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建
生长在记忆深处的藿香
阳光普照,雨量丰沛,又是一年中藿香恣意生长的季节,一丛一丛的藿香争先恐后,碧绿色的叶片迎风招展,追赶着太阳的脚步。
记忆中的藿香,长满了农家小院,院子一角的小菜园里有它们的身影,就连花盆那方寸之地也摇曳着它们秀丽的身姿。夜雨洗润过的藿香叶绿得发亮,仿佛囊括了整个夏天的绿色。忍不住用手指轻捻,凑近鼻孔使劲一嗅,那熟悉亲切的芳香霎时充盈了鼻腔,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除了寒冬季节,藿香总是那么一片翠绿,不知疲倦地生长着。菜园里少不了它们的一席之地,城里人的阳台上也不难觅到它们,乱石沟壑中它们也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儿时妈妈用藿香调剂着我们的味觉感受。一锅稀松平常的汤面条,只要加上切成细丝的藿香叶,一家老小吃得是酣畅淋漓,胃口大开。爽口地道的自制红薯凉粉,浇上适量的混有藿香叶、蒜泥、香醋、食盐的调味汁,那爽滑细嫩的红薯凉粉格外爽口,赛过山珍海味,在炎热的夏日里不失为一种享受。
彼时,我最爱吃藿香面饼,一种妈妈自制的“美食”。新鲜的藿香叶洗净切碎,适量的面粉、葱花、盐、五香粉、胡椒粉混合拌匀,加水调至稠糊状,炒锅内放油,用锅铲将油均匀地抹开,放入藿香面团,摊至厚薄适中,加热,待一面金黄色时翻个,炕至另一面也金黄色,即可出锅食用。这样的主食既可当馍,也可当菜,配上一碗金灿灿的玉米糁或清汤面片,就足以犒劳辛苦一天的农人了。
来到城市后,方知藿香叶不止用来做饼,藿香叶做鱼也是一大特色,南阳人叫“五香叶炖鱼”。俗话说的“百里不同俗”,果然不虚,在老家叫了多年的“藿香叶”,来到六十公里外的南陽就叫“五香叶”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诸如“南瓜”在方城叫“窝瓜”,在南阳叫“北瓜”,“包菜”在方城叫“包菜”,在南阳叫“包包菜”等等。想要煮出又白又鲜美好喝的鱼汤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两个小技巧,你也能熬出汤白味鲜的鱼汤。首先炖汤之前鲫鱼要先入油锅煎至两面金黄,其次炖汤加水时要加开水。炖鱼汤时将藿香叶洗净,切末备用,出锅前放入烫几秒即可。藿香叶不能放入太早,其辛香味易挥发。
藿香性味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理气止痛。它还有杀菌功能,口含藿香叶可除口臭,有一定的预防传染病功效,还是天然的防腐剂。藿香含有较高的钙、胡萝卜素,夏日用藿香煮粥或泡菜,对暑热重症,脾胃湿阻,脘腹胀满,肢体重困,恶心呕吐有较好疗效。
藿香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深山里有兄妹相依为命。妹妹的名字就叫“霍香”。哥娶妻后从军,留下姑嫂二人。一年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嫂子劳累中暑病倒。霍香连忙把嫂子扶上床说:“你怕是中暑了,治这种病不难,咱家的后山上就有能治这种病的香味药草。我得赶快上山采摘一些,好给你治病。”嫂子念小姑子年轻,不想让她去。霍香却执意进山,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黑,才跌跌撞撞地回来。只见她手提一小筐药草,两腿发直,精神萎靡,一进门便仆倒在地上。嫂子连忙把她扶起来询问缘由,才知道霍香在采药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了右脚,中了蛇毒。嫂子一面惊叫,一面抬起霍香的右脚, 准备从伤口处吸吮毒汁。霍香却怕连累嫂子,执意不肯。等乡亲们听到呼救把郎中找来,却为时已晚,霍香就这样去世了。嫂子用小姑子采来的药草治好了暑热病,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霍香。为时刻牢记小姑子的深情,嫂子便把这种有香味的药草亲切地称为“霍香”,并让乡亲们种植在房前屋后,以便随时采用。从此,“霍香”的名声越传越远,治好了不少中暑病人。因为是药草的缘故,时间长了,人们便在“霍”字头上加了一个“草”头,“霍香”就成了如今的“藿香。”
