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文海
“光扬文化,千年道统流新韵;艺术人生,万里河山抒壮怀。”联文出自王乃钦教授之手,是王教授数十年来艺术创作与研究的体会和写照,也是王教授艺术教育的理念。
泉州,雅称海滨邹鲁。这个千年古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今的东亚文化之都,又是世界宗教圣地,多元文化在这里得以孕育和包容。
王乃钦1947年生于泉州市洛阳镇。该镇的洛阳桥由北宋时期蔡襄主持建造,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四大名桥之一,现在桥北矗立着蔡襄造像,桥南早建有蔡襄祠,祠堂大门刻有“架桥天地老;留笔鬼神惊”。看得出人们对蔡公无比的景仰与爱戴。
王乃钦即生于此,长于斯。正如桥畔的无数石碑石刻,王乃钦人生的旅途也刻满了无数的传奇和故事。
从破落的华侨后裔,到经受“文革”洗礼的老三届生,从下乡农民、流动工、代课教师、街头卖字再到大学殿堂,从教坛辛勤耕耘,书坛诗界尽情挥洒到戢影家园,创建王乃钦文化艺术学校,一步步,一行行,写下了多少人生的惊叹号。
王乃钦的父亲名字叫“大才”,王乃钦因自幼聪明颖慧,人们就戏称他是“大才子”。长大的他,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闽南“大才子”了。
王教授一辈子教过无数学生,除了全日制的大学生,还有各种研究生、老年生、专家和少年儿童。2003年创办的王乃钦文化艺术学校,是一所以书法、美术为主的培训学校,学龄不限,常年招生。学校旨在提高学员的文化艺术素质,陶甑万象,孕育百灵,不啻使学员学成一技,更致学员蔚成人文之器识,体味精神之充实,感悟艺术之无穷。仅举一例,他一家,儿子、女儿、女婿都是艺术科班出身。他的小儿媳妇卢蓉,也是他一手训练带出来的,2009年以专业和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苏州大学书法博士生(导师华人德)。
王乃钦 隶书自作诗 纸本 2020年
1986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是王先生书法创作、理论和书法活动的丰收年。他先后两次蝉联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频频参加国内外各种重大展览并获奖。他参加全国书学讨论会,在全国专业书刊和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被上海《书法》杂志评为全国三十七位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之一。《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书画艺术》等对他皆有专题评介。他带领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到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举办两市联展,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展览。正式出版过《王乃钦诗书作品集》。最让王先生高兴的是参加中国沧浪书社,他与王镛、言恭达、曹宝麟、华人德、孙晓云等中国著名书法家是首批会员。至今为止,沧浪书社仍是全国最具学术水准和艺术水准的书法团体之一,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影响深远。这十几年的书法活动,使他广泛接触了像瓦翁、沙曼翁、王学仲、苏局仙、谢冰岩、欧阳中石、林岫等老一辈学者、书家。与中原“墨海弄潮”第一批书家及全国最有影响的一批实力派书家接触、切磋,使他视野开阔,信心满满。
比起当代的一些成名的书画家,王先生有其独到的优势。他是“文革”后恢复高考以高分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是厦门大学建校以来的首届学生书法协会会长。毕业后,他被分配至国立华侨大学,主攻古典文学。良好的教学环境,使他广泛接触多门学科,涉及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书法学、美术学。尤其在唐诗宋词方面,非但鉴赏批评,还耽于吟咏、创作。正如他的老友华人德教授在《王乃钦诗书作品集》序言中所写:“乃钦君喜豪饮,见景生情,感事抒怀,常常口占高咏,诗作多即兴而成,才思敏捷,辞意超迈,而又清新自然,饶有情趣。其诗名长期为书名所掩,实其诗才胜于书艺。用心苦,见孤诣的是其书法……其书法天真烂漫,不刻意雕凿,平淡中见虚灵简远。有此境界,非仅从笔墨技巧上用功就能得来。更须从字外求之。乃钦君除积累学识,陶冶性情,还喜交游,并以山川草木、宇宙万象为其创作之源泉。”
