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信任:中国法律题材电影角色关系思辨

2021-11-15 00:06:35干瑞青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电影文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道德性公检法荷香

干瑞青(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法律题材电影以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题材领域拓展了法律关注点,以动人的情节架构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释放了法律想象。去传播一种法律精神信仰,去呈现法律的权威,去树立观众对法治的信任是法律题材电影的价值所在。中国的法律题材电影,根植于深厚的文化传统,突出展现社会主义法治特色,更好地服务于法治中国建设进程。更重要的,中国法律题材电影的传播要满足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期许,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任,激励民众投身于法治中国建设实践。

一、信任关系——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的核心关系

法律题材电影一般围绕着司法案件展开,涉案的相关人员都可以成为电影刻画的角色。中国法律题材电影“建立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以反映中国特色的审判、正义、道德、人性、习俗、冲突、客观性为主题……”决定了展现公检法人员正面形象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旋律,其他涉案人员成为辅助角色,其关系特征也不同于西方的法庭片。

(一)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体系及关系

1.法律题材电影的角色体系

司法案件的叙事策略决定了法律题材电影的角色构成,他们是原被告(犯罪分子或嫌疑人)、法官或检察官或公安、法院或检察院或公安局(派出所)、律师、证人等。法律题材电影一般以其中一两个角色为核心铺陈情节,或某一鞠躬尽瘁的法官,如《马背上的法庭》的老冯;或某一投机的陪审员,如《失控的陪审团》中尼克。但是,仅列举主要角色不足以完成法律题材电影角色的研究,围绕主要角色的还有其他涉案人员,法官也需要同事的协同,在《马背上的法庭》中,杨阿姨时刻在压制老冯的火暴脾气,大学生阿洛不时在指责老冯判决的瑕疵。犯罪分子也需要团伙,《杀戮时刻》中,治安官需要面对三K党团伙中就有隐匿的警察。这是法律题材电影角色——指向一个群体,或法官或犯罪分子,呈现电影中群体的轮廓特征,这是一个群像,体现某一群体的声誉。另外,任何一个角色或群体背后都代表一个机构(犯罪分子除外)或组织,就像一个美国探员背后有FBI一样,中国公检法人员行为指向中国的司法体系,这是一个更抽象的情形,这种人格化的机构意味着“是人创造的系统,因而我们间接相信的是设计者、生产者和操作者,他们的才智和劳动赋予了这些物体”。这也是法律题材电影角色谱系的重要部分,因为它代表观众对司法、公平正义的预期。观众可能喜欢法律题材电影的某一个律师,却反感美国律师协会,观众也可能对某一个警察徇私舞弊深恶痛绝,并不代表他向警方报警求助时的盲目和绝望。

2.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关系模式

我们分析了法律题材电影中有具体角色、角色群体和角色背后的组织或系统,这些角色之间根据剧情的需要呈现不同的关系模式。在美国法庭片体系中,角色关系纷呈,抗诉制的辩论使得律师往往成为叙事的焦点,围绕雇用关系,原被告、法官、陪审团成员的利害均衡较量成为关系核心。与之不同,社会主义法治特色、法庭究问制及公检法系统的人民利益导向都决定了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主要的角色关系是原被告(犯罪分子或嫌疑人)与法官(法院)或检察官(检察院)或公安(公安局)的关系,因为只有法官(法院)或检察官(检察院)或公安(公安局)的判决或认定决定原被告(犯罪分子或嫌疑人)是否承担损失、是否入狱等。早期电影《法庭内外》中尚琴院长做出公正判决前的顾虑、《法官妈妈》中法官安慧的被报复、《李司法的冬暖夏凉》中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李司法”的李培斌,都是这种关系模式的典型。这也决定了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信任总是指向法官(法院)或检察官(检察院)或公安(公安局)。