提起藿香,人们自然会想起“藿香正气水”这个预防和治疗中暑的神药。
藿香正气水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外感暑热。还可治疗夏伤暑湿导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满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
宋代文豪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也是一名“业余医生”。闲暇时,他就喜欢给乡亲们诊病。故有不少歌咏草药的诗词,却没有直接提及藿香的。但传说他曾和一名医生用中草药名字做对联。医生先出上联: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苏轼略加思索,从容应对:春风来时尽看花,但闻藿香木香。
荔枝草
今天,我准备为家人做一道——蛤蟆皮棵煎鸡蛋,不为疗疾,只为寻找熟悉的味道。
儿时身体羸弱,经常生病,每到秋冬季节,咳嗽咽痛经常发作,有时能绵延数日,村里郎中把那中药、西药用了个遍,仍不见好转。万般无奈,爹妈想起了乡间流传的一个专治久咳的小偏方,用“蛤蟆皮棵”(荔枝草的本地土名)煎鸡蛋,结果吃了几次,久治不愈的咳嗽竟然奇迹般痊愈。具体做法是:将薅来的“蛤蟆皮棵”洗净切碎,放入碗中,打入一两个鸡蛋,用筷子搅匀,不放任何佐料,锅中放入小磨油,油热后放入“蛤蟆皮棵”蛋液,煎至两面金黄的饼状,即可食用。
前几年,在一中陪读时,感冒之后留下咳嗽的毛病,每日白天咳夜间咳,直把嗓子、胸口咳得生痛。烦人的咳嗽不但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也影响正在冲刺高考的儿子正常学习,不知怎么的,我忽然就想起了儿时的“蛤蟆皮棵”。我所生活的城市里,自然是不会有这种原生态植物的,郊区也许有,但已多年离乡的我却害怕认不准,于是,打电话给乡下亲戚。不多时,一袋新鲜的“蛤蟆皮棵”就送了过来。我按照记忆里妈妈为我煎制“蛤蟆皮棵”饼的步骤,亲自下厨给自己做了煎饼。没有盐没有任何调料的煎饼,浓郁的小磨油香味背后,植物的清香若有若无,经过咀嚼后滞留于唇齿间。特别好吃倒也说不上,但这种小偏方经过简单的烹调,就变成了兼具治疗作用的食品,按现在的说法应该叫“药膳”吧,不能不算是一种“创造”。吃起来虽略有苦味,却是珍馐美味,多年后想起依然回味无穷。
知道“蛤蟆皮棵”的药用名还是不久前,今春有一天,在菜市场闲逛时,路边一位老农模样的人面前摆了几样常用中草药,其中就有一小堆“蛤蟆皮棵”,另外有“车轱辘棵”(车前子的土名)、“半枝莲”、“黄黄苗”(蒲公英的土名)等,这几样中草药我刚好都认识。那一瞬间我对“蛤蟆皮棵”产生了极大兴趣,也许是它曾“数医我咳”之故吧,询问老者“蛤蟆皮棵”的药名,亦不知,遂拿出手机使用“识花识草”小程序对着“蛤蟆皮棵”扫描,手机屏幕上立刻弹出如下字样:“荔枝草,为一年或两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50—90厘米。多分枝。主根肥厚,向下延伸,有多数须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用于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肾炎水肿、痈肿;外治乳腺炎、痔疮肿痛、出血。荔枝草又名蛤蟆草、癞蛤蟆草、雪见草,入药选取冬季或春季嫩草,药效更好。”也是从这一刻起,我记住了“荔枝草”这个名字,并努力在心里把它和“蛤蟆皮棵”联系在一起。
“蛤蟆皮棵”根生叶丛生,贴伏地面,叶片长椭圆形至梢针形,叶面有明显的深皱褶,叶面凸起密集的小点儿,形似“癞蛤蟆”的皮肤,两面均被短毛,色青翠,多生于山坡、路旁、荒地、河边湿地上。
虽然“蛤蟆皮棵”长相很普通,而且在路边很常见,但它的功效和作用却不容小视。首先,如果有上火导致的咽喉肿痛症状,可取少量“蛤蟆皮棵”温水冲服,反复多次,咽喉肿痛就会很快消失。腮腺炎是一种传染病,可取少量“蛤蟆皮棵”挤压出的汁液敷于患处,再内服“蛤蟆皮棵”煎液,非常有效。
如今,没有咽喉痛,没有咳嗽,但我却想再尝尝“蛤蟆皮棵”的味道,我就拿起一颗,轻轻地嗅着,揪下一片叶子放入口中,细细地嚼着。熟悉的淡淡苦味在口腔蔓延。哦,那是妈妈的味道,淳朴、善良、勤劳!
