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棋炜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封建专制达到顶峰的清朝,难以避免地会用男性视角对女性的身体、行为、情感产生审视。在这一前提条件下,2012年于安徽卫视、东方卫视首播的讲述清代雍正时期后宫女子群像的古装电视剧《甄嬛传》,虽是描述了甄嬛从一名青春单纯的少女成长为深谙权谋的深宫太后,但是在主人公命运的每一次转折中,都离不开作为最高掌权者皇帝的干预和影响,这为人们更好了解和创作古代宫廷电视剧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维度。
在中国的传统封建社会中,菲勒斯本身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这种无意识的父权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女性起到两重作用,第一是女性因为没有男性生殖器而象征着一种“阉割威胁”,第二是女性将她的孩子带入了这种象征秩序中。在中国封建专制达到顶峰的清代,菲勒斯中心秩序也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就表现在剧中所刻画的极度传统的后宫大家庭中,雍正皇帝作为唯一的男性,所有的女性都是在围绕着他而服务的,后宫的嫔妃从第一天入宫开始,就被皇后教育着要“多为皇家开枝散叶”“后宫女人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讨皇上欢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后宫的嫔妃们为了在男权社会中争得掌权者的宠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怀孕生子,从而又将她们的孩子带入了这种象征秩序中。
女主角甄嬛虽然才华品貌不输男子,但是她的愿望也是“嫁与这世间上最好的男儿”,在面对困难时,也是凭借怀孕躲过一劫,甚至在面对同为后宫嫔妃曹贵人的刁难时,也曾说出过“女人只为传宗接代”的话来。整部电视剧既是为了表现身为嫔妃“在封建社会想要得到那种纯真的情感是不可能的”这一主题,事实上也生动体现了菲勒斯中心秩序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作用。
《甄嬛传》在人物塑造和台词上都体现了大量的男性凝视。对于其导演郑晓龙来说,这一方面是他对电视剧的审美与取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女性群像电视剧的另类视点和反向注解。
剧中有一个典型场景:甄嬛在早上向皇后请安的时候说起了同为妃嫔的淳贵人长胖,面对甄嬛的打趣淳贵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皇上都说,我现在的衣裳每两个月就要新做,不是长高了就是长胖了”,而作为后宫权力最高的皇后开口也是“胖一点又有什么关系?皇上喜欢就可以了”。由此可见,整个后宫女性的身材甚至穿着打扮都是在迎合着她们唯一的夫君——皇帝的喜好。这种“他者”的凝视对后宫女性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男性凝视下,女性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与构建。
“他者”(The Other)的概念较早地出现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波伏娃在书里提出观点认为,女性之所以是女性,并非是后天养成的,而是作为男性中心文化被塑造的,“是对主体的彻底放弃,在顺从和崇拜中心甘情愿”。
在《甄嬛传》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对后宫的最高掌权者皇帝有着不同的情感,然而皇帝对她们的不同态度成就了她们不同的人生悲剧。华妃年世兰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却被皇帝利用导致家破人亡,最后含恨自尽;身为惠嫔的沈眉庄原本贤惠大方,但是在被皇帝误会之后心灰意冷,与太医私通,最后难产而死……
在《甄嬛传》中,皇后这一角色最具有复杂性。在早年丧子后皇后再无所出,她对皇帝有着畸形的爱,为此她害死了很多嫔妃,甚至包括自己的亲生姐姐,然而为了在后宫中保持着自己正宫皇后的地位,她不得不在实际掌权者皇帝面前伪装得谦和有礼,上敬下孝。导演用男性凝视来塑造皇后可能是无心的,并不具备一定的概念或理论事实。但实际上,就是皇后这一人物表面和实际上的反差,才能体现出女性在男性视角下的矛盾性,确立了男性在女性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无形中完美地满足了电视剧的戏剧性。
当然不止于此,在《甄嬛传》的结尾中还有一幕意味深长。身为宫廷斗争胜利者的甄嬛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出现在景仁宫里,面对着皇后的“先帝未曾废后,本宫依旧是正宫,如今便该是母后皇太后,嫡庶有别。”甄嬛不置可否,甚至开口反驳了这位之前一直在后宫里具有无上权威的同性:“先帝说过,与你死生不复相见”和“哀家已是太后,秉承先帝旨意就要替先帝成全”。由这一幕人们看出,就是对皇帝话语的不同解读造成了这一场争端,两个女人的交锋和对弱者的处理只取决于皇帝的话语,男性安置对女性人生结局的决定在这一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甄嬛传》是一曲女性的悲歌。剧中刻画了多名虽然位高却终生被囚禁在深宫中的女子,就连在电视剧结局登上了太后之位的甄嬛也不得不遵循祖制,为新皇选妃,更是与电视剧的开头相呼应,寓意着女性最终还是成为封建男权社会下的悲剧与轮回,展现了电视剧制作者对这群女子们的深深的怜惜和同情。在电视剧中,就连一开始地位最高的女人——乌拉那拉氏太后,也在劝诫主人公甄嬛时说道:“女子的容颜,凋零的比树上的花还快些”,暗示了后宫女子们的命运。之后甄嬛感慨的“色衰则爱弛,而以色事他人者,能得几时好?”初进宫时的甄嬛曾经那样明艳动人,但是在宫中,在男性目光的凝视下,在封建社会皇权的荼毒下,还是沦为了男性世界的“他者”。
看完整部电视剧人们会发现,即使《甄嬛传》塑造的女性角色远比男性角色在数量上多得多,但事实上,每一个在深宫中生活的女性角色头顶都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即无时不在、无刻不有的封建皇权。
在这样高压的权力下生活,后宫中的每一个女人都如履薄冰。在电视剧中,导演着重强调了后宫中的女人是否得宠,与她们娘家能否在政治权力的中心紫禁城站稳脚跟具有深刻的联系。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后宫中的女人很难逃脱人格异化的命运——《甄嬛传》就塑造了这样一批女子们的命运。
除了上文所写的皇后与华妃的悲剧,作为女主人公甄嬛的命运才更让我们唏嘘:她在情窦初开的年龄从“民间”误入了“庙堂”,带着年轻女性的青春活力和对爱情的憧憬从而对皇帝产生了无法避免的迷恋和爱,但在重重的阴谋与迫害之下,曾经天真无邪的甄嬛学会了算计心机,最后直接导致了爱人的死亡和善良天性的丢失。在电视剧的结尾,当甄嬛被册封为太后躺在床上小憩时,导演运用了一系列的闪回镜头,表现了甄嬛即使在宫廷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此时的她已经孤立无援,身边再没有任何亲近的亲人和朋友。当宫廷中的女性与女性开始为了男性的宠爱明争暗斗时,就是在折射出在男权社会下女性所发展出的扭曲的人性和异化的人格——剧本的力量就在于此。
因此可以说,人们在《甄嬛传》中看到了在高压的封建皇权与男权社会下女性被异化、被扭曲所带来的最不堪的一面,而这也是剧中形形色色女子最惨烈的人生结局。
在中国古代宫廷电视剧中,男性作为后宫的绝对权力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塑造着身为弱势群体的女性们的身体、行为与情感。在这样类型电视剧里的女性角色无疑是戴着镣铐跳舞,缺乏了独立的性别意义。古代宫廷电视剧从男性视角进行对女性形象的整体构建,无疑是传统文化的父权文化和市场下的消费主义在女性身上的投射,电视剧最大的意义就是教化意义。《甄嬛传》提醒人们,当代女性在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