在电影《魔鬼代言人》中,年轻律师罗麦斯为罪犯洗脱罪名而成为魔鬼代言人,可见,美国法庭片中一个雄辩的律师可以决定原被告的命运。与之不同,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原被告(犯罪分子或嫌疑人)与律师或证人的关系只能成为次要角色关系,因为律师或证人等只是提供证据、证言,是否采用由法官(法院)或检察官(检察院)或公安(公安局)来裁定,并不能直接决定原被告(犯罪分子或嫌疑人)的未来命运。但是,律师与原被告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值得发掘的领域,在电影《激情辩护》中,律师深陷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旋涡之中,尤其是年轻律师陈平为了打赢官司,不择手段,既违背了职业道德,更伤害了社会道德。

另外,在中国的法律题材电影中,工作关系也是一个重点表现的领域。《马背的法庭》对法官间的合作关系有所展现,老冯与阿洛的对立,既有法治的不同见解,也有执法方式的争执。

3.信任关系是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关系模式的核心

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关系模式的种种,原被告(犯罪分子或嫌疑人)与法官(法院)或检察官(检察院)或公安(公安局)的审判关系、原被告(犯罪分子或嫌疑人)与律师的雇用关系,还有法官或检察官或公安之间的工作关系都是观众可感可知的外在关系,其中内涵着原被告(犯罪分子或嫌疑人)要如实向法官或检察官或公安提供与案件相关所有真实材料或证据,相信法官或检察官或公安会做出公正的裁决是前提条件。原被告(犯罪分子或嫌疑人)要向律师坦诚自己意愿和完全的辩护证据,相信律师会全心全意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前提条件。因此,信任关系是审判、雇佣、合作的基础,也是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关系模式的核心。

信任关系中也存在怀疑,这是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关系的一个特点。怀疑只是一种未决的态势,它介于信任与不信任之间,背叛或没有兑现的诺言会导致更加的不信任。相反,怀疑之后取得的信任也是持久的。电影《远山》中张老汉的一句“我就是睡到露天地,我也得告”,表明他相信法律会公正裁决,相信司法机关会查清贪污腐败问题,但又不信任执法的人。

(二)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传播目标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

以司法案件为中心,法律题材电影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而且信任关系指向公检法系统。通过观影,观众不但习得法治知识,更要明确诉诸法律是处理社会问题的优先选择,法治是社会良序的关键保障,中国法律题材电影还要传播中国的法治动态,在情节铺陈中体现法律程序的公正,展现公检法人员的职业操守,使观众更加信服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1.公正的预期——信任关系产生的前提

“人们依据信仰、知识、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和理解而行动”。在我国,法院、公安、检察院组成的法治机构中,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国家和公民安全、依法行使检察和监督权是其根本宗旨,也是其赢得社会和民众信任的前提,也是中国法律题材电影创作的现实基础。中国法律题材电影具有启蒙的价值,电影画面中不时出现的高大的公检法大楼、鲜艳刺目的国徽国旗、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昭示社会主义法治威严,穿插在情节中凝重的深褐色法庭、响亮的法槌、法官的严肃面孔都在表明法治程序的严谨与公平,更是对观众对公正预期的一种心理回应。“信任只有在所相信的预期对一个决定至关重要的时候才牵扯进来”,走进法庭、接受调查都意味着案件涉及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切身利益引发极度的关切和满怀的预期。同理,在中国的法律题材电影中,公检法系统运作与警察、法官、检察官的行为举动必须以保障公平正义为底线准则,否则破坏观众的预期信任,进而质疑法治建设的意义。电影《远山》中张老汉对中国法治机构和政府充满了信任,所以他才一次一次地上告,但是他又担心检察官霍新泰“与高英穿一条裤子”。所以,电影创作要与中国公检法机构的宗旨取得一致来满足观众对公平正义的预期。补充一点,法律题材电影中的铺垫情节中,公检法的社会反映和评价直接影响观众对情节的预期。

