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创,范若英,李 伟,吴 胜,田宇剑,唐晓明,金 勇,周城臣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治疗胆管结石的一种微创技术,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和疗效明确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也称壶腹旁憩室,指的是憩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四周3 cm内,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十二指肠憩室[2]。PAD的存在会导致十二指肠乳头正常解剖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增加ERCP手术风险和困难程度[3]。另外,由于胆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改变有关,而PAD的存在可能对胆管造成压迫,致使胆液引流不通畅,且合并炎症时还会影响乳头括约肌的功能,改变导管内压力,最终加速胆总管结石的形成[4]。有研究[5]指出,PAD是影响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采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PAD患者,分析了PAD对ERCP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江苏无锡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消化内科接受ERCP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275例,男性142例,女性133例;年龄为18~79岁,平均年龄为58.9±8.8岁。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6]。纳入标准:(1)首次进行ERCP手术治疗;(2)具有ERCP手术指征;(3)无ERCP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1)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消化道出血或感染;(3)凝血功能障碍;(4)胆管系统肿瘤。本组存在PAD患者101例,无憩室17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将憩室分为Ⅰ型:乳头位于憩室内(憩室内乳头);Ⅱ型:乳头位于憩室边缘;Ⅲ型:乳头位于憩室外且距离憩室3 cm内。本研究将Ⅱ型和Ⅲ型纳入非憩室内乳头组。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ERCP手术方法 行超声、CT、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术前禁食12 h,术前20 min给予达克罗宁胶浆10 ml口服,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取俯卧位,取十二指肠镜常规进镜,于内镜下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形态,确认有无PAD,并观察乳头形态、开口、大小及其与憩室的位置关系。使用切开刀(日本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型号KD-2L-1)切开,在导丝引导下插管,必要时采用双导丝法或超滑导丝引导。在插管成功后,在X线透视下进一步确认导丝方向。向胆管内注入造影剂造影,观察结石数量、大小、胆管是否狭窄,再观察憩室对乳头切开的影响。采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和球囊扩张术碎石和取石。根据取石情况,决定放置鼻胆管引流装置或者胆管支架。术后,予以抑制胰酶分泌、止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复查彩超,明确有无结石残留。
2.1 憩室组和非憩室组插管和取石成功率比较 两组插管成功和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插管和取石成功率(%)比较
2.2 憩室组和非憩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3)。针对术后出现的高淀粉酶血症,应用奥曲肽抑制胰液分泌;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予以禁食水及制酸和抑制胰酶分泌等治疗后一周左右,全部恢复;对于肠内出血患者,给予止血处理,血止。两组均无胆道穿孔或胆管炎发生。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憩室内乳头组与非憩室内乳头组插管和取石成功率比较 憩室内乳头组插管成功率和取石成功率均显著低于非憩室内乳头组(P<0.05,表4)。
表4 憩室内乳头组与非憩室内乳头组插管和取石成功率(%)比较
2.4 憩室内乳头组与非憩室内乳头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憩室内乳头组与非憩室内乳头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5 憩室内乳头组与非憩室内乳头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PAD指的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致使十二指肠局部肌层缺陷,使得十二指肠肠壁局限性往外呈袋状凸起的一种疾病,大约占十二指肠憩室的70%~75%[7]。高龄、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十二指肠内压力升高等因素均参与了PAD的发生[8]。据报道[9],PAD患病率为9%~32.8%。胆总管结石作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我国胆结石患病率为8%~13%。研究[10]显示,大约有56.3%~85.0%胆总管结石患者合并PAD,且随着PAD直径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压迫胆、胰管,导致胆汁和胰液瘀滞,促进胆总管结石的形成。
顺利插管是ERCP手术成功的关键。文献[11]报道称,对PAD患者胆管插管困难,其插管失败率明显高于非PAD患者。另外,PAD还会延长ERCP手术操作时间,增加插管难度,尤其是憩室内乳头,是影响插管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也有文献[12]报道认为,PAD的存在并不会对插管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275例患者中,插管成功率为97.1%,其中憩室组与非憩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5.1%和98.4%,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1.1%和9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8%和1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PAD的存在并不会对ERCP手术效果造成明显的影响,也不会影响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来说,虽然PAD的存在增加了ERCP插管难度,但其对ERCP插管产生的影响是相对的,如若操作者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能够仔细辨别十二指肠乳头与憩室的关系,进而正确判断胆总管末端走向,最终采取合理的插管技术,就可以相对减少PAD对ERCP插管的影响[13,14]。插管失败的原因包括乳头开口、憩室内乳头无法探及、乳头水肿导致开口狭窄等,但随着操作者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PAD的存在可能不再是成功插管的阻碍。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有研究[15]指出,PAD对ERCP插管的影响与憩室的特点有关。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PAD进行分析发现,在憩室内乳头组插管成功率为86.5%,取石成功率为81.1%,均显著低于非憩室内乳头组的100.0%和96.9%,表明憩室内乳头可明显降低插管成功率和取石成功率。文献[16]报道也表明,在PAD患者尤其是憩室内乳头患者,ERCP治疗后更容易出现胆总管结石复发。Ⅰ型憩室将乳头包绕,其乳头位于憩室内,相比于Ⅱ型和Ⅲ型憩室,可能导致操作者无法探及乳头开口,同时憩室内伴有食物残渣,会导致视野模糊,难以预测胆总管方向,进而增加插管难度。另外,相比于非憩室内乳头,憩室内乳头可能承受更大的腔内压力,感染概率更高,因此胆道内胆汁受阻可能性更大,最终导致结石的形成[17]。距离较远的憩室与乳头的位置关系相对独立,使得憩室对乳头造成的影响较小[18]。故针对憩室内乳头患者,可以采用一通道内双器械法、反向导丝法辅助插管,以提高插管成功率。但憩室内乳头组和非憩室内乳头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3%和17.2%,无显著性差异。文献[19]研究却认为,PAD的存在与ERCP插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关,可增加术后出血、胰腺炎以及胆道穿孔发生率,与插管技术无关。考虑存在这些差异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第一,手术操作技术的改进,以缓慢速度进行中小切开为主,切开方向随着胆总管十二指肠壁方向不断调整,进而减少了PAD对ERCP插管的影响;第二,采用的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和球囊扩张术取石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PAD的手段,对于PAD患者甚至憩室内乳头患者可取得较高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第三,未追求一次成功取石,在不能一次取石的情况下,选择置入支架,进行再次取石[20]。因此,ERCP手术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PAD患者仍然是安全有效的。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观察为单中心研究,后续有待进行多中心研究。本研究未分析PAD或PAD类型是否与胆总管结石数量和大小有关。另外,本研究对插管难易程度的评估仅依靠插管成功与否,未具体到插管手术时间等具体量化指标,有待深入研究以提高临床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PAD会对ERCP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憩室内乳头会增加插管难度,降低取石成功率,但憩室内乳头对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影响,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PAD患者,ERCP仍然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胆总管结石患者病情复杂,合并胆囊结石和/或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能性均很大。合并存在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等都将影响手术方法的选择。这些都需要认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