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群
掐着指头数一数,从摇篮到千年床,从日常到终极,木无处不在。上有人字形的屋梁,下面是夜眠三尺的床。晚餐的桌子把我们聚拢,座椅和板凳又依次把我们排定。灶膛里的火,灶门口的柴。挑水的扁担,装水的桶。水里的船,船上的桨。碗与筷。钱和书。梯子与楼板。里与外,进与出,门框门扉与门闩。窗框与窗棂。木屐与高跷。手杖。权杖。震堂木。木雕的神像,祖先的牌位,敬神祭祖的香。钉子钉进木头,盖棺论定是说人已进到木中,接下来的事要由年轮来叙说?一路数下来,先有苹果树,后来是方舟和橄榄枝。悉达多在树下成佛,修行的人拿一根木条敲在木鱼上……
回头看一看手指,那些木纹什么时候涡旋到了我们手上?想想那些树木,从表层一直想到里面:一个个年轮依次展开,太阳留在树身上的,也照样临到我们上头。星云一样的图案,那些木质的纹理仿佛把我们的一生也注释好了,每个人似乎都可以从中读到宿命似的行程。
稻种在泥里翻过身,由秸秆一步一步走向颗粒。等到稻穗从上头弯下来,一棵稻子的一生也就开始由绿转黄,显出阳光的成色。再往前,稻子就在米粒那里停下。麦子也是,到了面粉那里,接下来的事,得由另一样东西来跟它们一起完成。
火在灶膛燃烧。不同的年轮、不同时季的阳光一齐从木柴里面涌出,那些面粉和米粒就这样跟木相遇了。一些年份阳光充足,风调雨顺,从那些年轮里冒出来的火力也就格外旺盛。那些雨水成灾,白蚁蛀蚀过的年轮,火也像水染过一样苍白乏力。干旱的年份,火就像饿瘦的人。那一段湖边来的柳枝,一飘一闪的,火也来得纤巧柔软。棕树的身子就像一扎相互捆死的纤维,烧起来又是烟又是火又是灰。那一块密实的橡木,火也来得强劲有力。还有煤,那些来自远古的树。它们带着地层深处的黑,烧起来那样鲜那样红……火呼呼啦啦在动,在笑。火舌舔着锅底。树木在说话,跟风,跟锅里的水。一些小水泡像是隔着锅在听火。水动起来。木的纤维在水中游走,渐渐漩出一朵朵年轮。胖大起来的米粒跟着在漂在转,在翻筋斗,在狂欢……腾起的热气跟着烟一起飞升,沉下来的米饭沿锅底排出一粒一粒爆响,感觉就像夜空里亮起的星星。时间,水与火。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场年深日久的敘说,在最后一刻呈现出锅巴的形状。
那一粒粒拼接排列,由黄而至于深绛色的米饭锅巴,那烤得焦黄的面包,那般亲切而又浓郁的阳光,总是从根处把我打动。吃下它们,也就吃下火,吃下草木里贮存的阳光。有时候就想,人不就是一只会走动的面包,一些或胖或瘦的米粒?你可以披红戴绿,可以装进不同的鞋和衣,可以爬得很高走得很远,可是最终还是要回到米粒回到面包上来。这是在阳光长进树木,长进稻米和麦子的时候,就已经说好的。隔一段时间,还是不妨学老乡的样子,相互问一声:吃了吗?
