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精神与非遗传承
——基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15 09:51李健田毅红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匠文化遗产物质

李健,田毅红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广义的政治环境、经济背景、文化氛围、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路径不断探索,狭义的价值、区域、来源、现状等方面细化研究。国务院办公厅也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工匠精神”是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提出的,工匠精神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结合,是厘清工匠精神与体育非遗的内在核心关联,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逐卓越的理念契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彰显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中国体育文化的魅力,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能美、运动美等[1],将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持,也关系到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历史命运。

一、工匠精神与体育非遗

(一)根本─爱岗敬业

工匠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赋予新的内涵与价值,是从业者的价值取向、职业行为的综合表现;爱岗与敬业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具体来说所谓爱岗,即干一行、爱一行,不因为外部利益诱惑、艰难险阻等因素见异思迁;现在国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鄂温克抢枢─哈森其其格、乘马射箭传承人─图门那生、姑娘追传承人─阿依沙吾列─买丽扎提女、盐山武术扇、朝鲜族跳板、蹴鞠等[2],这些都是民族瑰宝,是爱岗人不断传承的结果;敬业即爱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现有岗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在统计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60 岁以上的占到总人数的69%,这个年龄段也是非遗文化的传承的主力,是爱岗敬业的典范,他们大部分在自己的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岗位中工作学习三四十年之久,他们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他们更对得起所在岗位职业,从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传承人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与淡泊名利的品格,能够在外来文化与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坚守职业与道德底线[3],是体育非遗的奠基者与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最根本内涵。

(二)核心─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的品质,“大国工匠”的气质,凡事体现在工作中的耐心雕琢,一丝不苟的态度,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意义,对职业的极致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在岗位上绽放璀璨的光芒,拓展人生价值;以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去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中国古代工匠“切磋琢磨”的精神,做到道技合一,如“武术”“太极”,同时发掘隐性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代工匠善于发现、取法自然。“非遗”背景下体育非遗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艰难前行,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体育非遗传承人,秉持着工匠精神的品质,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传承人),是在于他们对职业的不懈追求,只有现在进行时,没有终止完成时,永远在不断奋斗的路上,他们可以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时间、反复锻炼动作技能、尺度、方式方法,努力把手上的职业品质不断提升,提升,再提升[4];对于“工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秉持着工匠人的传统,恪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身怀技能,他们以近乎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们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匠”。

(三)要义─协作共进

团队精神是21 世纪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内涵,我国从古至今历来崇尚团队协作,《说文解字》中“匠、木工者”,是指老百姓生活中的石匠、木匠、铁匠等,新时代的工匠已不再是传统的手工业,可以是机器生产、数字化模式、3D 技术、智能等,国家第一批体育非遗名录中的乐都洪水火龙舞、普子铁炮火龙、九江传统龙舟、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等项目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当然太极拳还分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等几个派系,团队项目与个人技能的传承发展需要“协作共进”,尤其集体项目更需要“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5],“协作共进”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要义,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灵魂─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是21 世纪赋予工匠精神外延部分,是一种循序渐进与锲而不舍的精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以最本真、最初衷、最原始的热情与热爱投入工作和传承事业之中,能够高度专注、抵抗诱惑与压力,埋首苦干、持之以恒,将匠心、匠艺、匠德熔铸其中。特别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会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借鉴民族体育非遗发展好的项目先进经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6],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学会谦虚,珍惜现有的工作条件与平台,尤其不要闭门造车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心做好眼前的工作,份内的工作,推动民族的、大众的、体育的非遗项目不断发展,现阶段有无“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评判一个体育非遗项目传承人能否称之为新时代“工匠”的重要标准。

二、重塑工匠精神─“体育非遗”发展现状

(一)体育非遗“工匠”人数、年龄、性别

一项技艺的传承发展需要众多传承文化人,与“体育非遗”项目如火如荼的申报相比,如何进行“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从以前的重申报轻保护,到重保护轻传承,最后保护到博物馆石化,逐渐形成濒临绝迹的现状[7];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截至2018 年5 月,我国已经有5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目前在体育非遗传承人中的代表人物共计88人,其中60-80 年龄段是技艺传承的生力军,占到总人数的半成,不过体育非遗的总人数相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的3068 人还是占比较小,人数少意味着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基数小则覆盖面积自然达不到普及的目的;通过图1 可发现传承人90 岁以上有3 人,60 岁以上的传承人占到总人数的七成,低于50 岁的传承人只有6 人,说明民族的技艺需要时间,经验的积累,文化博大精深;从性别上分析:男女比例失衡严重,比例达到83:5,男传承人占到总人数的94.32%,当然从时间以及项目运动上来说男性参与的比例较大符合体育项目的特点。

图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性别

(二)体育非遗项目、地区分布

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可以分为舞龙类、游戏类、武术类、球类、摔跤类、舞狮类、健舞类、龙舟类、综合类9 大类别:

