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之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电影《你好,李焕英》改编自贾玲的同名小品。2016 年,这部小品出现在《喜剧总动员》的舞台上时,以真情戳痛了许多人的心扉,因此也被誉为贾玲的小品封神之作。2021 年,小品变成了电影。虽然电影只保留了小品的叙事主线和基本人物关系,但是贾玲放在这个故事里的真心不仅没有少,反而因为电影更大的叙事容量而显得愈发厚重。对于含蓄不外露的中国人来说,当面和亲人说“我爱你”是难的,对亲情最为浓烈的宣泄总存在于离别之后。贾玲把二十年来对母亲的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凝聚在了这两个小时的影片中。最终,这份思念与遗憾在电影院里换来了与之等重的眼泪。而《你好,李焕英》背后的创新,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电影文化来展现的,并结合新春档影片的特点,为影片的“黑马”逆袭作好铺垫。
电影中的“二次”创造指的是穿越形式,通过穿越到过去,改变过去的事情,对未来命运进行抗争。影片开场所呈现的母亲李焕英是一位在重复性的生活中日渐苍老的女性。她为生活付出很多,却无法向亲朋好友炫耀自己女儿的高考成绩,没有得到世俗的成功。而死亡的意外降临却轻易夺走了她最后的机会。影片中,贾玲想通过改变自己父亲的角色,试图改变母亲未来发展的命运。这种源于身为女性的贾玲突破女性悲剧性命运的努力,非常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我国早期的电影中,能改变命运的大多是男性。男性通过对抗命运的不公,从而引起共鸣。而《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女性,社会现实的悲惨命运碾压在女性的身上,从而需要“二次”抗争。
影片就是贾玲以创造来对抗存在的一次努力。影片救赎的不是母亲李焕英,而是女儿贾玲。倘若没有这种创造性的工作,贾玲也将成为李焕英,迷失在日常性的重复之中,因无法改变命运而安于宿命。母亲与孩子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里,隐藏着许多成长的秘密。真正健康的母女之爱,是以相互尊重、承认对方的独立性、能够包容矛盾和冲突为特质的。这种母女之爱成功构建的基石是母亲独立的女性意识,当然良好坦诚的两性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理想的结果是女儿最终养成独立的人格、坦然的性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影片中的贾玲费尽心思让母亲高兴,改变母亲未来的人生轨迹,直到影片最后的反转——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它更是将整部电影的叙事水平往上推了一个层次,当观众明白张小斐饰演的李焕英正是陪着贾晓玲一同回到八十年代的母亲时,之前的所有叙事全部反转,当观众代入了李焕英的视角之后,这部《你好,李焕英》几乎就成了另外一部崭新的电影:母亲与女儿相互“穿越”的改变。
在影片的开头,贾晓玲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想获得更多人的认可,赢得世俗的成功。因意外被他人发现,而感到有愧于母亲。穿越后,贾晓玲不惜以牺牲自我为代价,试图改变李焕英的命运走向。在八十年代的工厂里,贾晓玲通过伪装盲人买到厂里第一台电视机;希望打赢排球赛来让母亲获得惊喜;撮合母亲嫁给将来大富大贵的厂长儿子等等。这些“成功”都是贾晓玲想获得的,同样希望母亲也能拥有。穿越后的贾晓玲对李焕英说,你是大富大贵的命,我会看面相。你以后的老公倍儿有钱,女儿很优秀,在美国上大学,月薪8 万。但是李焕英只对晓玲说了一句话:我只希望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哪怕再给她无数次重来的机会,她依然会选择你成为她的孩子。这种对比和转变,让长大后的女儿们,渐渐理解了一个坚韧的母亲背后的苦。在母亲眼中,女儿快乐开心最重要,尽管看上去是世俗的“失败”,但却是李焕英心中的“成功”。
