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石芳亮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疑惑:在教学过程中该怎么给学生提问?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还很不全面,理解能力不强。在教学中提问时,部分教师可能觉得问题很好理解,但学生也许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可能根本不能理解问题的意图,或者兴趣不足。有时教师的问题问得不够精准,没有吸引力,就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回答,或者往很偏的方向回答的情况,这都需要教师在问题设计和问题引导时多加注意。
一年级上半部分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包括《分与合》和《10 以内的加减法》,这对大部分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相当简单,但这部分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算出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算”以及“为什么”。在提问时,教师也应该多涉及这类问题,让学生对分与合、10 以内的加减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教师要将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理解加减法上。现在的学生很多在幼儿园学习时就已经接触了加减法,对他们来说,简单的加减计算并没有难度。但实际上,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内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能看懂列式,并能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这样提问:“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你可以用数学语言说一下你看到的情景吗?”让学生看图说数学语言,加深他们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为之后的看图列式做铺垫。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追求表面“热闹”,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华而不实。教师如果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问题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那么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教师应该多问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多一点思考。
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问题的设计实际上十分重要,教师通过问题的一步步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条理性,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或者面面俱到地提问都是不恰当的,同时教师如果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则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抓住重点是设计问题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一定要对照相应的重点选择问题。例如,8 以内的加减法的重点是“一图四式”,那教师设计问题时就不要将重点放在8 的加减法计算上,因为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易掌握这部分。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问“一图四式”上,多在“一图四式”方面设计问题询问学生,让他们对这个新的知识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精心设计、层次分明、抓住重点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时需要再三考虑和注意的。
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都不强,很多大人非常容易理解的问题,放在一年级学生的面前,他们可能怎么也不能理解。再加之如果教师在提问时较为笼统,不按照学生的思维引导,就容易使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教师也无法有效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是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很容易引起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教师调整教学。
例如,教材上有一张复习20 以内进位加法的表格,包含20 以内的所有加法。很多学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表格,感觉非常陌生,无从下手。因此,在填写表格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思考的引导者,一开始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让学生发现这个陌生的表格的特别之处。然后,教师再从最简单的“1+1”开始,让学生思考表格中红色数字“2”的含义:这个“2”是怎么来的?只有先从简单的开始理解,才能理解其他的格子。等学生理解了“1+1=2”后,就可以请同学说说表格上另外几个红色数字的意义。当学生理解这些数字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整地填写表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合理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解决问题。如果只是提出浮于表面的“是什么”“叫什么”这样的问题,完全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诊断,理解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