图2 体育非遗项目类别

在统计的体育非遗项目共有186 项,其中武术类占比30%,以沧州武术(六合拳),卢氏北少林长拳、杨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武当武术、王宗岳太极拳、螳螂拳等为代表,拳种丰富,派别林立,各有特点;其次游戏类可以新疆方棋、花样跳绳、羌族推杆、蒙古族打唠唠、郭尔罗斯蒙古族扔砣等为代表[8],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般在过节或农闲期间进行,女性技巧性运动为主;球类可以涞水踢球为代表,在河北保定涞水县义安镇南高洛村现在也有此项目的传统活动;摔跤类以沈阳北市“摔跤”、小凉山彝族摔跤、蒙古族克、哈萨克族库热斯摔跤、天桥摔跤为代表融合武术部分内容综合发展[9];健舞类以壮族打扁舞、打花鞭、延边朝鲜族刀舞、黎族舂米舞为代表,舞蹈类同样以女性为主,继承和发扬民族特色长期劳动和生活的特色表演形式;舞龙舞狮更是国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占总数的33 个小项,包含中山醉龙舞、地龙灯、舞草龙、瑶族香龙舞、澳门鱼行醉龙节、宾阳炮龙节、田阳壮族狮舞、藤县舞狮、西华门舞狮、沧县狮舞、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等,主要以民间艺术为主,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肩负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丰富历史文化价值[10],舞龙舞狮同武术类一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间特色、数量多种类详细;综合类包括乘马射箭、雷州风筝节、黎族转石、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白朗斗牛节等,项目丰富多彩。

图3 项目地区

对体育非遗项目的地区分布统计可以发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86 项,空间分布北多南少、中部偏多、西部偏少[11],全国34 个省级行政区中:四大直辖市中重庆最多有9 项,以小洪拳、苏家拳为代表,广东与吉林的15 项体育非遗项目最多,包含中山醉龙舞、蔡李佛拳(江门新会)、满族珍珠球、朝鲜族秋千为代表,青海、海南、辽宁三省次之,各有14 项非遗项目,自治区中以内蒙古自治区10 项为最多,含括内蒙古象棋、蒙古鹿棋、诺尔布、布鲁为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没有项目,特别行政区香港有7 项,澳门1 项(澳门鱼行醉龙节),各省级行政单位黑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南省、江苏省在2015 年统计时还没有体育非遗项目,其中不乏人口大省山东,体育非遗项目相对而言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东中部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当然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具有鲜明的体育项目[12],体现我国民族聚居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通过5 次体育非遗项目的申报,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申报的数量、质量都有显著的提升,呈现出体育非遗传承发展越来越广的趋势。

三、困境─体育非遗发展

(一)商业利益的刺激与传承保护意识的淡薄

在商业利益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商品经济社会,实际上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商业利益经济社会彻底分离是不现实的,凡事都是双刃剑,我们要利用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让发挥的效果利大于弊;当前,某些非遗传承人迫于生计以致放弃了对非遗技艺的坚守,导致技艺失传,另有些传承人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未能坚守工匠精神,进行过度的商业开发,即为了谋取利润失去对技艺的精准要求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逐渐背离了非遗之真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从技能上能够满足人体运动需求,塑造健康体魄;从能力上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13],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人也在践行“和谐社会主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元素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脉。

(二)传承者数量少,地区分布不均,传承方式单一

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的入选名录,可以看出体育非遗占非遗名录的5%左右,以国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远远大于现有入选的项目数量,在入选的项目中传承者数量基数太小,要发展覆盖面积项目不足,并且在调查中发现传承者的年龄60 ─90 的区间较大,60 岁以上的占到总人数的69%左右,当今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竞争相较于20 世纪70 年代日趋激烈,区域化、集团化发展成为主流,文化交流显得特别重要,前辈们如何把民族的文化传播国内外变得尤为迫切,身体力行的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年龄身体成为最大的阻碍[14];在传承人中发现男女比例差距悬殊,地域分布不均,人口大省的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体育非遗项目不多,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发展,对项目的发展传承方式单一,练习学习周期过长阻碍体育非遗的大范围普及,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成为体育非遗顺利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现代体育需求的变更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近现代西方节日、流行性快餐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在接受中,在生活能够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娱乐消费的运动方式得到大家的喜爱,人们更多将目光投向运动健身节目,各大体育赛事、赛会的参与,民族的、大众的、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面临国际化、流行化的项目不断冲击与挑战,包括实际的体育参与者、体育教师、体育专家学者,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训练方法等科学系统上,没有认识到体育非遗文化的逐渐消亡,尤其是还没有申遗成功的民间体育项目,作为体育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大家要意识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15],保护体育非遗文化的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某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的内容和形式逐渐被过度破坏和改变,不仅原有的文化寓意被边缘化,过度追求竞技性、娱乐性、功利性,而且具有民族烙印的地域特色也被同质化,濒临丧失。此外,部分非遗项目囿于传统,脱离时代需求,没有在发展中传承,技艺没有创新和突破,也很难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缺少永恒的艺术魅力。

