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滋琳
摘要: 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心理学规律能够极大程度的影响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记忆力以及专注程度,因此,在外语学习中,对心理学规律的合理应用极为有必要。本文中,笔者将基于自身经验,对心理学规律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心理学规律;外语学习;心理
引言:
积极心理学指出,理解人的概念、人的目的是必要的,心理学并不是封闭的、静态的研究领域,它从根本上有着影响人类发展和生存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老师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规律,在实际的教学的工作中进行更合理的部署,所以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学生心理分析是教育工作的整体基础,只有在学生心理活动变化的基础上安排教育活动才能真正保证素质教育活动发挥作用,如此也才能保证外语学习的高效率。本文中,笔者将对心理学规律在外语学习中的影响及如何将心理学规律应用于外语学习进行探究。
1、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心理特征
素质教育工作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将管理方法融入教学中,首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工作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心理的特性,教师需要准确掌握这些特点,才能真正的理解教育中心理学的应用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心理活动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但从整体的角度入手可以发现群体的心理活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规律, 所以教育人士应在联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这两者的客观规律正确掌握并在工作中进行运用。外语教学是一种双边的教育活动,其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积极参与。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例如低年级的学生最开始接触外语学习时可能是最兴奋、最激动、最好奇的时候,他们渴望接触一门陌生的语言,并觉得这非常有趣,同时,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通常更好,只要教学方法得当,他们通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并习惯一门新的语言。但对于高中的很多学生来说,他们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外语基础知识,学习外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高考。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滋生出厌烦心理,这会使得学生采用消极的心态面对外语学习,进而降低学习效率。对于在高校就读的一些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切实认识到外语是自己以后工作、生活都可能经常用到的语言,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在实用主义的驱使下迸发更多的热情去学习外语。以上属于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学规律,教师只有掌握好这些心理学规律,才能够制定更好的教学计划,以更好的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2、外语教育当前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个年龄阶段、甚至同一个年龄阶段的不同时间段,学生的心理活动都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基于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安排很难适应学生多变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继而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学习诉求。因此,教师必须以实践为目标,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进行贴近学生学习诉求的教学设计。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应试教育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欲望极大程度的下降。同时,很多教师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停留在表面阶段,不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因此也难以将其切实的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这不利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1教师缺乏基本的课程理念
尽管学校遵循了新的教学标准理念,但外语教师仍然缺乏教学基本理念,教学目标不明确。近年来,通过外语考试的内容可以发现外语教学的重点正在逐渐向应用实践的方向转变。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从语法知识、记忆能力转变为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外语教学中教师若没有掌握课程标准,没有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无法准确地分析教材内容和知识,那么外语教育的总体教学计划将很难得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会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实现统一的教学目标。
2.2过分重视技能的指导,忽视知识的理解
一些外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常只是教学解题的技巧和方法,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得到很高的分数,却无视学生对外语知识本身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本质上被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影响的复习方式,学生难以得到外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也难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另外,一些教师在具体的复习教育中,不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两极分化会很严重。
2.3教学内容过多,条理不清
很多学校的课堂中外语教学具有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外语教师总是想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塞入知识点,让学生对更多的知识进行学习与巩固。但事实上由于学习内容繁杂,知识学习的安排缺乏合理性,也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规律进行课程设计,学生们很难有效地消化复习内容,同时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
3、心理学规律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3.1教师应意识到教育的分层化
如前文所述,不同学生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学生的心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既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作为外语教师,利用心理学,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能够徐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促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增加外语教学的生命力,让外语课堂获得进一步发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分为a、b、c层,然后进行适当的教育,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提出恰当的要求和希望,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与收获。例如,在朗读方面,A - level水平的学生需要语调准确,感情流畅地朗读。B水平的学生被要求用正确的声音流畅地朗读。C水平的学生被要求能够读单词和朗读。
3.2建立成长共同体
社会概念中一种概念叫“自己人”,所谓"自己人",就是认为对方和自己是同一类的人。所谓"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加信任,更容易接受。通常,人们对于所谓“自己人”的思想、行为等都有着良好的接受度。因此,教师要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就要与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把"你"变成"我们",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目标,共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诸如”我们一起想想发生这种事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可以吗?””老师会陪你一起克服困难,遇见更好的自己。”帮助师生沟通,这能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想和他一起解決问题,他们就会更加认同你的言行。但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却变得越来越别扭,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教师和学生的矛盾,使学生朝着与教师期待相反的方向发展。在"一言兴国,一言误国"的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分析学生心理,熟悉心理学的效果,巧用对话技巧,这尤为重要。
3.3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应用心理学规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积极地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顺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的外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地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和探究主体,而教师自身则需要充分地发挥出引导作用,做好问题的解答以及总结的角色,这样才能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探究意识,进而在问题的指引下更好地提高外语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时刻关注教育界新的理念发展动态,以保持自己教学理念的前沿性。
3.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当学生对你敬重爱戴时,在你上课时也会积极配合你,使得教学的效率更高,相反的,如果学生对你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出现反效果,上课不积极甚至于扰乱课堂,所以教师们在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多多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努力的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英语学习水平。外语学习可能是一个长达一生的过程,我们这种中学生阶段的学习并不困难,主要就是坚持,并且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合理的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程之余学会反思自己的问题,学会思考自己的不足,要与教师一起努力争取提高外语水平。
结束语:
總的来说,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都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漫长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能够极大的影响学生个人对于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并在充分把握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好的心态进行学习,以更好的提高其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国燕.高中生联想策略运用与词汇习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93.
[2]卜太山.当代认知学习观对外语词汇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62.
[3]刘慧.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40.
[4]曹剑.联想记忆策略在高中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0.
[5]彭成,周晓红,袁鑫攀,等.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5,(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