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培育红色细胞,提升组织“吸引力”。坚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注入红色基因。每季度开展“党员信息排查”,在企业招工中优先招录党员,引导190名“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办理转接手续,及时亮明身份、进入角色、发挥作用;逐年增加发展计划,有序推进非公党员发展,依托党建工作指导站,解决无党组织的企业员工入党问题,并开展“1+X”结对帮带活动,1 名党建工作指导员结对培育3~4名优秀职工、技术骨干,全年共吸收118名优秀职工加入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规定动作,在单独组建党组织的企业中,创新开展餐间微党课,利用午餐时间学理论、学业务,破解工学矛盾,注重党员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实现党员和企业骨干同学习、同培养、同使用,切实把党员队伍锻造成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持续巩固红色阵地,强化党建“支撑力”。坚持固本强基,持续发力,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按照“六有”标准,加强阵地建设,确保场所环境优、设施全、标准高。通过党费返还、以奖代补、企业出资等方式,全年返还党费46万元,企业配套400 多万元,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必要保障;科学建立党建管理单元,逐步形成“县委非公工委—乡镇(园区)非公党(工)委—党建工作站—企业党支部”四级工作架构,分片包干、集中发力、联动推进,抓实用活党建阵地,实现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加强“示范带”创建,明确目标、优化流程、落实落细,完成16 个示范点和13 所民办学校“一校一特色”党建阵地建设,打造“示范带”2条,组织党组织书记及代表走进示范点,参观党组织建设、观看党建视频、倾听经验介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全力建强红色队伍,增强支部“战斗力”。坚持管用结合,择优选配,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坚强支撑。通过内推外聘,引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组织书记队伍,全县70%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由决策层或经营管理层担任,加强党务工作者选拔、培养、使用,实现重点单位和单独组建党组织全部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选派111 名专兼职党建工作指导员,组建党建工作指导组13个,有效扩大服务企业覆盖面;每年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外出学习,举办新任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组建“红领导师”团队,开展“导师带培”“互帮互学”等活动,编印《工作指南》,增强业务技能,提高履职能力;坚持月度提示、季度督查、年度考核,每月制定清单,督促各非公党组织认真落实各项任务;季度召开例会,总结工作落实情况,部署下一步工作计划,每年组织述职评议,加强评估结果运用,与待遇挂钩,不断压实工作责任。
深入开展红色行动,培育发展“驱动力”。坚持党建引领,发展为要,促进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相得益彰。建立“指导员走访—党组织收集—多部门解决”工作机制,收集行业发展情况、企业诉求、党建工作情况,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帮助企业争取各方面支持,开展党建“四看四帮”活动,印发“四送一服”联系卡,推动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发展;开展“抓党建、促沟通、强服务”等活动,以组织服务提升企业文化,增强员工使命感,以车间为单位,每半月组织开展“入车间、解难题”,帮助解决员工问题,增强员工归属感,扎实开展党建带群建活动,对接各群团组织,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开展党员“三亮”和“三岗”联创活动,评选示范岗22 个、先锋岗11个,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和抗洪期间,带头并引导员工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捐款捐物600 多万元,为战“疫”战“洪”贡献了非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