2.加深信任——案件进入法律程序

从原被告来说,报案、起诉,或应诉、接受调解,都意味着权利的委托,把维护自身权益、伸张权利委托给了法院或检察院或公安局及其工作人员,如果法院或检察院或公安局及其工作人员辜负了我们的信任,导致我们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观众对公检法的信任受挫,产生怀疑。相反,原被告认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就会加深信任。电影《真水无香》中,判案法官李聪受到停职处罚,就是政府和法院以应激反应来保障社会对法院审判的信任,以应对公众对司法不公的质疑。还是电影《真水无香》中,按照法律事实,西城荷香园虽然创建“荷香园”商标,但被东城荷香园注册,从法理上西城荷香园会败诉并赔偿,但这样的判决不但不符合历史事实违背社会道义,而且会导致300多名中老年职工失业。宋鱼水法官启动了法庭调解程序,经过实地考察,多次劝说,使得东城荷香园对西城荷香园做出补偿。虽然丧失品牌,补偿难免留有遗憾,但西城荷香园300多中老年职工会对法官的不懈努力表示赞许,会认同法律程序的公正。同理,电影外的观众也会赞同接受调节是这场官司的最好的结局,程序的公正会加深观众对法治的信任。

3.案结事了激发的敬仰

案结事了是司法判决的最理想的状态,也是激发社会对法治秩序信任的根源。激发的信任是一种唤起的信任,案结事了令涉案人员心悦诚服,更唤起了围观的公众对执法、司法机关或工作人员的信任。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老冯奋力牵着赔偿的大猪,他的背后是村民奔走呼喊“我们官司打赢了,我们官司打赢了……”以及鸡肚寨村民围绕着失而复得的国徽载歌载舞的情景,这是一种被激发的信任或是一种被唤起的敬服感。电影《法官妈妈》中,曾经的少年犯胡涛面对参加自己婚礼的亲友,他说安慧法官“曾经六次去学校,从校党委到教务处,要知道说服他们有多难,最后学校破天荒地把我留下了,于是我才有了今天的这个喜宴”,并请安慧法官上台讲话。台下热烈的掌声,是对安慧法官工作的赞许,更是对中国司法实践的由衷敬仰。我们也相信,欣赏完这些法律题材电影,观众应该更加相信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品质,对其产生恒久不变的信心,理解党和国家做出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观众更可能会讨论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法治中国焕发出旺盛活力与强大生命力”。

法律题材电影是宣扬信任价值的平台。它维护家庭信任,倡导家庭美德;它强调职业信任,倡导职业伦理,它警告不法行径,倡导社会信任氛围,这一切的基础是对法律的信任。

二、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间信任的层次

我们已经明确了,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传播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无论对公正的预期,还是审判中加深的信任感和案结事了后激发的敬仰,其指向具体而明确,没有层次感。

(一)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间的信任层次构成

信任是有层级的,波兰学者彼得·什托姆普卡在其著作《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中,根据期望的高低对信任进行了等级划分,首先是工具信任,基础是对能力和效率的期望,其次是价值信任,基础是对诚实、正直等道德品质期望,再次是信用信任,基础是对无私、仁爱等奉献品质期望。据此,在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间的信任层次构成,信任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理性或评估性的信任、心理情感性或道德的信任、文化规范或法律的信任。理性或计算性的信任,这取决于信任指向的公检法系统及人员的信息和评价;心理情感性或道德的信任,产生自一种信赖或依赖。文化规范或法律的信任是“给予制度化的惯例或程序的信任”。

(二)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的评估性信任

给予被信任对象的评估是施予信任的前提。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的评估信任一般指向公检法系统及工作人员,电影中原被告(犯罪嫌疑人)通过语言或行为来反映对公检法系统及工作人员的了解程度,并以此决定下一步行动。电影《远山》中,张老汉依据检察官霍新泰一贯工作作风及当兵的历史,评价其是一个有尿性的人,知道知恩图报的人,这是根植于霍新泰以往声誉的初步信任。霍新泰及同事的表现进一步巩固了张老汉的判断,同事小林的家访及她送给张老汉孙女妞妞的蛋黄派、霍新泰带领同事查账和提酒登门拜访都促使张老汉打开心扉吐露冤情。另外,检察官霍新泰的扮演者李玉峰,一直以憨厚、忠诚的形象活跃于影视领域,他的国字脸、真诚的笑容、朴实的言行都洋溢着一种可信性。历史可查、表现及外表的可见性都表明评估性信任是一种初级信任,一贯的严谨和朴实也可能会发生改变,不修边幅也并不意味不可信,在美国的庭审片中,邋遢、酗酒和穷困潦倒往往是一个律师重振雄风前的表现。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也有类似的例子,《马背上的法庭》中,老冯胡子拉碴,有时口无遮拦,走路打瞌睡,但其办案的表现却值得寨民的信服,尤其一个妈妈让自己的女娃儿跑了十几里山路给老冯送来鸡蛋和枣。往事只能回味,外表个性因人而异,评估性信任基础比较薄弱,电影中原被告(犯罪嫌疑人)或观众希望公检法系统及工作人员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智慧来处理案件,更希望法官或检察官或公安人员能正直、公平、公正地做出判决或判定。