寒食节,一个差不多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节日。在众多的节日里,它是那么独特。从清明的前一天开始,连着三天不生火做饭。日常的火,被拉开一段距离。在那三天里,人有了时间回望火。寒食,就像一种反刍和回味。吃着冷食的人,从自己的口腔和肠胃出发,体会食物与火。三天之后,火又回来了。吃下温热的食物,来自草木的阳光一下从里面把人照亮。寒食节,就像是一场关于食物与火的宗教。一种被遗忘的宗教。
一棵直立高举的树,得之于地而行于天,展开枝叶在风中行走,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心向往之。可是一旦被伐倒,加入到人的日子里来,也就成了人和家畜的样子。一张桌子,它首先要做的是弯下自己的腰。腰身下面,说要有腿,就有了四条腿。四条腿结结实实趴在地上。托在上面的背足够平整,斧头劈过,刨子刨过,砂布打磨过。木纹是一样好看的东西,那就用油漆把它涂亮,让它们荡成笑的样子。这是您的桌子,您老人家可以在上面吃饭,在上面打牌,在上面画圈洒口水。不高兴了,也可以把手拍在上面。桌子不会生气。桌子会说:“就怕没有好桌面给您老人家拍。桌子旁边有椅子。椅子早就趴好了,您只管把身子往上面搁。您的裤底就是它的天。椅子不会乱说也不会乱动,它生成就是干这个的。”椅子跟凳子不一样,凳子只管下半截,椅子后面有靠背。一副好的靠背不会节外生枝,不会有棱角,不会显得硬生生的,它会环出一定的弧度,小心翼翼在身后环伺。做一把椅子,上面无论如何得坐点什么,椅子空在那里就失去了意义。椅子的意义是由坐在上面的东西来决定的。坐的是阿狗,它便是狗椅子。坐的是阿猫,老鼠是断断不敢拿它磨牙了。倘若坐的余老太爷,它要不是余老太太,至少也是小二小三之类。
在众多的木器里,当一只碗大概要算是最好的差事了。人要吃要喝的,米饭也好,肉食也好,汤汁也罢,先都得往碗里来。碗上头开着一张嘴,有什么只管往嘴里装。没错,嘴里来的最后还得从嘴里出去。它顶多就是个搬运工。可是比起它们的马桶兄弟来,那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坐姿以下了。马桶也跟木碗一样,一张嘴直接通到肚子。但凡打上边来的事情,吃不了也得兜着。好也罢歹也罢都是一桩差事,一辈子就这样守着。不用说,也会有一些木头去给斧头给锯当差,让人捏着去砍去锯别的木头。这样的事,自从有了斧锯刀具之后就有。它们不去,自有别的木头去。没有谁会抱怨什么,到末了,少不得都是一条路:放到火里做柴烧。
爷爷奶奶去世后,我亲眼目睹了那些废弃的家具是怎样拆散烧掉的。它们确实已经太老了。在屋宇下当了一辈子的家具,那些木板木块再也做不了别的。做不了别的,家具也没法接着往下做。不是一条腿别到一边去,就是一块装门面的板子掉下来不干了。有时是一根木条突然失踪不见了。那些把众木们镶到一起的榫卯,也都哼哼唧唧有了别的想法。镇守哨卡的铁钉也已经锈蚀。稍稍一动,构成器具的木料们就一下逃散,最终回到了木本身。接下来的路不再通往树,只通往火。
当器具的日子,早已熬干最后一滴水。燃烧对于它们是多么自然、多么轻松的事情。轻松得就像屙完了,对着星光打一下尿噤,一朵流星就势滑了下来。不会有烟。经历了那么多,世事早已看淡。日子一个接一个打通,全都亮起来,火几乎熟稔到水的状态。就只是流,把年岁和阳光一齐流出来。一切都是那么从容,那么轻和纯粹。一块满是烟尘的木板放进去。深藏于器具深处的记忆醒了,一道杉木的清香像古琴从老远的地方弹拨而来。时间没有把木质丢失,它让琴声变得悠深而又绵长。接下来是桌子的一条腿脚。一股樟木的浓香,如婚丧的唢呐一般响起。过去的日子,在火的叙说中展开。我想到腌渍多年的火腿,想到腊肉和陈年的酒,想到年岁,想起小时候从《增广贤文》里读到的一句话。鹿角码头一家棺材铺的老板想给店铺写一副春联,思来想去,不知道话该怎么说。最后请来一位老先生。老先生一挥而就,写的就是这两句: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在华容县东山的一个山坳里,有一棵银杏树,树龄已经一千七百九十几岁。据说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走的就是东山这一带。曹氏赤壁战败,时间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说起来曹氏前脚走,这棵树就在他的背影后面长了起来。
