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的应用分析

2021-11-16 09:12
安徽医专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栓塞发生率实验组

朱 莹

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体表现主要为颅内部分动脉异常囊性膨出。临床研究发现,剧烈运动、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咳嗽等均可能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进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介入栓塞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其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微创、恢复快、损伤小、安全可靠。因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情复杂,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要求,术后容易发生血管并发症,恢复效果较差[3]。因此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及肢体功能障碍,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就成为了临床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规范、合理及安全的护理干预,对于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分析规范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33例)与实验组(33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0.36±3.08)岁,其中男18例,女15例。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50.63±2.74)岁,其中男16例,女17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影像学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临床治疗认知及沟通功能正常。②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疾病;造血系统障碍;过往存在皮肤病史;严重免疫性疾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如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协助患者选择合适体位,治疗环境保持良好,病房温湿度合理,室内保持安静、清洁和卫生,适当抬高床头;按时翻身,血管穿刺侧下肢应保持制动、伸直,预防压疮,选择弹力绷带对穿刺口进行加压包扎处理。

1.3.2 实验组 患者术后接受规范化护理干预。

1.3.2.1 心理疏导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意义,讲解术后6~24 h常规卧床出现的周身不适是一种术后正常现象,不需要紧张。适当按摩,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对患者不适进行缓解。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纠正,正确引导,让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告知患者相关的疾病知识,介绍手术成功的患者,与家属主动交流,共同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调节和引导,让其思想保持积极和健康,有效减轻其不良情绪。

1.3.2.2 健康宣教 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告知其保持规律的生活,心态应保持良好,防止劳累及情绪激动,如果患者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则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康复训练,促进劳动及生活能力的恢复,如果在出院后发生可疑先兆症状,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3.2.3 饮食护理 饮食应该以纤维素及维生素丰富、容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为主,提升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

1.3.2.4 并发症护理 ①脑血管痉挛:静脉注射尼莫地平,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对脑血管痉挛进行缓解,结合血压水平对用药量进行调整。对生命体征、瞳孔、意识进行密切观察,并对肢体运动、语言进行密切关注。②脑梗死:如果患者出现与治疗不相关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或者呕吐、烦躁不安、意识改变,则应及时向临床医师反馈,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严格遵医嘱进行抗水肿、抗凝等治疗,促进肢体功能恢复。③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24~72 h应对血压进行严密监测,大便应保持通畅,及时发现先兆症状,如果出现则应及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1.4 观察指标 ①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统计,如下肢穿刺口渗血、脑血管痉挛等。②分别于护理前后,选择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躯体症状、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估[4],评估内容包括感觉、思维、情感、人际关系、饮食睡眠、行为习惯,患者分值越低则表示其躯体症状、心理健康越理想。③选择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对预后情况进行评估[5],死亡判断为1级;植物生存、仅存在最小反应判断为2级;重度残疾、头脑清醒、日常生活需照料判断为3级;存在轻微残疾,在保护下可以正常生活,恢复较好则判断为4级;存在轻微缺陷,生活基本正常,恢复良好则判断为5级。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与护理前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P<0.05

组别 n 时间 感觉 思维 情感 人际关系 饮食睡眠 行为习惯实验组 33 护理前 8.69±1.667.65±1.368.62±1.538.86±1.547.65±1.367.94±1.51护理后 2.62±0.39★△ 2.29±0.46★△ 2.69±0.45★△ 4.29±0.88★△ 3.29±0.66★△ 2.52±0.41★△对照组 33 护理前 8.44±1.837.74±1.338.37±1.448.53±1.717.74±1.337.74±1.44护理后 4.33±1.09★ 4.01±0.74★ 5.52±1.34★ 6.62±1.39★ 5.62±1.07★ 4.51±0.84★

2.3 两组患者的GOS评级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GOS评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GOS评级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作为临床神经外科中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如果发生动脉瘤破裂,不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而且临床致死率也非常高。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发病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剧烈,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可能发生神经功能障碍、意识丧失等情况[6]。临床主要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其特点主要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较广的适用范围,而且对患者的创伤比较轻微,能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能积极改善血流动力学。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时,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疗效,然而术后依然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因而对并发症进行有效防控,对于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非常关键[7]。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开展心理疏导、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规范化护理干预,能对并发症进行及早发现和治疗,让术后并发症能明显减少。另外,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且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GOS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后开展规范化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预后及躯体症状、心理健康程度,促进患者术后及早康复。

总之,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规范化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预后及躯体症状、心理健康程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栓塞发生率实验组
不同年龄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