(三)法律题材电影中的道德性信任

假设我们说评估性信任基于一种理性计算,那么道德性信任则包含了一定的情感因素——依赖感,依赖似乎不需要理由,建基于被信任者是负责任的、善良的、诚实的、公平公正的。道德性信任渗透着一种历史痕迹,或者就是一种人格信任。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道德性信任是信任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维,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德治社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是几千年来做人的根本。乃至现在,国家发布的公民道德纲要中,诚信依然是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道德性信任是指向公检法系统的,更是公检法人员的根本要求。

1.公检法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性

责任是对可信性的一种强制。在我国,对人民大众负责是公检法系统及工作人员的根本准则,如果公检法人员有玩忽职守、有失公平公正的嫌疑,就要受到监督和惩罚。电影《真水无香》中,区人大转交针对法院的信访材料,法院召开针对李聪的调查申诉会议。电影中《法官妈妈》中张帅到检察院诬告安慧受贿,法院立即停止安慧的工作,开展组织调查。电影中,社会舆论或上级法院、人大、检察院的存在,既是对公检法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的一种强力监督,也是受众面对背叛时的求助机构。负责任是社会产生信任的依赖,也是公检法组织及工作人员避免惩罚的重要措施。

2.善良、正直是法律从业人员基本要求

传统中国社会中道德权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众对道德权威人物会产生极度依赖感,其一言一行往往成为社会价值的标杆。我国的公检法人员代表国家和人民,在道德品质方面被社会赋予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国徽和制服是他们对社会大众做出的一种承诺,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中国的法律题材电影往往擅长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精神的公检法人员,《真水无香》中,面对多次纠缠的老太太,宋鱼水法官仍以和蔼、认真的态度奉上一杯热茶,不厌其烦地倾听其如烟的尘世。《任长霞》中,任长霞不辞辛苦,为老太送药上门,并帮老人烧火做饭,俨然一个孝顺女儿,乃至“《少年犯》《法官妈妈》中,教官和法官被塑造成教师、妈妈、父亲的化身”,安慧法官像对待儿子般关怀少年犯张帅。

另外,中国民众法律素养问题和普法教育问题,个人法律知识的缺乏和对法律程序的不甚了解,更增强了对公检法人员道德品质的依赖。

(四)法律题材电影中的法律性信任

假设塑造道德权威是中国法律题材电影的传播策略,那么传播法律信仰是其重要目标。法律或制度是一种规则,由各种客观的规定和检查构成,法律性信任是关于法律值得信任和可信性的规则,法律题材电影要传播法律制度知识,更要宣扬法律可信性的规则。

1.一切交由法律

一切交由法律,体现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法律可信性的基础。电影《真水无香》中,宋鱼水力辩李聪清白,法院院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法官,我们经常告诉当事人相信法律,那么就让这种观念从我们自己开始吧,既然我们都相信李聪没有过错,那就把最终的裁决交给法律吧!”还有《法官妈妈》中的安慧,虽有被诬告的冤屈,但她仍坦然面对组织调查,以关怀姿态去挽救张帅。其身正不令而行,法官接受法律调查既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手段,更重要体现秉公执法原则的统一性,法律是值得信任的。

