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吉江村
摘要:在课程改革理念日益更新和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打造高质量教学课堂、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感,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将生活化教学置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将教材中刻板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对个人未来的价值,使其从活力课堂中获取知识,自觉地陶冶和升华个人情操。鉴于此,本文立足生活化视角,对道德法治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结合进行分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观、法治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
从整体角度看,道德与法治属于德育类课程,包含了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素质提升的丰富内容。但是,教材中的内容、法律条文、基本理念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甚至容易对课程内容失去原有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这就需要时刻推进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学模式的应用手段进行创新,打造出符合课程教学需求、学生思维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课堂生态。而生活化模式的运用,恰好能够将学生接触的生活情境与知识衔接起来,刺激学生探究道德理念、法治观念等内容的兴趣,促进其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一、导入生活育人素材,塑造正确价值观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仅围绕教材中的案例展开解读,很难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更难以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对此,教师要研读教材单元主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生活元素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思维看待课程知识和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实践和行动。例如,在讲解“关爱他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社会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案例,通过揭示与主题对应的人物事迹,提升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的熟悉感。比如,交通警察在十字路口及时拦下无序滑行的婴儿车,用追赶生命时刻的速度救下了幼小的生命;也有发现井盖损坏时到路边引导行人的群众人员。通过将平凡的案例与主题衔接起来,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地向先进人物的义举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讲授知识时穿插“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议题活动,并呈现扶老人被起诉、扶老人被感谢等真实案例,让学生们对案例展开讨论和思辨,促进其主动进行是非评判,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关爱他人,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二、调用媒介生活场景,培养良好道德理念
信息化媒介是重现、复刻真实生活场景的载体,为生活化与道德法治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样接近真实体验的视频场景下,学生能够自觉地调用知识参与问题讨论,并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做出价值判断。因此,教师要从社会特点、主题中抓取与课程内容对应的视频类、文字类、图片类资源,以更好地分析实际问题,不断地加强个人反思、总结,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例如,在讲授“爱在家人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进行生活场景的再现,以逼真的视觉、听觉体验,打造立体化、真实感强的生活场面,让学生从人物事迹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真情。比如,可以插入《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的案例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危难面前母亲将孩子保护在身体下的片段,使其回忆自身与父母相处的场景和画面,体会父母忙碌工作、操持家务的付出和艱辛,让学生们都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这样的场景体验下,能够引起学生与家人相处方面的情感共鸣,使其在反思自我行为中树立良好道德理念。
三、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内化课堂知识
道德法治课堂不应将学生局限在讲授氛围和环境中,必须要加强内容的实践应用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借助知识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应将课程内容的重难点部分转化为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使其从生活实践中解析出学习难点。然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达、解析情况,呈现更多生活实践类问题,让学生结合个人经验进行逐个解答。比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时,可以设置“青少年如何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问题,让学生们根据问题选出合理的答案问题,如A选项中提及向公安机关拨打报警电话,配合公安人员解决问题;B选项是先设法远离不法分子,在事后向警方报案,并提供不法分子的样貌特征,调用社会力量解决;C选项则是不论何种情况,都要挺身而出,凭借个人智慧和力量解决。在这样不设定选项个数的题目下,学生们可以联系个人思维、能力和习惯,展开理性地分析,使其将问题与“法律”主题结合起来,从个人生活角度解答问题,促进其法治观念的形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法与初中道德法治课堂的融合,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力、赋予课堂教学生机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应结合传统教学风格和方式,不断地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创新应用,为学生表达看法、实践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具体而言,要通过设置生活人物榜样、呈现信息化场景、加强生活问题实践等方式,让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从生活思维角度看待问题,在真实的生活案例和情境体验下发展提升个人道德素养、树立法治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占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0(17):21-22.
[2]聂建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014(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