早在厦门大学读书时期,王先生所填写的词就受到黄拔荆教授的好评:“一出手便不凡,可见已谙此道,他日若当悉力砥砺,定为词坛射雕手。”此后,王先生长期从事格律诗词创作,常有诗歌作品问世。他的诗作格律严整,意境宏阔,许多感事抒怀的诗都流露出一份诗人的真情和气度。许多行吟即兴的诗则看出他的捷思和才情。而咏物寄意、论艺抉理的诗则从中窥探出王先生对艺理的真知灼见。如与苏局仙老先生的酬唱《赠上海百岁老书家苏局仙》:“南仙北佛久传闻,佛老仙童殊格分。平淡天真如不识,楮君毛颖向谁云。”看出他对书法艺术的透彻理解和独特的追求。
更为难得的是他近年对中国书坛的批评,仅举见于《书法导报》的《二十年目睹书坛之怪现象》八首绝句,针砭时弊,振聋发聩,非正气义胆者所不能为,如:
《吹捧》:“套话媚时年复年,竟将竖腐比先贤。眼中垃圾当除尽,还我书坛一片天。”
《大师》:“仰止高山仰大师,大师风范众人推。国学式微鸦雀噪,不信时人乱鼓吹。”
唯恐不尽兴,他还撰写了书论《论“艺术书法”的影响与得失》,不但指出其中的利弊,还直言批评了当今书坛常人未敢触及的问题,有的建言都是对中国书坛很有裨益的。
综观王先生的书法创作,有两点是当今书坛所谓“大家”难以企及的。
王乃钦 行书自作诗 纸本 2020年
一、严格的人格修炼和较全面的文艺修养。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善于反思,坚守优秀文化的传承,又生性耿直不阿,坦诚为人,不趋时尚,正如他的学书自勉:“峰回路转方知径;风起波生不逐流。”当今很多成名书家,缺失的是传统文化的综合修养,缺失的是阔大的胸怀和顶天立地的担当气度。王先生能做到达不足贵,穷不足悲的淡定,又能感恩不忘本。前年年底,他带老伴自驾游走过全国二十多个城市,一来是对几十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老伴的酬报,二来也是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念。当他们驶向北京,碰上第一场雨雪时,他兴奋地吟出了“千里行程载酒行,青山满目不胜情。一天雨雪随风至,难改痴心到北京”。王先生每每书写时,多有感而发,“真情还自胸中出”。这也是他区别于一般书家的可贵之处。
二、独特的典型的艺术风格。书作追求古、拙、新、奇。他经常说中国书法的古雅之美是很难用西方美学中所谓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来涵盖的。无古意则为无根之苗。拙乃大巧,往往是与重、大、厚、朴连在一起的。而无新意、无奇思,则无思想、无风格可言矣,自然也就无格调、境界可言。任何艺术,高标准的要求都是要有不可替代性。正如黄庭坚所说:“文章最忌随人后。”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跟风,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解和艺术感受。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如他说:“在熟与生、巧与拙、险与平、腻与苦、饰与朴,在华丽与平淡、劲挺与轻松、怒张与冲和、刚强与柔韧、诡异与痴傻之间,我永远选择后者。我敬重庄严肃穆,但我更喜欢野逸旷达;我崇仰壮阔雄伟,但我更心仪清虚简远;我佩服天纵神奇,但我更钟情平淡天真。”他提倡自立门户,自成体例。但要能熔铸古人,摄古人之神入自己胸中,将至情至性表达于笔墨之外。他基本的学书取径是,初学颜体楷书、行书,熟悉唐法,再追溯“二王”,下至“宋四家”,直至元明清及近现代。隶直取汉隶,追溯大小篆,另一途径是魏碑,上追汉魏,引碑版入行草,刊落形迹,自出机杼。故论者往往不知其书之所出。
王乃钦先生的艺术道路是崎岖曲折的,但又是亮丽的、折射出光辉的。正如他的自撰联:“若无曲折崎岖路,难拓康庄锦绣程。”
他演绎、弘扬了祖国优秀的文化,也铸就了他不凡的艺术人生。
王乃钦 行书自作诗 纸本 2015年
王乃钦 行书自作诗 纸本 2020年
王乃钦 行书自作诗 纸本 2016年
王乃钦 隶书自作诗 纸本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