2.高效、透明、公开的法治程序和规则

在电影《T省的84、85》中,为争得程戈案的公开审理,法官郭刚说:“……杂志社从100个人里抽查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人伤害了你,有三种答案可供选择,一是准备上法院,二是以牙还牙,三是准备私下了结,结果在100人里有30个人准备以牙还牙,有67个人准备私下了结,只有3个人准备上法院……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执法机关失去信心,我们是不是在失去强有力的支柱——人民,……如果人民对我们的执法机关失去了信心,就可能变得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为了让人民信任我们,为了维护我们的法治……恳求大家同意程戈案件在大范围审理吧!”此发言可谓振聋发聩,透明、公开的法治程序和规则对取得社会的法律信任至关重要。

一个普通公民可能一生也不会坐到被告席上,但他可以通过法律题材电影了解公检法的一般工作程序和规则,虽然叙述的需要删除了现实中许多烦琐的程序。《马背上的法庭》中巡回审判法庭简陋,但悬挂国徽,审判员、书记员、原被告席位总要存在的。有诉必接、有案必查,合规高效的法律程序才是值得信赖的。《真水无香》中让观众感受到了司法调解的价值,宋鱼水作为主审法官的及时组织协调,原被告利益多次的权衡较量及最后的协议签订都体现法治程序的严谨和透明,宋鱼水与李聪的调查走访,使观众明确中西方审判差异,普通法系中法官不会调查走访,大陆法系中法官有调查走访的权力。规则的透明、公开可以及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及时接受民众的监督。依照公开、透明的法治程序和规则,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公平正义的,至少不会偏离。

另外,对事实和证据的重视,法律讲事实讲证据,虽然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存在不一致情况,但要以法律事实为依据,不应忽视客观事实。

3.契约的重要性

契约是以协议为行为规则,明确权利义务及惩罚措施,是信任建立的制度化手段。同理,法律重视契约精神,法律题材电影也在传播一种契约精神,《真水无香》中高中汉不能拿出锅炉不合格证明而败诉、张先生违背协议导致工厂垮掉、林厂长没有注册“荷香园”商标而被告侵权,电影以血的代价警告原被告,契约真的太重要了。法律为契约提供保障,否则就会侵蚀信任,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法律性信任具有明显优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交往以契约为主,程序和规则的公开、透明都减少了怀疑与防范,有利于社会信任氛围形成。法律性信任可节约社会交往的成本,提高社会效率,警示盲目性信任风险,尤其是在出现虚拟信任的网络社会。

三、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间信任的复杂性及原因

如前述,在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表现道德性信任电影占比最高,其次是重点表现法律性信任的电影,而评估性信任表现得最少,而大量的电影中,道德性信任与法律性信任交织在一起,呈现中国法律影视创作的别样特色。

(一)道德性信任与法律性信任的交织

如前述,道德性信任的需求来自传统的熟人社会,大家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生活、工作范围,共同的语言信仰,这些都在降低信任的成本,熟人间的舆论或道德谴责也限制了违背信任的发生。但是现代社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礼俗。在中国的法律题材电影中,很多案件发生在熟人之间,例如《激情辩护》中原被告为夫妻关系,代理律师陆达和陈平是师徒关系,《李司法的冬暖夏凉》中李司法更是奔波在自己熟悉的乡镇中。而我们现在建立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的社会,或者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人际关系极不稳定的社会,道德信任失去了舆论或道德谴责的环境或能力,契约正在发力。因此,关于法律性的信任的需求上升,制度的或法律的制裁为陌生人间的合作提供了一种外在的保障,这是一种硬的保障,它不同于道德信任的软性的保障。因此,在我国的法律题材电影中形成了法律与习俗并驾齐驱,道德诉求与权益诉求交叉呈现的局面。

