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城建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彰显了中央对教育改革的重视和决心,标志着我国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德育和智育的结合,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立德树人是一个颇具历史感的词汇,《左传》中说:“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由此可见,所谓立德最早指的是在政治领域有所建树。在后来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根据世人的需要,“德”的标准不断发生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例如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谁能够维护家族整体利益,谁就是有德行的人;在将儒家思想奉为圭臬的封建社会中,遵守三纲五常的人就是有德之人,而不遵守的人就是无德的乱臣贼子。可见立德树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所谓“立德树人”主要指立德与树人两方面,从语法上来说,立与树都是动词,立德作为树人的方法和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其中,“德”是指自身的优良品质和品德,“立”从作用上来说是对外彰显德行,即通过对社会做出贡献或承担社会责任,表现个人的优良品质。而树人则指立德的作用,其中的“人”指“人才”,即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各类人才。要立德树人,我们就要清楚地认识到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是立德树人的实质,也是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是必须有明确认识的一个概念。在新时代发展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所提倡的“德”,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是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当代青年人努力的方向。
音乐教育和德育的结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两种教育相互促进、互相影响。乐在古代是儒家的六艺之一,孔子认为乐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在人的道德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思想和文化涌入国内,其中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各种思想充斥在大学校园中,学生面对多种思想的冲击,呈现出价值观多元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教师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音乐传播正能量,让蕴含在音乐中的思想和价值观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达到利用音乐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目的,展现音乐教育中智育和德育的效果,发挥出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独特教育作用。因此,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应当强化教育的实效性,在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通过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得以在充满魅力的学习环境中发展,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优越的学习环境是学习的基础,是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重视环境方面的建设,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较好的环境。关于环境建设,可以从学校建设入手,通过提升师资水平、扩大师资力量、提升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等方式进行建设。比如,可以通过广播站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可以经常聆听音乐,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的同时,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举办音乐节或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环境建设上,学校应当加大音乐器材的购入力度,丰富音乐器材的种类,包括中国传统乐器、外国特色乐器等。同时,学校要促进教学向多元风格发展,增强学生的音乐见闻和乐器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仅凭学校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高职音乐教学的建设发展,比如制定高职音乐课程建设的标准或教学指导策略,加大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在当前的高职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共存共发展,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对高校音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就教育的平衡性而言,我们不应过分突出某种音乐,不应厚此薄彼。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过于重视流行音乐文化,一方面由于流行音乐文化有一套成熟的商业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年轻人多受流行音乐文化影响,对流行音乐文化更熟悉。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平衡好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课程比重。当然在细节操作上,完全的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青年人对传统音乐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在兼顾平衡的基础上,应该对传统音乐应作出适度的倾斜。
教育要树立标杆和榜样,通过让学生向优秀的人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比如,可以在校园活动中邀请优秀音乐人或传统乐器名家到现场展示,也可以通过讲座、演讲等方式,让学生与名家面对面地交流,拉近学生与名家的距离,以此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传承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树立科学的音乐教学理念,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人,音乐只是种载体,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走进音乐、了解音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将音乐作为自己一生的兴趣爱好。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音乐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教学更符合高职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比如,在教授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时,可以增添民乐或西洋乐的版本,让学生欣赏多种音乐风格的不同,从内心深处感受音乐的魅力。这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再通过比对不同乐器演奏版本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待,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可以真正对音乐产生感情。
教材是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基础,从简单的读谱、节奏到和声、旋律,是音乐教学的根本依据,教材内容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教学的质量高低。流行音乐以其特有的优势占据了主流音乐市场,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流行音乐感到厌烦,反而将注意力放到了传统乐器、民歌和西方古典音乐上。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丰富教材的内容构成、设计出兼顾各种风格音乐的教材的方式,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应依据本地音乐优势,将本地特色音乐合理纳入教学教材,展现本地音乐的独有魅力。另外,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增加音乐史、乐理等课程,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音乐艺术,从而奠定自身的音乐文化基础。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各阶段教育的教学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填鸭式教学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过度强调教师的作用,上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负责记笔记,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总是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创新高职音乐教学模式,首先就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接受度,探索出适合学生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是一门注重实践和感受的艺术活动,教师如果只是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会对音乐产生乏味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目标便难以完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旨在教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音乐(或言之让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只有调动学生自己的眼睛、耳朵、大脑、心灵去感受音乐艺术之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发现美和创造美,才能真正发挥音乐“德融音声,涵育心灵”的“立德树人”的作用。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现音乐的内容与特点,从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对音乐的认识,营造出活跃、愉快的音乐教学氛围。教师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专业导师,还是艺术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最好能根据自身特长,在学生面前通过演奏、演唱、舞蹈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心理层面对教师产生认同感,通过塑造一定的个人崇拜让学生对音乐达到痴迷的状态,从而自己主动融入音乐学习中,进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
另外,任何教学模式都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高职音乐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专业和校园生活之上,依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学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中,让音乐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习间余还需让学生多听、多练中外知名音乐家的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艺术活动,以此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既可以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作为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音乐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得学生对待生活、人生的态度更加积极向上,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