曹操走出华容道,建安过去是延康,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延康元年(220年)同时也是延康末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年号黄初。从黄初到景元,最后到咸熙,十个年号,每一个用的都是最吉利最华贵的字眼,仿佛在昭示,世俗的权力也把时间握在手上。可是,拥有这些年号的曹魏,到咸熙二年,也就是公元265年就已经挂了。满打满算,也就是四十五年。时间好像并不在他们手上。
树木有树木的年轮。那些光艳一时的年号,当然与树木无关。面对这棵巨大的树,我在想:那一千七百九十多个年轮,在它的中心部分会是些什么?我想到气候。比方说,公元220年,“时天旱蝗,民饥”。公元262年8月,“大雨震电,水泉涌溢”;10月,“大震,昼晦”。公元264年,“常岁无水旱”。大气环流,说不定那时的某一阵风某个时辰的雨某些气候因子,就住在它最初的年轮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才是草木和人所共同的。
天慢慢暗下来。落到周围山头上的天像是被树撑起,举在那里。风吹起翕动的叶子,奇异的一幕出现了:每一片叶子上头,好像都踮脚站着一颗星。星星一眨眼,叶子跟着在晃。每一根树枝,都是一条通往星辰的路。先是胸,接着把耳朵贴到树身上,我好像听到了里面的脉管,从上面的天一直連到地底。我心里一动,突然就觉得人与树,与星空和地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我想起耶稣治好伯赛大的盲人,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
那是在南糯山,穿过普洱茶的园地,大马的林子一下把我吸引住。一棵树就像一座时间的城堡。好些树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树龄差不多都在千年以上。就是说,从我这儿往上十几代,这些树就已经立在这里了。十几代人,一个接一个来到这个世界,又接连从世界上消失。祖父去世的时候,我还不到二十岁。那时候,总觉得人一生足够长,一百年好像赶得上一千年。到父亲去世时,我已经是不惑的年纪,知道一生的时间其实很短,物理学中的动力加速度同样适用于人,越往后时间过得越快。在南糯山遇上这些树,我已经到了知天命的时候。躺在林子里,每一棵树都在空中走着风,又像在从那里走回来。光影游移,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是年轮的样子。太史公修史,说是“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两个五百年,由周而春秋,由秦而汉,足以让许多显赫一时的人物消失干净。好些东西消失了,树还在。
又想起小时候爬过的那棵树。记不起那是一棵什么树,现在也没什么人可问了。就在地坪边上,一棵一百多年的树。我爷爷小时候爬过,我父亲爬过。几代人的童年都在那上头。不知怎么就被伐走了。剩下一个树墩,爷爷花了不少时间总算把它跟四周的根系断开。挖出来的树墩就搁在地坪里。我不止一次去数盘在上面的年轮。每一次都被旁的东西打断,有时是一只蚊子或者一道光,有时是谁朝我喊了一声。要不就是眼一晃,数过的和没有数的又跑到一起去了。爷爷见了,就在边上笑。他说长了那么久的东西,哪能那么容易数下来。接下来的那个冬天好像特别冷,我们就在火塘里烧那只大树墩。搭上一些木块,一天天由外往里烧:先是我爬树的时候,接下来是我父亲,再往后就到了爷爷那时候。一开始杀了一只鸡,在一边用罐子煨鸡汤。过两天又用罐子煨上紫苏汤。紫苏汤里有豆豉、有猪油,还有葱和盐,喝起来也有滋有味的。再往后就是煨茶了。罐子里的水装得并不满,煨过一阵就开始往罐口外探头探脑。随后就一圈一圈沸起,沸出年轮的模样,好像树身上的东西进到了罐子里面。罐肚里开始咕隆咕隆响,像在跟火说话。老树煎老茶,爷爷喝起来比喝鸡汤来得还要响:先是呼的一声朝碗里吹上一口气,接着长长地唆上一口,回肠荡气欸乃一声,最后咂上两咂。
看了爷爷喝茶的样子,再看倒在碗里的茶水,浓得像熬出来的红糖汁,我疑心那是极好喝的东西,就喝了一口——苦!爷爷说是苦,茶和树身上的年岁本来就苦。我说我不要喝茶。喝茶还不如去吃屋檐上吊的冰凌。爷爷说你还小啊。
原载《散文》2021年第5期
责任编辑:赵利娟
插图选自《外国黑白插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