1.道德诉求与权益诉求交叉呈现

电影《真水无香》中,原被告为继承关系,东城荷香园是在西荷香园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坐在被告席上的林厂长斥责东城荷香园厂长“你这个欺师灭祖、忘恩负义的东西,你的良心让狗给吃了……当着大伙面,你说清楚那商标到底是谁的……是荷香园把你养大的,养肥了你,又出钱让你在东城建了一个新厂……你抢着把商标注册了,我们不跟你较真罢了,反过来倒不让我们用了……”道德谴责建立在“当着大伙面”情境下,而良心的多次强调,更是林厂长期待道德诉求使原告幡然悔悟的体现。电影《邹碧华》中,邹碧华是一个负责的好法官,他以院长之身亲临遭受火灾现场,用手语向聋哑老人保证他会解决困难的。邹碧华是一个有能力的好领导,悉心教导陈阳用交叉隔离审查审理离婚案,他倡导大家学习门卫贺青山的奉献精神,他投身中国司法改革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也成为中国法官的道德楷模和执法先锋,从而增加中国法治实践的魅力和光彩。

2.习俗与法律并行

面对道德诉求与权益诉求交叉状况,如何保障原被告权益,又不损害道德礼俗,考验着我们的执法人员的法治智慧。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是依法与依俗审判的典型,鸡头鸡尾寨中案中的原被告是妯娌亲属或邻里关系。张龙家的猪崽拱了别人家的罐罐山(祖坟),老冯判决张龙赔偿一头猪和一场法事,一头猪属于修坟的经济赔偿,一场法事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合情合法。马和国徽丢了后,老冯首先求助的是当地阿婆(母系氏族头人),他相信世俗道德力量可使浪子回头。《李司法的冬暖夏凉》体现了调解以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为依据的原则,李培斌让景老三采取租借方式解决他与张久旺的宅基地纠纷,避免了进一步纠纷,又维系了和睦的邻里关系。

(二)法律题材电影中信任悖论:道德性信任与法律性信任冲突

1.道德性约束的乏力

市场经济导致行为趋向趋利化,传统道德约束面临危机,在很多的法律题材电影中都有所体现。电影《李司法的冬暖夏凉》中,李培斌多次调解假种子纠纷,甚至登门劝解受骗的二蛋,但还是发生了二蛋带领村民封堵高速公路的违法案件。《真水无香》中,东城荷香园厂长面对养大自己的西城荷香园职工,罔顾培养之恩,以抢注商标权利起诉西城荷香园侵权。在这些案件中,道德谴责力量显得乏力无效,传统礼义廉耻难以施加强制的惩戒。

2.电影中道德性信任与法律性信任冲突

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习俗与法律并行的局面,必然会出现道德性信任与法律性信任冲突局面。电影《任长霞》中,面对围堵道路村民,任长霞以“我们无权无势,只有法律可以维护我们”来警示他们要守法;另一方面,她以说话算话的人格担保说服村民解散,其后动用人情关系帮助村民讨要工程款,因为欠款方是自己的同学。任长霞没有指导村民拿起法律武器,通过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类似例子在《真水无香》中也有体现,东城荷香园不想接受司法调解,也不想做出补偿,法官李聪斥责厂长说“凭什么,凭良心!……从法律上说,商标是你们的,可从道理上讲,你们是输了理的……”宋鱼水补充说“荷香园……它近一百年的历史都在西城……你们独占了本属于你们双方的财产,使西城荷香园面临失业危险……”东城荷香园违背事实和历史默契,就是利用法律漏洞的欺诈,依法应被逐出市场并施以巨额经济惩罚,但却以补偿形式导致西城荷香园垮掉。当道德约束脆弱,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信任必须发力,但在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道德性信任与法律性信任引发的信任悖论却比较多。

“信任是针对风险问题的一种解决办法”,也可能引发新的风险。道德权威的离开或去世,往往意味着道德性信任的消失,观众也许会问,任长霞、李培斌去世了,以后群众还敢举报犯罪分子吗?乡里乡亲有了纠纷,还有人像李司法那样不辞辛苦帮助大家吗?这也许是中国法治文艺创作应该深深思考的一个现实。另外,虚伪的道德性信任也值得反思。电影《无形杀》中,网民一边猛烈抨击高飞的偷情事件,一边浏览裸露美女的照片。虚伪的道德性信任为搜索高飞的周强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虚伪的道德谴责最终演化为现实暴力,害人害己,值得我们深思。

