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首要目标。核心素养分为多个方面,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升华。教师应采纳核心素养理念,将课堂侧重点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使用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打造高效、高质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具体教学策略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学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好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初中数学跟其他学科相比,知识点更有逻辑性,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由此可见,成功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性。数学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通过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能够最大化地获取知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低投入”,学生在有限的学习中“高产出”。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一、利用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初中数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通常蕴藏在某些具象因素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数学抽象是一种基础思想,反映了数学学科的本质,即由具象到抽象,从实际出发开展深入研究,生成崭新的数学命题、定理或者方法等。唯有具备抽象思维,学生才能够顺利从实际生活过渡到数学世界,敏锐地发掘问题本质,获得具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通过努力将其解决。所以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对数学课堂进行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数学知识,教师们就可以充分运用生活化课堂进行实践性的教学。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因为初中数学课本包含大量抽象性内容,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高。但是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我们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可采用生活化教学,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现象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将抽象问题与具象因素融合转化,从而培养其抽象能力。完成转化后,应鼓励学生使用准确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研究对象,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为课堂注入趣味,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情境教学法属于新型教学方式,其效率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与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搜寻相关教学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有趣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熟悉的氛围中开展探究与讨论,消除紧张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在讲解某些单位或概念时,教师也应尽可能以生活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在进行“几何图形”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因为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和谐、交流的课堂气氛中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留给了学生,倡导他们的自主参与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地向教师表述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意见并给予充分的表扬,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校之间的合作,勤与全体学生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最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实现。
三、规范做题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指的是根据预先确定的法则和规律等完成对运算对象的研究,通过计算得到最终结果。数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严谨认真是其基本特征,在数学中不能凭空猜想,必须有理有据,经过严密计算后才可得出结论,或者进行规律总结、合理猜想。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考查也是中考的重点项目,任何一个小数点的错位都可能导致整道题目出错。
例如,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数学知识时,是需要学生涉及一定量的运算能力的,只有打好基础,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才能为其他科目以及未来的高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计算失误在初中数学测试里最常见,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错误原因只是自己一时大意,只要下次注意完全可以避免,但在后续测试中仍然无法摆脱这些“低级失误”。教师在课堂上应布置一些计算类题目,给学生提供练习计算的机会,观察学生的做题习惯,对其进行矫正。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課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观念,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探讨和改进教学策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外,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灵活采取应对策略,这样,一定能成功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梅琴.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8):102-103.
[2]徐立军.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