又是紫苏飘香时
小区旁边的区间道即是一个菜市场,那里聚集着大量的菜贩,各种时令果蔬均可见到。更难得的是一些老农也常在这里摆摊叫卖,他们来自近郊乡间,各种山野菜、中草药都是他们的商品,茅草根、黄花苗、折耳根、蛤蟆皮草、马齿苋都有。一日闲逛,只见一位老翁将刚刚采摘的紫苏摆在地摊上,禁不住诱惑,便买来几棵。计划用来炒鸡蛋,或是与番茄、豆角搭配,做上一碗可口的紫苏汤面条。
紫苏,是一种草本植物,更是一种多用途的植物,主要用途有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它的叶子(苏叶)、梗(苏梗)、果实(苏子)皆可入药,新鲜生长的嫩叶可直接生食或煮汤,也经常用作调味料。
炎炎夏日里,正是紫苏茂盛生长的好时光,一棵棵紫苏长高,一片片苏叶长大。形秀雅,叶如名。
紫苏最具个性的地方就是叶的颜色,用阴阳来区分它的正面与背面也许最为恰当。同一片叶子,朝阳向上的一面为翠绿色,背阴朝下的一面为紫红色。一阴一阳,阴阳同体,阴阳平衡。
关于紫苏的身世,有一个传说,东汉时,名医华佗曾和一群年轻人同住一个旅馆,他见这些年轻人吃螃蟹时,只顾大快朵颐,丝毫没有节制,遂好心劝之,但年轻人们不听劝阻,依然贪吃不止。因为吃了大量的螃蟹,夜半时分一个个腹部剧痛,嚎啕大哭。华佗忽然想起曾在河边见过一只水獭吞吃了大量鱼类后,腹胀如鼓,痛苦地扭曲着身子爬向岸边,吞吃了数片紫色的植物后,健康如初。华佗遂去野外采了一些紫色的叶子,煎汤后让那些年轻人服下,不大一会儿,便止住了疼痛。于是,华佗便随口叫它“紫舒”,意为这种紫色的植物服下去,可让人舒服,天长地久,不知什么时候“舒”便演化为“苏”了。
记忆里儿时老家的紫苏,到了夏季可长半人高,亭亭玉立的苏梗,形似桑叶的苏叶,一束束淡紫色的小花,贞静安然。紫苏宛如一位青春俊逸的乡村少女,在杂草丛生的村庄里清新脱俗,一阵阵山野的风吹来,紫苏摇曳着修长的身体,那一刻,紫苏就是大自然的精灵。偶有调皮的风儿翻动它的叶子,会露出背面隐藏着的那一抹淡紫,有几分优雅,有几分寂寥,有几分矜持,有几分高贵。
《尔雅》这样记述:“取紫苏嫩茎叶研汁煮粥,长服令人体白身香。”也许这样的描述对于爱美的人们有着极大的诱惑,让世人常常对紫苏产生无限遐想。
紫苏叶和梗入药,可解表散寒,理气宽中。淋雨受凉后,煮一碗浓郁的紫苏水,趁热喝下去,再捂上被子睡一觉,醒来就会一身轻松,可免去感冒之苦。紫苏食用作调料,最常见的是和鱼搭配。汉代时就有一道名菜叫作“鲤鱼片缀紫苏”,光听这名字就能想象到它的美丽与美味,现在的日本生鱼片和韩国料理、意大利细面也纷纷采用紫苏叶做食材。紫苏天然的香味不仅可以祛除鱼腥味,它的辛温药性,还可以抵消鱼虾及海鲜的寒性。
紫苏子同样是宝贝,中药名叫苏子。古时人们常用来装枕头或榨油,据说苏子油点灯可以明目提神,祛除屋中异味。苏子油灯我没有用过,也没有见过,可苏子药用却很常见。苏子搭配菜服子和白芥子,就是中药经方里的“三子养亲汤”。
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咳嗽气喘,痰痈心肺,不思饮食,上气不接下气,煮上一碗“三子养亲汤”趁热喝下,气顺神清,呼吸道立马通畅,食欲大增。
清代中医大家唐容川对药草研究最透,他给紫苏的点评是:紫苏色红味辛香,能散血分肌肉中之寒,枝叶分离,故主散之性多,而主升之性少……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口下宜用子,近世多用以发散风寒……因而,寒风冷雨夜,头痛肌紧,泡上一杯紫苏水,应是不错的。
紫苏的生命力极强,广袤肥沃的田野可生长,贫瘠寡薄的土地亦可生长,连那仅存星点泥土的乱石间也可生长。它们的繁盛与凋落皆不需要特別的照料。从弱小的紫苏欢喜出土,到壮年的紫苏干枯叶落,一年时光又将熬过去。热闹过得,冷清过得,真正的随遇而安,想来这紫苏,要比人大度从容许多呢!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这“荏”即指紫苏,“苒”意指生长旺盛。去年种下的一棵紫苏,今年就会繁生一片,那翻天覆地的一片紫呀,紫云曼妙,如梦如幻。
惟愿与紫苏相伴的年年岁岁,热爱着自己热爱的,喜欢着自己喜欢的,拥有着自己拥有的,让内心始终如一地充满着喜悦和诗意。
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