(三)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间复杂性信任关系形成原因

1.道德权威人物塑造的正面引导价值

现代社会的发展并完全没有摧毁中国的乡土特征,民众对传统道德伦理氛围、道德权威具有强烈依赖和信服,尤其是当下社会对道德失范的忧虑,更反映出这种道德性信任的稀有或可贵,社会还是强烈地需要无私奉献的仁爱精神。电影《李司法的冬暖夏凉》中,面对哄闹的群众,杏花说:“你们不信我,还不信李司法吗?”一个信字体现了李司法在群众中树立的道德权威形象,也体现了对司法调解的促进作用。《任长霞》中,任长霞的道德权威形象在破案方面发挥了关键价值,村民石大叔惧怕打击报复,不敢揭露犯罪分子,后来他为任长霞人格魅力所感动,主动揭发,终于使得拦路杀人案件告破。观众可以理解,中国法律题材电影擅长通过塑造一个道德权威公检法角色来引导大众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

2.情与法的矛盾的情节设计需要

与西方的犯罪过程与破案过程交叉叙事模式不同,中国法律题材电影善于把主角放置于情与法的矛盾冲突中,这与传统文艺叙事中家国情怀、忠孝难以两全模式完全一致。电影《李司法的冬暖夏凉》中,李培斌妻子一直期望能盖几间房子,可是为了劳改犯王建国有一个家,他把辛苦积攒的木料送给王建国改建房屋。他愧对二十多年来妻子的辛劳,是他“这辈子最对不住的”,可是为了做好调解工作,他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忠诚于工作和人民而放下应尽的孝道。《任长霞》中,任长霞忙于破案工作,年迈的父母为了拍一张全家福,不得不赶到任长霞工作的开封。母亲抱怨“她是谁家闺女还不知道呢?你有空去人家聊天、吃饺子,咋就没时间回家看看呢”,其实任长霞是去调解夫妻离婚案。电影《远山》中,检察官霍新泰查办案件中,贪污国家救济款的正是其师傅的女儿、自己的师妹,他面临家人的道德指责和秉公执法的双重压力。品味着这种情与法的纠葛,观众会强烈感受到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刻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为人民服务宗旨。

另外,民众法律素养难以匹配社会发展速度。法律题材电影的现实主义倾向,要求创作者必须反映中国的法治现实。正如《真水无香》中,法院院长指着窗外鳞次栉比的大楼,对宋鱼水说:“十几年前,我刚到咱们法院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可是现在……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可是人们的观念呢,这个社会的传统呢,它也能一夜之间发展得这么快吗?”

四、构建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角色间信任关系的典范

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更多的市民阶层出现,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急剧的变化,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信任文化正在形成。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法律性信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但社会主义法治的福利性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许多情况下,法律性信任建立还需要发挥道德性信任的价值。

(一)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

在电影《真水无香》中,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冲突的案例很多,高中汉买的锅炉本来有问题,但苦于没有签订质量合同。张先生厂子倒闭,却是因为以前公司的霸王条款限制。东城荷香园违背与西城荷香园的默契,擅自注册商标并发起诉讼。剧中,高中汉获得了政府补偿,东城荷香园也补偿了西城荷香园,但难以体现真正的司法公平,却折射了一种法律的尴尬。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不一,必然会导致极端事件发生,使得政府和舆论不得不介入。因此,法律题材电影创作要着眼于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矛盾冲突,以艺术的想象化解决推动司法实践的发展,为减少法治现代化的社会伤痛发挥抚慰价值。电影《十二公民》是一个典型,它以陪审团形式对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提供了一个范本。

