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2021-11-14 16:39杨丙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4期
关键词:实践探究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

杨丙艳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授课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趋势愈演愈烈。在新时期下,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多种有效的授课策略,以培育其历史核心素养作为导向对其展开指导,已经成为众多老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篇文章则针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策略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和探析。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引言

历史学科的知识较为庞杂,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受到应试教学的深刻影响,很多老师将该学科看作死记硬背的科目,通过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背诵和记忆,使其在短期内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从而忽略了对其长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做出积极改变,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能够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指导教学。

一、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

史观观念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历史,探寻其中的价值,同时还能使其深刻发现与挖掘历史的本质。老师只有深入地对同学们贯彻唯物史观这一理念,才能达到塑造其历史思维品质这一授课目的。同时,唯物史观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使其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从多种角度分析,不局限于表象,而是深入其中的本质,让其对历史知识具有更加全面地认识。

以部编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讲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时,该课不仅需要同学们了解基本的抗日历程,胜利的原因,还需要使其能明白这一战争胜利的基本历史意义,明白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贡献。老师可在上课之前为其准备好该课的相关材料,结合材料分析法带领大家对该课内容展开自主探析。使其能在无形中应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对相关事件展开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并正确地认识事态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历史知识资源非常的丰富,老师要合理地对知识资源进行安排,避免应用叠加大量资料的方式增加同学们的负担,导致其对该学科产生反感。要能结合教材当中的知识,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在培养其时空观念的基础上,应用教材中包含的历史年表、地图以及人物画等等,有效激发大家的时空意识。

以《鸦片战争》为例,在大家浏览完该课的知识后。老师可借助插图《五口通商图》对大家展开提问引导。让大家根据这张图去回忆相关的知识内容,比如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等。之后提问问题,引领其展开深度探析。如:“在这幅图中哪些地方有通商口岸?为什么北方没有通商口岸?有通商口岸的城市有哪些特点?”通过应用问题对其循序渐进地启发,使其能在详细观察中养成良好的历史空间感,并能依照空间去理解时间的变化,从而逐渐形成时空观念素养。

三、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史料實证就是指导学生能通过严格的检验去获得真实可信的资料,依据其将历史事件完整还原的一种方法。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老师在授课中,可以结合大家的实际学情,引入与教材知识有关的史料。通过为其创设情境展开指导,使其能对知识理性看待。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传统单一枯燥的文字教学,还能为大家带来更加有趣的获取信息的体验,保证其思维在课上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下。

以《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例,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为大家找出有名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相关片段,为大家展现共产党诞生的情境。之后找出李大钊在1918年11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作为史料给同学们观看。通过帮助大家了解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产主义的运动的先驱,以及搜集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的贡献等等一系列历史资料。使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帮助其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诞生过程的来之不易。并通过史料证实的过程,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必然。

四、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历史解释的关键是“解释”,是学生能够在基于事实的理解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解释。在培养其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大家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其以真实发生的历史作为依据,使其学会与老师和其他的同学针对知识问题展开探究与讨论。小组分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同学们互相交流历史认识,使其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为例,为了帮助大家深刻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能够对井冈山会师和工农武装割据做出正确的理解与解释。可以结合班级不同学生的不同历史学习水平展开分组合作探究。让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和该课的内容发表出自己的理解。通过在合作交流中展开有效聆听与表达,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的效率。

五、家国情怀的激发

家国情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家乡、民族以及国家都持有一种高度的认同。初中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务必要具备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使其在充分了解自己的祖国、家乡和民族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上的认同。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充分借助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使其对自己生长的土地,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例,教师在网络上找出当时天安门的庆典画面,之后,结合历史先烈们的牺牲与付出事件,告诉大家现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比如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等等熟知的人物和故事,激发其浓烈的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强化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大格局意识。以此有效促进其未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其真正喜欢该门学科,能积极主动对相关的知识展开自学和探究。老师就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授课手段。通过围绕其作为主体,为其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带来良好的课堂体验,使其全身心地投入知识当中。能够在深刻理解和感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意识。

参考文献:

[1]柏洁.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读写算,2020(36):84-85.

[2]沈家平.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核心素养[J].教育界,2020(52):64-65.

[3]熊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高考,2021(01):115-116.

猜你喜欢
实践探究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