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 童亚星
(四川外国语大学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重庆 400031)
2020年初,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以下简称“三进”),本专业在学校的大力指导下,为2017级学生开设了“三进”系列课程,其中的西班牙语专业类课程分两学期讲授: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讲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班牙语翻译鉴赏”(以下简称“鉴赏课”)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班牙语口译实践”(以下简称“口译课”),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讲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班牙语笔译实践》(以下简称“笔译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更加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三进”项目中,课程本身与思想政治的协同既有必要性,亦存在极大可行性,可谓大势所趋。而其中最为紧迫的任务,是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水平。在以往的教学中,思政教育往往是以课程或者以教师为单位,内容相对随机、分散。而三进课程则存在“三个集中”的特点:即授课时间集中、授课对象集中和课程资料集中。在此情况下,如果缺乏统筹安排和精心准备,思政教育极可能陷入每位老师“各自为政”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对老生常谈式的说教感到乏味。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思政一体化”的概念,期待打破思政教育在各门课程间的壁垒,致力于以教学模式更为系统、教学内容更为贴切、教学形式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课堂。而“三进”项目无疑是实践这一理念的良好契机。
首先,“三进”课程均围绕外宣翻译这一中心,本身就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外宣翻译的译者应“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外宣翻译者在工作中,要时刻紧绷的一根弦就是处处要体现爱国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沙庆,2019:96)。
一方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涵盖了众多适合思政教育的素材;另一方面,分为连续两个学期进行的课程设置,既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翻译技能,又利于接受系统化的思政教育。
作为开展课程的知识储备,教师和学生也应正确认识国情、民情,扩充相关知识,正确评判国际社会中针对我国出现的负面声音,不回避观点的碰撞。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增强学生思辨能力,加深对我国国情认识和了解的良好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外宣材料语篇的特点决定了外宣翻译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为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供各种可能,而“三进”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亦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同向同行的技能输出和价值输出效应。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以“三进”中的鉴赏课和笔译课为先行试点,尝试“思政一体化”的推行。
2.1.1.学情分析
“三进”教改班的教学对象是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的本科西班牙语专业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尚未系统学习过或刚刚接触翻译知识,以往学习中涉及的翻译练习主要是围绕精读课的语法、阅读课的社会文化生活等题材展开。因此,面对外宣翻译内容的增加,如果缺乏一定的课程铺垫和政治翻译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指导,很可能一开始就导致学生出现畏难情绪甚至抵触心理。而贴近学生的思政教育则可以对此类情况起到有效缓冲。
2.1.2 培养目标分析
外宣翻译需要遵循“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三贴近”原则。因此,作为一名外宣译者,首先要有极高的政治素养和坚定的政治站位,其次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最后要具备极强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意识。这些都并非靠单纯的翻译技能练习可以达成,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思政教育在其中大有可为。
2.1.3. 教学材料概括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文本翻译难度极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各类讲话,涉及我国重大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等各方面的内容,书里引用了大量各国典故、习语等,需要掌握既准确又灵活的翻译技巧。
想要让大三年级的同学们真正习得其中翻译精髓,需要教师本人的深入学习和教学上的精细构思。截止到目前,并没有针对这一课程专门设计的教材或讲义资料,教师不但需要在自身阅读、实践、熟悉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适合翻译教学的内容,还需兼顾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容合理搭配思政元素。此外,本书出版的同时,时代也在不断发展和前进,想要与当下最新最热的国内外时事保持一致也是一大难点。
2.2.1.学情分析
教改班授课对象的确定通过自愿报名和测试筛选两个环节。报名学生中不乏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共青团员,都具备爱党爱国的思想和情怀,怀抱着为祖国外宣翻译事业贡献力量的崇高理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测试,选拔出课外知识较为丰富、中外双语表达能力较好的优秀学生。同时,教改班限定人数为15人左右,确保了小班教学的优势。
2.2.2.课程分析
本课程具有极大的能力和素养的可牵引性。一名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除了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需要培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操守等多方面的素养。纵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本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既可以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又可以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和梦想追求,从而更加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中国,更加理性地读懂中国。
学习翻译的过程早已不再拘泥于语言知识的学习。“翻译活动并非独立于社会,而是服务于社会。”(俞佳乐,2006:4-5),学生不仅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翻译能力与外宣能力,而且也能在翻译准备工作中为今后服务国家与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鉴于外宣翻译的一系列特点和对译者的要求,学生至少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信息搜集与知识储备和整理能力、良好的阅读和表达习惯、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凡此种种,对于翻译之外的任何职业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重要能力。无疑,配合良好思政教育的“三进”系列课程能让学生收获专业翻译知识之外的诸多良好素养,对于全面发展的基本人才培养目标大有裨益。
我们以外宣翻译中的若干知识版块为出发点,作为鉴赏课的主题,再从涉及的相关文章中选取学生容易理解、教师易于施行思政教育的元素作为翻译课的主题,每个主题下均设置“背景知识目标”“翻译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且鉴赏课的目标能为翻译课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详见表1)最终通过完成课堂任务,达成“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同步提升的目标。
表1 思政一体化教学设计举例
我们在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设定时,就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设计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思政教学主题:
(1) 个人层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挫折教育、审美教育、品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涉及文章如:《守纪律,讲规矩》《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
(2)家国层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国家经济发展大政方针、文化认同教育等。涉及文章如:《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等。
(2)国际层面。包括具备国际视野的世界观、大局意识、理想信念教育、对外交流发展教育等。涉及文章如:《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推动中拉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有了这三大层面的分类,从个人情怀到家国发展,最后延伸到世界格局,思政一体化教育得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提升。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各类相关主题的文本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和教材设计。例如《中国关键词》系列丛书、《今日中国》西班牙语版杂志、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编译局等权威外宣新闻及翻译网站、《学习强国》App的各类信息版块等,都能提供不少“重要信息”。
另外,教师亦可辅以慕课、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音视频类教学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其面对外宣翻译的畏难情绪。
隐性课程关注正规课程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蕴含着正式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教育功能(何云峰,2010:50)。教师隐性课程可定义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课堂内外,以计划的或非计划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对明确规定的显性课程有重要补充和积极作用的所有教育内容和教育影响因素”(曾小珊,2013:77)(详见表2)。无疑,本课程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授课的条条框框,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涉及的人文知识、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结合到位,努力把“最困难”的课上得“最精彩”。
表2 隐性思政元素及体现方式举例
我们在“三进”项目“思政一体化”的实践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面对正处在三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应肩负起“课程思政”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同时,实践过程也让我们自身收获颇丰。
诚然,这一实践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不断完善,例如与时事发展的融合程度,与口译课程以及非教改班翻译课程结合进程,以及这些精心设计的思政元素与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因势利导的灵活调整等,都将是我们深入探究、不断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