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琰,王文荣*,郑淑霞,潘晨璟,林如琦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反复性、持续性的特点,多伴有精神心理因素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FD 临床上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和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comfort syndrome,PDS)两个亚型[1],研究认为PDS较为多发[2]。 目前西医治疗FD 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存在疗程长、易复发等问题[3]。 中医将PDS 归为“胃痞”的范畴,脾气虚弱是发病基础,肝气郁滞是发病条件,脾虚气滞是其主要的证型之一[4]。 健脾舒胃饮是在国医大师杨春波治疗胃痞的经验方——益胃宁的基础上化裁而来,前期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对PDS 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5]。本研究通过观察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清胃动素 (MTL)、 神经肽Y(NPY)、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和胃电图指标的变化, 验证健脾舒胃饮治疗脾虚气滞型PDS 的疗效,为本方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1 西医诊断标准 PDS 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中的相关标准[1]。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6]辨为脾虚气滞证。
1.3 纳入标准
1.3.1 治疗组和对照组 ①年龄18~65 岁;②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健康组 ①无消化道症状;②年龄18~65 岁;③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肝、肾、内分泌、血液等系统原发性疾病或其他恶性疾病者; ③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特殊生理变化,需中断治疗者;②治疗过程中加入其他治疗药物者;③治疗依从性差者。
1.6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脾虚气滞型PDS 患者60 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 例。 治疗组中男11 例,女19 例,年龄24~55 岁,平均年龄(38.17±10.00)岁;病程6~36 个月,中位病程10 个月。 对照组中男10 例,女20 例,年龄19~58 岁,平均年龄(37.33±10.96)岁;病程6~36 个月,中位病程11 个月。 健康组中男11 例,女19 例,年龄20~55 岁,平均年龄(38.23±8.21)岁。 3 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通过(审批号:SPHFJPK2019027-02)。
2.1 治疗组 给予健脾舒胃饮口服,方药组成: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15 g,炙甘草3 g,砂仁(后入)6 g,枳壳9 g,姜半夏9 g,北柴胡6 g,白芍6 g,合欢皮15 g。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中药房代煎,每日1 剂,1 剂煎成2 袋,每袋150 mL,分别于早、晚餐前30 min 口服。 疗程4 周。
2.2 对照组 给予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g×36 粒)口服,每次5 mg,每日3 次,餐前30 min 服用。 疗程4 周。
2.3 健康组 不予任何干预措施。
3.1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6]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定。 所有症状均分为无、轻、中、重度4 个等级,主症为脘腹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分别计0、2、4、6 分,次症为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嗳气、大便稀溏,分别计0、1、2、3 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判定:痊愈为证候积分下降≥95%,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显效为证候积分下降≥70%,<95%,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有效为证候积分下降≥30%,<70%,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无效为未达到以上标准。 计算公式:
3.3 血清指标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健康组入组时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4 mL, 室温血液自然凝固,3 000 r/min 离心, 吸取血清,-80℃冷冻保存。 MTL、NPY、VIP 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 法)检测。
3.4 胃电图指标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健康组入组时均于清晨空腹采用新型EGEG-8D 型八导智能胃电图仪(合肥凯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胃电图正常慢波百分比水平、主频率、餐后/餐前功率比。
3.5 不良反应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健康组入组时检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3.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s)表示,采用t 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以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进行描述,采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以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4.1 2 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疗效比较
