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圆 张一飞
摘 要:“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师激励”三者互为关联,形成“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激励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做到师生教学相长、育人促己,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创建“师生共读”模式,包含师者育人、学生思政、教师激励三元素,融入“四史”和学院“敬”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潜移默化地以文化人,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教师激励 三位一体 师生共读
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积极探索“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师激励”三位一体结合新模式,采取“师生共读一本书”的互伴式多样态师生共进方式,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与教师坐班答疑类激励计划聚合统一。学院结合政治理论“、四史”学习、传统文化、“敬”文化等精神宝库,持续推进学生素质提升,教师教学相长。
一“、师生共读”实施的理论依据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要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思想“。三全育人”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系统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各部门统筹协调,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育人体系,构建组织、评优、活动协调育人中心和文化、实践、网络融合育人空间。[1]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能够高位聚能、高效推进,形成“师师育人、课课育德”的良好生态[2]。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由单一的教学中心变成教学科研中心,担负着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任务[4],但由于一些大学的考核评价、绩效分配、职称评聘等评估体系明显向科研倾斜,部分大学老师忙于科研、行政管理等事务[5],无暇给本科生讲课,更缺少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帮其答疑解惑,探讨学习问题、学业规划等;而且大学老师基本都是弹性工作制,一般不要求坐班,上课即来,下课即走,有时候学生下课后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找老师请教,还普遍存在“学生住读、教师走教”局面,师生见面机会更少,大学生和授课老师的关系比较淡漠。对于这种情况,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上海市教委提出“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激励计划”,即让老师回归校园,让教授走上本科讲台,让大学回归教育本原。[6]
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探索育人促教新模式,精心组织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2],由教师选取对其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在课余时间与学生共同研读,并对阅读成效进行合理检验,形成常态化、规范性、持续性、可推广的阅读悦学新模态,将课堂内外、从教进学、知识实践等融贯一体。
二“、师生共读”的文化制度保障
“保障实施,制度先行。”[6]一是构建学院党总支统领、系部教师主导、领读教师负责、学生干部实施的“师生共读”建设体系,体现了学院重视和协同推进。二是实施项目化运作,首次实施,共组建八个学院共读师生小组,做到各个小组责任明确、书籍到位、团队优化。三是各小组之间加强比较、交流共促。各小组多次组织组间分享沙龙,对各个小组的学习形式博采众长,用于本小组的读书学习之中。四是实施总负责人全程督导跟进,对小组学习情况、进度进行调研、把握和指导,收集整理现场资料成果,定期组织报告会,对学习成效进行专业品评。
“师生共读”深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优秀文化经典和学院“敬”文化环境之中。所择取的书目涵盖古今中外经典,如《左传》《沉思录》《中国哲学简史》《浮生六记》《美的历程》《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老子的智慧》等。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敬”文化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导向规范、审美陶冶、传播辐射等功能,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培育学院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学院“三全育人”事业提供精神文化土壤和可持续养分支撑。具体内容为“敬师以礼(师以解惑,崇智尚学。尊敬师长,为学之礼)“”敬学以新(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日有新知,为学之 智)”“敬思以行(学而有思,思而行远。知行合一,为学之 本)”“敬业以勤(勤以修身,奋斗为先。自强不息,为学之 志)”“敬人以诚(诚以养德,与人为善。正心诚意,为学之 道)”“敬事以信(信以立世,心怀敬畏。言信行果,为学之 义)”。在“敬”文化潜移默化、入脑入心上,学院領导教师率 先垂范,通过平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学生作出 “敬”教“、敬”育的示范,以优良师风带动学风向好。学院推进“敬”文化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敬”以贯之,做到入学 习、入课堂、入实践,学生受到“礼师、学新、思行、业勤、人诚、事信”的“敬”文化精神熏陶,尊师、向学、求新,师生共沐浴学 院“敬”文化之风,为“师生共读”提供了文化保障。
三“、师生共读”的具体实施路径
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师生共读”活动,第一期共分八个小组,每组一名指导教师,六名同学。教师列出对自身影响最大的书籍,让同学自由选择,根据选择结果,组成小组共读团队。通过教师、学生互选的经典阅读书目作品,在课堂之外共同确定合适的时间举行读书交流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见解,师生了解到作品中个人独自阅读时领悟不到的思想精髓。通过阅读交流,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书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的领悟上升到新的层次。
首先,落实主要做法,做好活动安排“。师生共读”活动第一阶段,是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定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必读书目融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指导思想,选择《习近平讲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书目,蕴含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选读书目以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为主,注重学生人生、思想的引领导向性。在组织实施的第二阶段,强调内容形式丰富性。其一,共读入生活,要求学生课外寝内整体性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相结合。每位学生选取书籍中最感兴趣的一章进行精读,每周以PPT 的形式汇报读书成果,其余参与师生一起讨论研究。其二,在组织师生读书时,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如写出至少三篇不少于5000 字的读书心得等,督促激励并举。其三,鼓励学生在读书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促进思维创新创造,分享个人独有的思想感悟,共受互受启发教育。