四、路径─体育非遗发展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虽然受到了政府与各界专家学者的重视,但较多关注的是非遗项目本身之艺术形式、内容,保护措施也多是宏观上的经济补贴和政策支持,其中忽略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发展根基─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将其融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之中,十分必要和紧迫,其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有人参与的主体,人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者与传播者,包括传承人、相关保护人员、专业人士与社会各界群体等,具体路径如下:

(一)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理念

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要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理念,雕琢技艺,昌明国粹,做到道技合一,具有家国情怀,积极传承、善于传承;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必须重视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体育“非遗”传承发展是“道”的实施者,传承的方式方法,路径、过程都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非遗发展必须避免“懒散”“粗心”“草率”这样的形式,西宁八门拳(岳氏连拳)的传承人杨学海老先生13 岁习武[16],先后学习过八极拳、八卦掌、少林拳、一指禅等功法,最后融入八门拳的拳理拳法,系统完善拳法的套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以及具体行动会让你获得不菲的成绩,有了具体目标“精益求精”争取做得更好,更优秀,才会有中山醉龙舞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世界舞台绽放光芒;毋庸置疑,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以及现在发展过程中,体育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传承人“追求完美”的理念,发挥“精益求精”的有效作用,传承人的“理念”是建设发挥“工匠精神”和“体育非遗”文化的关键。

(二)加强“勤学苦练、开拓进取”的能力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学习前人、总结经验、勤学苦练,掌握精湛的技能,符合科学训练的规律,身心协调,具有超越精神,同时,相关保护人员、专业人士、社会群体要主动保护、加强保护、科学保护,创新保护方式;体育非遗传承发展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跟是一种文化与智慧结晶的薪火相传,以杨氏太极拳为例,尊崇张三丰为祖师,传至王宗岳,于蒋发,陈长兴,杨露禅,最终杨露禅将毕生所学总结、创新、提高、完善、使其自成一家,自创始以来经过180余年的代代相传,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这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勤学开拓”“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在传承发展实践过程中,以保护体育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体育非遗技能、文化为前提,借助师徒(除了口耳相传,还可以影音、网络、博物馆、学校等)、媒体、讲座(社会群体领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匠精神,形成向心力,激发全民保护意识、审美兴趣、陶冶情操、民族精神)等手段,将体育非遗与其资源转化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方式。利用体育赛事、民俗节日、地域特色等制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凸显工匠精神,如近两届奥运会,中国企业提供“工匠精神”制造的体育产品大放光彩;综合其他产业合理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等,如“河南少林寺武术文化,咏春源地、武当之乡”等,匠心独运,百年传承。

(三)秉持“高度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

体育非遗的传承发展,不是一时兴起的口号,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寄托,是源远流长的情怀,很多体育非遗传承人一生只做好自己传承的这个项目,博取大家众长,完善体育非遗项目的短处,这不仅是工匠精神中传承人的社会责任感,更是一种尊重文化,尊重传统,尊重自己的高尚情怀,他们源于对自身事业的“高度专注”,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匠心的独特写照,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他们的传承不是个体行为,是一个家庭,师门、民族乃至国家的集体行为,他们持之以恒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如咏春拳(叶问宗支),把教授拳作为职业,数十年如一日在融合少林武学基础上创新发展,履行传承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这样的精神能够激发传承人对待体育非遗的使命感,让体育非遗在持之以恒的精神下技艺代代相传,不断发展。

(四)强化“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的意识

对于体育事业,让人震撼和感动的不是体育本身,而是蕴含的工匠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力量。传承人要加强职业意识和奉献精神,面对名利诱惑要保持道德底线,同时需要社会各界关心、爱护、发现传承群体,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与支持。《诗经·国风·卫风》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的是古人的专注一件事情,耐心、细心直至完成的匠心意识,这是体育非遗中的爱岗敬业具体表现,诚然在网络发达与经济背景下,体育非遗传承人面临经济困难与自媒体快餐文化的冲击,利益驱使不得不简化甚至转型本质的体育文化,在这种“短平快”“赚快钱”的诱惑下,体育非遗传承人更要抵住经济诱惑,坚守工匠精神中的爱岗敬业,领会淡泊名利的意识;当然国家应该对体育非遗的传承人予以精神与物质政策的大力保证,走向大众视野呈现广大的生命力,为体育非遗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完善传承人的认定标准,落实传承人的经济保障,展示体育非遗文化的风采。

结语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其根本要融入新时代提出的“工匠精神”内涵,工匠精神是体育非遗未来发展保护的重要前提,两者相辅相成更能流传百世,通过弘扬工匠精神主旨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扬体育非遗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

猜你喜欢
工匠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90后大工匠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工匠风采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