(二)有限度的道德权威塑造

前述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的道德权威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值得反思。如果道德性信任的取得付出的代价太高,道德权威就不可效仿,社会就难以形成良好的信任氛围。法律题材电影应该鼓励法律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不是不计代价的一味付出,应该是有限度的褒扬,应该责权利明确。如果像《李司法的冬暖夏凉》一样,辛苦多年的基层司法人员连一个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只能使怀揣法治梦想的人望而却步。因此,在《马背上的法庭》中,老冯在大学生法官阿洛的婚礼上边哭边唱,个中滋味他深有感触。而阿洛的逃离更是对开展基层司法工作的一次打击。减少对公检法的道德压力,也许会推动法律性建设,正如电影《法官妈妈》中,安慧对院长说:“我以我的良心保证,我没有收这笔钱。”院长说:“作为一名法官,你应该知道,我们一直重事实、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你不应该说出良心两个字吧!”这种警示不是放弃道德性信任,而是放弃一种道德绑架。

(三)释放法治的福利性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法治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但法治的福利性还有待深入发掘。《马背上的法庭》中鸡头寨中的妯娌两个可以为一个泡菜坛子闹上法庭,虽然不值得鼓励,但也体现出基层法庭为民众解决矛盾提供了伸手可得的便利性。《真水无香》中,听闻高中汉自杀,李聪发出疑问:“他可以上诉呀,就算两审败诉,他也可以再申诉呀!法律给他留了救济的渠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高中汉不知道再申诉,不知道利用救济渠道,否则不会自杀。就算高中汉知道这些程序,他有时间和金钱继续下去吗!如何减少司法程序,降低打官司的成本也许是释放法治福利性的一个关键措施,法律题材电影的关注点应该更现实一些。

(四)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一个老话题,电影对道德权威的塑造是一个方向,严守职业道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真水无香》中,荷香园商标调解中,林厂长难以接受败诉的现实,这时旁边的陪审员呵斥道:“人家法官图什么?人家依法判案子,你们就是砸锅卖铁,寻死上吊跟人家有什么关系,还不是替你们着想,人家磨破嘴皮子为什么!”这不是一个合格的陪审员,法官审案、案结事了是最基本职业要求,案结事不了,公检法及工作人员就没有存在价值了。公检法工作人员的工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不是恩赐与施舍,法律题材电影创作一定要避免这种官老爷做派。电影《激情辩护》是以律师为叙事主体的作品,年轻律师陈平沽名钓誉,为了打赢官司而不择手段。在女儿李楠诉父亲李良伦医药费案件中,庭前陈平一直怂恿李良伦用语言刺激身心憔悴的妻子,庭审中又偷换概念,以夫妻感情不和代替医药费问题。陈平的行径已经完全违背了职业道德,她应该受到惩罚,可是除了李楠代理律师陆达的驳斥外,当庭法官没有任何的制止和纠正,这也值得我们反思。

结 语

论述信任问题的文章很多,我们试图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来叙述法律性信任的重要性问题。中国的法治文艺创作,尤其法律题材电影是以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为目标的,而且信任的指向是中国的公检法及其工作人员,这促使一批以道德权威为典型作品出现。法治社会需要的是一种法律性信任,但中国乡土特征的存在,道德性信任不可或缺,这造成了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一种信任悖论的存在。我们也在试着去建构法律题材电影创作的规范,这需要法律性信任文化的建设,这是一个渐进过程,随着法律规范统一、法治组织服务意识提升、违法成本的提高,以及媒体发达和良好的舆论氛围,信任社会逐渐形成,毕竟“每一种信任都包含了对约束机制本身的信任成分”。

猜你喜欢
道德性公检法荷香
公检法系统关工委开展青少年法治体验课
荷香
流淌在心中的荷香
两阕《芰荷香》,无尽清雅意
中华诗词(2019年8期)2020-01-06 07:40:12
公检法对“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应对分析
法制博览(2019年8期)2019-10-29 13:09:33
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
大观(2017年1期)2017-03-16 11:00:14
新闻的道德性和新闻伦理的基本问题
道德与文明(2016年6期)2017-02-21 17:39:53
康德“德性”概念的三个层次
道德与文明(2016年5期)2016-12-07 01:08:02
法官办案责任终身制的利与弊
商(2016年20期)2016-07-04 01:06:01
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求知导刊(2016年8期)2016-04-21 2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