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牧云
在讨论思维倾向之前,首先应该澄清思维的概念。事实上,思维的概念并不新鲜,许多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都从不同角度研究過思维。考虑到英语教学的实践,本研究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思维进行探讨。关于心理学领域对思维的定义,学者们认为,思维是人们大脑中的一种神经活动,同时,所有具有神经系统的人都能进行思维。在心理学家看来,思维被认为是认知活动,它存在于人类的神经系统中。此外,朱智贤(1984)认为,思维被视为 "人与环境的互动"(第1页),它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同时,Baron(1993)提出,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可以被人们用来解决问题。此外,Bourne将思维描述为一种内部处理过程,它利用事物的符号表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产生和控制行为(转引自邵志芳,2001)。在英语教学领域,很多学者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在探索思维的过程中,提出了思维倾向这个词。事实上,苏联的心理学家是研究思维倾向的先驱者,但他们把这个词命名为思维特征或思维的智力特征。据斯米尔诺夫介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因此有必要区分不同的思维特征(转引自林崇德,1984年,第2页)。例如,Bogoslovsky(1979)指出,思维特质是能够显示个人智力活动特点和智力能力的特殊性的特质。此外,Bogoslovsky还强调,思维特征因人而异。
他还提出,思维特质包含了智力的逻辑性、灵活性和批判性。同样,朱智贤(1984)将其命名为思维特质,根据他的定义,思维特质可以是个人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形式。因此,可以看出,学者们将该术语命名为思维特质,强调的是个体思维的特点或典型特征。与上述学者不同,一些学者倾向于将该术语命名为思维倾向。萨洛蒙提出,处置是 "一组偏好、态度和意图,再加上一套能力,使这些偏好以特定的方式实现"(引自Tishman & Andrade,1999,p.3)。同样,Perkins和Tishman也提出,"处置的概念是一个解释结构,它通过假设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有能力调动他们的能力的广泛的性格特征来解决能力和表现之间的差距"(1999,第8页)。因此,处置的概念比特质更广泛,因为它可以是偏好、特征和能力的表现。本研究选择 "思维倾向 "而非 "思维特征",是因为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倾向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拥有思维能力,而且要让他们拥有操作这些能力的能力或偏好。对于思维倾向性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提供了不同的版本。Ennis(1994)将该术语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做某事的倾向。此外,Norris(1994)指出,思维倾向是在特定情况下以某种方式思考的倾向。同样,Siegel(1999)认为思维倾向是个人的属性,它可以显示一个人以归因于他们的方式思考的趋势或倾向性。此外,Peter和Noreen Facione将思维倾向定义为态度、智力美德和思维习惯的组合(引自Facione,Sanchez & Facione,1994)。同时,Facione,Sanchez & Facione (1994)还提出了思维倾向的七个子倾向,包括开放性、探究性、系统性、分析性、求实性、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成熟性。此外,Tishman和Andrade(1999)在回顾有关思维倾向的研究时,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思维倾向。
思维能力在英语中是指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和特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观察和了解更多的世界,从而使学生能够判断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第5页)。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思维能力涉及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基于该标准,夏国明(2018)指出,思维的逻辑性可以表现为思维的规则性和规律性,它可能参与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思维的批判性可以表现为质疑、验证等态度或行为,同时,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不会盲目接受一个观点,也不会随意拒绝一个观点,他会用正确的方式验证真理。思维的创造性在于求异、创新等态度或行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敢于想象,愿意改变。此外,夏老师还主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思维处置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处置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维倾向在不同的个体中是不同的。此外,基于英语学科的思维倾向的概念涉及到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思维美德。此外,教师有可能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出努力。如《全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教材、设计各种活动等方式进行努力。陈泽航、王强、钱晓芳(2019)也指出,为了完成培养学生思维倾向的目标,教师可以从终极目标出发,从培养学生思维倾向的角度分析教材。
基于以上所述,本研究中的思维倾向是指个体在思维方面的属性,包括思维的特质、偏好和能力;同时,思维倾向可以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艳君, 刘德军 (Chen, Yanjun & Liu, Dejun).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03):50-57.
[2]陈则航, 王蔷, 钱小芳 (Chen, Zehang, Wang, Qiang & Qian, Xiaofang). 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及其发展途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39):93-100.
[3]程晓堂, 赵思奇 (Cheng, Xiaotang & Zhao, Siqi). 英語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05): 79-86.
[4]戴军熔 (Dai, Junrong).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4): 20-28.
[5]葛炳芳 (Ge, Bingfang). 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J]. 英语教师, 2015(15): 145-145.
[6]葛炳芳, 洪莉 (Ge, Bingfang & Hong, Li). 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1): 110-115.
[7]龚姚东 (Gong, Yaodong). 从思维品质到品质思维——刍议英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J]. 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5(12): 4-7.
[8]关媛 (Guan, Yuan). 基于文本解读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7(2): 20-24.
[9]贵丽萍, 黄建英, 周勇, 林妮 (Gui, Liping, Huang, Jianying, Zhou, Yong &Lin, Ni).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 批判性阅读视角[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0]胡壮麟 (Hu, Zhuanglin).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4.
[11]胡壮麟 (Hu, Zhuanglin). 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 2001(22):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