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 广东广州528300)
临床实习是护理实习生从学校走向临床的重要过程,也是从理论层级迈入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1]。而护生对临床各个科室开展轮转学习,能达到强化理论知识及提升临床实践技能的目的,帮助护生架构起学校与医院之间的联系纽带[2]。而临床护理指导教师对护生的带教质量将影响其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3]。所以,重视临床护生的带教质量,并探讨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带教模式,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与护理意义[4]。急诊科是护生在医院轮转实习期间必不可少的科室,我院急诊科每年接收实习护生人数介于100~110人,受教育程度大部分是大专、中专,学生来源于5~6所学校,所以,护生在学校里原先接受的教育层次与质量亦有所不同[5]。另外,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带教能力亦存在一定程度差异性[6]。所以,为这类护生探索出一种相对科学、有效的带教管理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人素养制订个性化带教策略,能保证带教质量,是目前护生带教过程中的重要课题[7]。在该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分层级路径式带教模式,该项带教模式以标准化及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将临床路径成长理念应用于护生带教中[8]。由于该项带教模式对带教老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故在临床上尚未获得普及性推广,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照的科研设计思路,以期进一步分析分层级路径式带教模式应用于急诊科轮转实习护生所产生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在我院急诊科轮转的105名实习护生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大专57名,中专48名;选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在我院急诊科轮转的105名实习护生为研究组,均为女性,大专57名,中专48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护生均为全日制在校生;②护生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良好;③护生的听力、视力能力正常,能完成基本的问卷填写工作;④护生对本研究知晓。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开展传统带教模式。①带教老师作为护生管理者,对带教护生的日常临床护理操作进行规范化指导,并对每名护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及记录说明。②由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的护理操作进行考核,定期开展考核座谈会并将考核结果进行记录。③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定期开展规范化实操培训,及时解答护生内心的困惑。
1.2.2 研究组 实施分层级路径式带教模式。①由护士长、带教老师根据急诊科的病种特点及护生既往知识掌握程度来拟订实习纲目,制订《分层级带教路径表》。该表经急诊科所有带教师资人员共同审阅后达成一致意见进行编制,并应用于带教实践中。②护生进入急诊科管理阶段:所有护生提前一周来院报道,由护士长对护生基础信息进行问询,以便为其安排性格相近的带教老师。按照护生的受教育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对粤语的掌握情况)等,对急诊科带教师资进行合理化调配。对大专及以上的护生,由N3级主管护师或护士长负责护生的日常带教及实操监督;对中专学历的护生,由N2级别或护师负责护生的带教工作。对不懂粤语的护生,由具备较佳普通话表达能力的护士作为带教师资。对护生与带教老师之间的区域匹配度进行考虑,以有效减轻护生的内在惶恐与不安情绪,使其尽快适应急诊科的照护氛围。自护生进入急诊科首日起,由护士长或带教组长作为主持人,向所有护生介绍本科室的概况,包括空间布局、人员组成、科室特征、工作要求、职业暴露防护、科室规章制度等内容;并向所有组员分发《带教路径表》,每人1份材料,向每名护生解读该表的应用方法。③待护生在急诊科实习时间达3周后,按照原先制订的实习计划进行3个阶段的划分并依次落实。将每周视为1个阶段,按照受教育程度及知识内化程度,对护生开展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的双重考核,按照其学习成效划分为3个级别(了解、熟悉、掌握)。对中专护生,考虑其有继续深造以提升学历的需求,故对其临床带教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帮助其对既往掌握的医学知识进行温故,再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对大专及以上护生,在带教过程中更注重临床思维的训练,引导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地融入实践技能方面的指导。带教过程中常见的授课形式包括集体授课、带教老师单独授课、操作训练等多元化方式。实操练习则由护理骨干人员对护生开展集中授课,而带教老师则对护生的理论与实操展开考核。要求护生强化自主学习,并加强自我管理,按照《路径表》来落实各项护理实操,并主动签名。带教组长对《路径表》中各项记录内容进行检查,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给护士长。④带教反馈阶段:根据带教老师与护生之间的双向反馈情况开展教学评价。当护生即将离开急诊科前,由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理论与实操考核,护士长则不定期对护生的理论与实操考核情况进行抽查。在护生离开急诊科当天,由带教老师填写《护生综合评价表》,对护生的实习态度、工作情况、工作纪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展开评价。由护士长作为主持者,召集急诊科轮转护生召开座谈会,让每名护生就近段时间在本科室实习的情况进行阐述,由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反馈及评估,为后续护生带教提供经验支撑。
1.3 评价指标 ①护生在离开急诊科当天,由带教老师对其开展理论知识考核,要求护生闭卷独立完成理论考核。理论考核满分为100分。②护生在离开急诊科当天,由带教老师对护生的实操技能进行考核,包括单人徒手心肺复苏(CPR)、肌肉注射,总计2项。每项考核分值为100分。
两组护生离开急诊科时理论考核、实操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离开急诊科时理论考核、实操考核成绩比较(分,
急诊科是一类相对特殊的科室,由于该科室接诊患者往往具有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等特点,使医护人员的工作节奏相对紧张[9]。而急诊科护生带教是护士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提高带教效率以提高护生对本科室的认知及实操技能,是医院及学校的共识[10]。在本研究中,急诊科护生带教引入分层级路径式带教模式,是一项全新的带教模式突破,能有效实现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等多元化诉求。在急诊科中,由带教老师根据护生个性化的情况,对其在临床实操过程中的指导做出分阶段、分层级调整,进而保证带教管理更具规范性[11]。在带教进程中,由护士长对各项带教过程予以统筹把控,并明确各层级带教老师的带教任务,并对不同层级及不同阶段的护生学习任务予以分层管理,使护生在临床实习中获得科学且合理的带教师资调配[12]。另外,带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亦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各层级带教师资在护生带教中的自我成就感,最终激发其带教主动性与积极性[13]。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护生在离开急诊科时的理论与实操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分层级路径式带教模式能提高带教老师对护生的带教成效,提升其急诊科相关疾病的理论认知及护理实操技能。在带教过程中,各层级带教老师统一带教计划,使整个急诊科的护生带教管理有章可循,降低护生临床教学中受到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最终可提高带教效果与带教效率。另外,分层级路径式带教模式是一类全新的带教方案,它充分体现出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临床带教思维,能使护生在带教进程中获得系统化的认知体验,且能帮助护生掌握前沿的医学循证。再者,该项带教模式能进一步明确护生的实习目标,使带教随意性与盲目性有所改善,而临床带教老师则按照临床路径教学表开展带教任务,进一步提升带教质量。相较于传统带教模式,该项带教方案更注重护生个人的学历背景,通过因材施教作为契入点,再结合护生已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落实带教方案,充分调动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满足不同层级实习护生的学习诉求,最终为护生在后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内在动力。此外,该项带教模式还能调动护生参与急诊科患者病情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最终有效提升其自身专业素养。
分层级路径式带教模式是一类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带教管理方案,使护生能够获得相对合理且科学的带教体验,为其今后成长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护理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该项带教模式更注重护生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路径表来落实各项带教方案,使护生在不同阶段获得不同层级带教老师的指导,是一项符合人力成本且效益较高的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是,该项带教模式能使不同层级的带教老师及不同的学生共同针对某种疾病,开展规范化的护理、监测与管理,使护生从规范化的带教计划中掌握科学的护理实操,并完善自身操作与理论层面的不足,进而使护生获得较为优质的带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