d,平均(59.34±17.45)d。两组HS面积、瘢痕形成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务科审核。病例纳入标准:均为烧伤后HS,病程1~3个月;年龄≥18岁;知情同意;HS位于面部、四肢、躯干以及背部。排除标准:不接受随访;无明显功能障碍;凹陷性瘢痕;近期接受过手术、激素注射、激光等治疗者;自身免疫性疾病;不稳定瘢痕;脏器功能不全;脂肪抽吸术禁忌证;瘢痕体质;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PDL组使用美国赛诺秀公司PDL治疗仪进行,操作时应注意使光斑重叠<10%。治疗参数设置为脉宽0.45~1.50 ms,波长595 nm,能量密度4.0~7.0 J/cm2,光斑直径7 mm,患者HS处颜色变为浅青或者浅灰白后,终止治疗。随后进行冰敷,时长≥10 min。1次/4周。联合组联合应用自体脂肪移植和PDL,行自体脂肪移植后1 h,开展PDL,方法同上。其中自体脂肪移植方法:麻醉后,将注射器与脂肪抽吸针相连,轻柔抽取患者下腹部或者大腿处皮下脂肪,离心(1200 r/min,3 min)将血液等杂质去除,取小颗粒脂肪进行脂肪注射。局麻后,使用18G针头作一大小约为1.5 mm的破皮口,进行脂肪注射。使用脂肪注射专用针头进行多点、多隧道的注射,注射方法为由深至浅,将脂肪颗粒均匀的置于HS组织中,剂量为0.5 ml/cm2。注射完成后,检查出血情况,并进行切口的封闭和包扎。1次/8周。两组均持续治疗24周。
1.3 观察指标 ①于治疗后6个月,比较PDL组和联合组的治疗显效率[7]。显效:HS厚度明显下降,并与周围正常皮面相平,色泽、质地均与周围皮肤相近,疼痛等症状消失;有效:HS厚度有所下降,色泽、质地、疼痛等均有所改善;无效:HS厚度、色泽、质地、疼痛等未见明显改变。显效率=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②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HS评分进行比较,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mVSS)[8],从颜色(3分)、痛感(2分)、血管(3分)、柔软度(5分)、厚度(3分)和瘙痒(2分)等方面进行评估,总分与HS情况呈负相关。③使用英国MOOR LDI2型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同一部位的HS组织内血流灌注量进行测定,操作时应注意使仪器与HS部位保持垂直。同时,使用德国西门子ACUSON NX2彩色超声诊断仪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瘢痕厚度进行测定。④于治疗后6个月,使两组患者对治疗效果进行满意度的总体评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其中非常满意+满意定义为对治疗满意。
2.1 两组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疗后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1例,治疗显效率70.59%;PDL组治疗后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治疗显效率44.12%。联合组的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PDL组(χ2=4.870,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H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颜色、痛感、血管、柔软度、厚度、瘙痒和mV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颜色、痛感、血管、柔软度、厚度、瘙痒和mVSS总分均明显下降,其中联合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瘢痕血流灌注量和瘢痕厚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瘢痕血流灌注量和瘢痕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瘢痕血流灌注量和瘢痕厚度均明显下降,其中联合组变化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瘢痕血流灌注量和瘢痕厚度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PDL组(χ2=4.836,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例(%)]
烧伤患者在创面修复中,可由于多种生理机制致使胶原蛋白基因过度激活,引起Fb、肥大细胞、胶原等的水平异常增高,促使HS的发生,调查显示,烧伤患者中,约有91%的患者发生HS[9]。传统的压力及药物疗法能够促使瘢痕软化,减少HS血供和氧供,然而治疗周期长,且见效缓慢,患者接受度较低[10]。研究发现,在烧伤早期创面愈合过程中,PDL能够通过抑制肥大细胞等的表达,使瘢痕组织供血障碍,减少微血管扩张和胶原增生,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3]。近年来,自体脂肪移植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逐渐广泛,研究发现,其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Smad通路,抑制Fb的生理活性,进而有助于HS患者病情的改善[11]。通过明确自体脂肪移植联合PDL治疗烧伤后HS的效果及对患者瘢痕血流灌注的影响,可为临床中HS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发现,联合组的治疗显效率和mVSS评分均明显优于PDL组,这可能是由于联合组中,PDL是基于光热效应,对瘢痕组织内微血管中的Hb进行破坏,促使微血管的损伤和闭塞,影响瘢痕组织的氧供和血供,进而使HS组织的色泽、血管、柔软度等得到明显改善[12]。此外,PDL还可通过对P物质等活性因子的影响,降低感觉神经元活性和组胺水平,有助于瘙痒和痛感的减轻[13]。目前认为,自体脂肪移植对HS的治疗主要通过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vised mesenchymal stem cell,ADSC)实现[14]。研究发现,ADSC可通过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多种活性因子水平的提高,减少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以及胶原的沉积,促进HS组织的再生修复以及颜色、柔软度等的改善[15]。此外,自身脂肪还可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特异性标志物水平的抑制,达到有效改善HS组织神经性疼痛的效果[16]。联合治疗下,自体脂肪移植后进行PDL治疗,不仅能够明显减轻PDL对瘢痕组织的损伤,还可通过光热效应促进ADSC的增殖以及多种活性因子的分泌,使Fb的增殖和胶原合成受到抑制,有助于瘢痕的修复和重塑,进而使治疗效果更佳[17]。
瘢痕血流灌注量可对患者HS组织内微血管数量进行评估。本研究发现,联合组的瘢痕血流灌注和瘢痕厚度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PDL组,这可能是由于PDL可通过闭塞血管管腔,减少HS组织血流灌注,且PDL治疗下,胶原纤维受热后分解加快,减少了胶原在HS组织中的沉积,促使了胶原的重塑,进而有助于HS组织向正常皮肤组织的转化,瘢痕厚度下降[18]。脂肪组织中ADSC可通过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促使瘢痕组织的上皮化以及向肉芽期的转化,进而降低了HS发生的风险[19]。此外,自体脂肪移植还可有效降低Fb的数量,调节不同类型胶原蛋白的比例,促进胶原结节状结构的改善,进而有助于瘢痕厚度的下降[20]。PDL和自体脂肪移植联合应用下可从不同作用机制发挥协同效应,进而使患者的瘢痕血流灌注和瘢痕厚度改善情况更佳。
综上所述,与PDL单用相比,自体脂肪移植联合PDL可明显提高对烧伤后HS的疗效,有助于瘢痕评分、瘢痕血流灌注以及瘢痕厚度的改善,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