其次,发挥师生群体力量,探究辩论、展演、论说、说课、汇报、教习、评比等多种共读成果展示模式,为学生今后从教、从业提前做铺垫“。师生共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读书理解能力、认知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哲学思辨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极大调动积极主动性,活跃共读小组的阅读思考和创新创造氛围,对学习主业、实践修业、人生大业多有助益。阅读学生对自身思想知识实践水平进行的阶段性学习工作总结,做到渐进式三省自身,不断弥补自身思想、知識、行为等的不足,促进自我提升进步。
再次,探索考核及小组竞争新规制办法,使师生学习交流更加有效。如在组内同学进行课件制作、课程讲述、说课汇报时,组内负责人负责现场记录,共读参与者根据各项指标打分,各打分指标参照上海市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办法, 同学抓住宝贵机会,既有了学习分享的良好平台,又依托共读平台,为今后工作面试做了前期演练。此外,与共读激励制度相匹配,不同读书小组间举行读书分享大会分析赛,赛制要求根据主讲人讲述内容、表达能力、小组特色、学习情况达标率、负责人工作汇报及时性等标准,对各个小组进行综合打分,评选出学期、年度最佳小组,在每一期共读活动结束后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四“、师生共读”的主要成效举隅
(一)加深师生思想交流,教师思政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及实践创新,是基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属性”的深刻把握和运用[7]。20 世纪70 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一书中把“协同学”定义为:“协同学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8]
师生共同阅读整本书,就是教师、学生、作者三者“协同”,共同体验当下与奔赴未来的美好相遇。在这样的相遇中,大家共同沉浸在一本书中,通过不断阅读、阐释、碰撞, 编织共同的语言密码和精神密码。人因不同经历、经验、个性、理解力,对同一本书的发现与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秉着师生平等的开放观念,在书籍面前, 师生消除了身份标签,化为不同的阅读者,通过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不仅提升了每位阅读者的阅读和思想水准,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书的内涵。
此外,更重要的是,师生在一次又一次共读中不断地在书中相遇。这样的共读模式,让师生之间更加信赖。这样的遇见,不仅仅是师生的遇见,还是师生与作者的遇见。在“全媒体”时代,不仅线下阅读,线上基于互联网的共读也同时展开,通过网络互联,学生能够遇见“远方”的阅读导师和阅读伙伴,有的甚至可能成为终身良师益友。这样的阅读也印证了萧伯纳的“苹果——思想互换论”。整本书共读,在富有仪式感的共读编码中,让阅读庄严而美好,这份庄严与美好会成为师生的集体无意识心理深厚记忆。因着这份美好,终身学习理念化口号为情怀,师生从此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二)教师科研成果化现,学生思想感悟新生
以“师生共读”活动为依托,推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由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通过选树明星阅读小组,推出精品阅读成果展示课等,鲜明的政策导向使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学生主动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师生共读”活动注重育人要素分析、育人要素流动、育人要素规范。集聚教学师资优势,强化知识育人;集聚教师科研优势,强化科研育人;集聚学院文化优势,强化文化育人;集聚创新改革优势,强化实践育人[7]。阅读本身就是行走的文化,哲人曾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共读互学中,学生渐渐“见贤思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此外,通过泛读精读相结合,同学们穿越时空,与不同人事接触对话,充分了解社会实践这部大书,体味悲欢离合,感悟人间冷暖,始终保持清醒独立的思想意识。再者“,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很好地提升一个人的涵养,让人变得有气质。当然,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坚持后,此中“真义”才会慢慢凸显“。师生共读”,克服了网络知识碎片化缺陷,辟一处净土, 使阅读者充分领略智者思想,促使自身思想广阔、境界提升。
(三)以“他律”促学风“,以文会友”培育集体意识
“师生共读”以互伴相督的方式,形成“他律”,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习效率。必读书目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路引领“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创新,选读书目以哲学社会科学辐射推动“三全育人”改革与发展,各类书目依托读者共读协同中心形成一体化育人的教学支撑。
“以文会友”增进知识联结和智库链接,可提升育人质量水平,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师生共读”潜移默化持续性化育机制,发挥育人“同心圆”效应,并依托此模式,可形成一体化育人的管理支撑。育人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集体意识的培育至关重要。共读的过程是知识共享的过程,是智识服务的过程,是思维贡献的过程。在读书交流学习中,师生、生生交流较之前更加密切。参与者互相学习、共同探讨读书感悟,并在彼此身上发现优缺点,加以学习更正。将自身所得输出,不仅能帮助别人,而且有利于自身知识内化。不论在学习战术,还是在学习战略上,通过集体力量化合凝聚,共寻方法,共克懒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思维规律。
无论何种育人模式,都需着力避免教育全员性未有效落实、教育全程性把握不到位、教育资源全方位整合不力[9]“。师生共读”坚持目标和问题双重导向,研制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提升育人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坚持评价与调整、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加强育人效果督查结果的运用[7]“。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拟更新形式化观念,回归从教育人本原,持续改进活动形式内容,提质增效。通过“师生共读”优化育人方案, 体现激励内涵,优化资源配置[6],将实践育人春风化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任海燕“. 三全育人”机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
[2]谢冰松. 推进“三全育人”改革 彰显课程思政魅力[N]. 河南日报,2020-10-23.
[3]严云洋,胡荣林,朱全银,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思考[J]. 大学教育,2019(5).
[4]谢维,侯建成,李松岩,等. 地方院校教学团队科研能力的提升问题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18(22).
[5]赵冰华. 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74).
[6]贾慈力,刘福窑,沈勤,毛勇锋,杨光. 本科教学团队激励计划的实践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20(32).
[7]夏建国,叶林娟,章申. 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体制机制及路径创新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0).
[8]赫尔曼·哈肯.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凌复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9]金蓓蕾“.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与突破[J]. 绥化学院学报,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