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马云霞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正快速向好发展,其中个别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选择外出打工,这使一些独生子女留守在家。因相对缺少父母的陪伴,有的留守独生子女心理较为孤独脆弱,因此在教育中关注留守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成为重点。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对留守独生子女开展同伴互助教育,促进留守独生子女健康成长,以下将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对留守独生子女开展同伴互助教育展开论述。
同伴互助教育指的是地位平等或学习能力相当的同学互相积极主动帮助和支援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包括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合作、同伴监督等。那么,同伴互助教育有什么意义呢?
同伴互助教育能够减弱留守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留守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陪伴,与父母的沟通相对较少,因此他们容易感到孤独、自卑。在心理健康活动中,开展同伴互助教育可以适当地减轻留守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在同伴互助活动中,留守独生子女可以与其他同学相互配合,交流互动,经过一定的思考,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与同伴建立信任,感受合作的快乐。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安全感,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及语言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他们日后的成长能够产生极大的帮助。
同伴互助教育能够提升留守独生子女的认知水平,促进其学习进步。一些留守独生子女从小在老一辈的溺爱下成长,在心理上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开展留守独生子女同伴互助教育可以适当改善这种问题。在同伴互助活动中留守独生子女不再完全依靠自己做决定,而需要与同伴协商、合作,与同伴交换意见,与同伴达成共识,因此同伴互助活动也可以提高留守独生子女的认知水平,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学习进步。
第一,开展小组合作式活动。合作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人们更好地完成既定的目标,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组织留守独生子女开展小组合作式活动。在正式开始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根据即将教授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围绕学习任务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经过组内成员的一致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我是什么样的人”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同学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说出对对方的印象和看法。在小组中,学生可以通过他人的言语认识不同的自己,同时在评价他人时也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个“优点真多”的小游戏,先选择组内的一位学生作为优点评论对象,其他人则说一说该同学的优点,然后轮流作为优点评论对象继续游戏。这样的一个小游戏可以提高留守独生子女的自信心,使其充分感受到来自同学的温暖。
第二,开展心理游戏。小学阶段的部分留守独生子女可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如因为自卑、性格内向与他人沟通较少,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积极采取同伴互助学习的方式来辅导学生,如定期开展一些心理小游戏,组织留守独生子女参与,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游戏,与同伴沟通交流缓解心理压力,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应用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业监督。在针对留守独生子女的学业监督中,除了负责人和教师的监督,还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让留守独生子女与同学相互监督学习。例如,教师在课堂检查作业环节,可以采用同桌或同组相互检查的方式检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作业批改环节中,教师也可以下放权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互评的方式批改作业,这样既可以巩固留守独生子女对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布置小组作业,让留守独生子女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集体作业,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可以适当解决留守独生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情况,积极探索教学方案,合理地将同伴互助模式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