4.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M(P25,P75)] 分
4.3 3 组血清MTL、NPY、VIP 水平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3 组血清MTL、NPY、VIP 水平变化比较(±s)pg/mL
表3 3 组血清MTL、NPY、VIP 水平变化比较(±s)pg/mL
注:与健康组比较,1) P<0.05;与治疗前比较,2) P<0.05;与对照组比较,3) P<0.05。
VIP 20.13±2.46 30.98±3.381)19.94±2.122)3)30.86±2.941)21.35±2.562)组别健康组治疗组例数30 30对照组30时间入组时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MTL 381.83±44.57 287.43±66.811)371.50±62.162)3)282.45±60.631)339.78±58.922)NPY 118.15±13.91 86.13±18.121)112.52±19.432)3)83.28±16.701)99.65±17.022)
4.4 3 组胃电图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4。
表4 3 组胃电图指标变化比较[(±s),(Q2(Q1,Q3))]
表4 3 组胃电图指标变化比较[(±s),(Q2(Q1,Q3))]
注:与健康组比较,1) P<0.05;与治疗前比较,2) P<0.05;与对照组比较,3) P<0.05。
组别健康组治疗组例数30 30时间入组时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餐前 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72.27±5.01 58.49±6.581)71.11±4.762)3)60.47±5.071)68.81±2.712)对照组30正常慢波百分比/%66.41±2.95 62.23±4.661)63.91(61.81,66.28)2)64.07±4.861)65.46±3.242)主频率/cpm 2.98±0.13 2.83(2.59,2.90)1)2.86±0.152)2.69±0.221)2.84±0.152)主频率/cpm 3.15(3.05,3.25)2.90(2.81,2.98)1)3.11±0.152)3)2.90(2.75,2.98)1)3.04(2.90,3.11)2)餐后/餐前功率比/PR 1.17±0.12 0.86(0.81,0.93)1)1.18±0.132)3)0.84±0.111)1.03±0.092)
4.5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 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无异常变化。
PDS 发病一般认为是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其中胃肠动力障碍及胃肠激素参与调控的脑肠轴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相关[8-9]。 PDS 归于中医“胃痞”的范畴,其中脾虚气滞、胃失和降为胃痞的基本病机,且贯穿疾病始终[10],脾气虚弱是发病基础,肝气郁滞是发病条件。 “脾-脑”理论提出胃痞的发生与情志异常密切相关,脑髓功能失常,七情太过,可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为痞;而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调,气血生化乏源,致脑失所养,又可发为情志病[11]。 故在PDS 临床治疗中,需肝脾共治,脾脑同调。
健脾舒胃饮以党参为君,健补脾胃而不燥;臣以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砂仁、姜半夏温中行气消痞,与君药共奏补中健脾、理气消胀之效,以治痞病之本;佐以柴胡、白芍、枳壳,既可疏肝解郁,行气助运,又可防“土虚木乘”之弊,安未受邪之脏,并重用合欢皮以发挥其镇静催眠、抗抑郁等药理特性[12];炙甘草可助君臣补中益气,为使药。以上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安神之效,标本兼治。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显著,治疗后中医主要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在食少纳呆、疲乏无力、大便稀溏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表明健脾舒胃饮改善脾虚气滞型PDS 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确切。
脑-肠轴是将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脑肠肽作为胃肠激素,在脑-肠轴的各个环节中起桥梁和调控的作用。 现代研究认为脑肠肽激素水平的调节异常是FD 发生的重要因素[1]。 MTL 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加速胃排空及增加食欲的作用;NPY 可以促进食欲,增加摄食量,且与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存在负相关性;VIP可松弛胃肠道环形肌,抑制胃肠动力,减慢胃排空。 本研究发现脾虚气滞型PDS 患者的血清MTL、NPY、VIP 水平均与健康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PDS 患者胃肠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食欲下降及精神心理异常相一致。 而健脾舒胃饮可显著提高血清MTL、NPY水平,降低VIP 水平,其机制可能与其脾、肝、脑同调有关。 相较单一靶点来说,中药治疗不仅促进胃肠动力,还可改善情志异常,故能够双向调节胃肠激素的水平。
胃电图是测量、评估胃动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胃肌电节律的紊乱被认为是导致胃动力障碍的重要机制[13]。 慢波是胃电的基本电节律,当慢波节律紊乱时,动作电位叠加于节律异常的慢波基础上则不能有效地控制平滑肌收缩。 主频率及主功率比反映了胃肌电活动的频率和振幅,胃肌电活动异常是PDS 发病机制之一[14],且与胃肠动力下降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脾舒胃饮能够使紊乱的胃肌电节律趋于正常,促进胃肠动力的恢复,且可改善餐后胃肠动力。
综上所述,健脾舒胃饮治疗脾虚气滞型PDS,肝脾共治,脾脑同调,标本兼顾,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恢复胃肌电节律,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