李焕英在幻境之中所做的人生选择,是自己的意愿,她没有迷失。通常说的“成功”其实一直在李焕英的注视之下,贾晓玲想改变的未来只能成为一出徒劳的喜剧。关于现实物质世界的一切,几乎什么也没有改变,真正的改变是母女二人更进一步地了解对方。在电影中,有一个惹人深思的情节。贾晓玲回到了过去,一度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是让母亲按照既定的命运与贾父结婚,还是帮忙撮合母亲与厂长的儿子?如果是前者,那么母亲便要承受余生无数次的失望;而选择了后者,贾晓玲可能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毕竟当李焕英与另一个人成婚后,贾晓玲就必然不复存在。只是对于父母而言,无论生活是灰头土脸还是光彩照人,他们都不会觉得过得不好。自己的儿女,就是生活中的全部。所以李焕英最终还是选择了贾父,选择了世俗中的“失败”,走向母女认可的“成功”。贾晓玲在孩童时代的认知中,是肥胖、闯祸、不长进的,是母亲的累赘。而在经历过梦境般的“穿越”后,她就是李焕英幸福和欢乐的源泉。
情怀由于具有集体性情感倾向而易于激发大众的观影欲望,这也是电影文化的传播手段之一。古人说,以乐写哀,哀更显哀;以喜写悲,更添悲色。《你好,李焕英》通过中国式情感,运用喜剧形式来讲述悲剧结尾的故事,从而引起大众的共鸣,进行影片的推广。
《你好,李焕英》虽然讲的是爱的遗憾,但却通过喜剧的方式讲述故事,弥补了这种遗憾,使观众的情感得到慰藉,产生强烈的共情、共鸣、共振。在题材方面,2019 年上映的《流浪地球》电影票房很高,因为它抓住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题材空白,成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产科幻题材影片。关于“穿越+母爱+喜剧小品+导演真实经历”的题材,目前国内还是空白。因为这种合家欢题材比较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观看的人会比较多。在影片内容方面,“从母爱到个体生命的展现”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对人们熟知的喜剧进行了新的构建。如欧·亨利式的结尾,通过这种“双重穿越”故事线,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观众也渐渐理解了一个坚韧的母亲背后的付出。于是,对如此平凡又伟大的一生感同身受的贾玲,在电影中也加入了个人的情感。
新春档的电影基本上都是一种大众化娱乐产品。“大众化”意味着,作品要尽最大可能,寻求更多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而一部作品要想获得大众层面的喜爱,需要创作者付出极大的精力、极多的创意,这样才能够抵达更多受众的内心。受众的爱好、审美、修养不尽相同,一个愈是努力贴近大众的作品,愈是要承受众说纷纭中形成的“文化噪音”。而贾玲导演通过真诚和朴素情感的展现,消弭了“文化噪音”的存在,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就像影片里的李焕英应该为自己而活,她不仅是贾晓玲的妈妈,也是她自己。这样特殊的题材和内容,国民都能体会到影片的共情。
创作情怀的展现一般以主创人员的情怀为主,如电影《你好,李焕英》是从真实生活中取材,加以主创个人的切身体验与艺术转换,从而创作出的电影作品。本片含有导演真情的流露,也离不开演员“自带光芒,本色出演”。影片的坚实有力就体现在,贾玲拍这部电影时不是向壁虚构,而是有渊源的。李焕英这个角色,如前所述,是确有原型的,她就是贾玲的生身母亲,连她的名字都是真实的。基于母亲的意外离世和个人的奋斗经历,这部影片的创作是认真的,也是幸运的,首次“触电”就出手不凡的她,成为截至目前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影片中想讲述的故事,实质上是与主创情怀相呼应的。但从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层面来看,导演还是个业余选手,这是贾玲的私人记忆。虽然里面的细节都是生动真实的,却不可能被工业化复制。而抛开电影本身的专业性,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你好,李焕英》这匹黑马出现的更大的意义其实是为华语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贾玲的生命中,一直闪耀着一个伟大女性的身影,那就是她最亲爱的妈妈李焕英,一个无条件地爱自己女儿的妈妈。作为电影导演,贾玲在影片中塑造的生动的妈妈形象,其实也投射出了天下无数妈妈的身影。可以说,电影《你好,李焕英》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你好,李焕英》的口碑与票房双丰收,与其主创人员和营销团队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传播策略密切相关。片方通过“二次”创造反抗现实、审视“成功”与“失败”、情怀叙事等方式博得了万众期待,努力实现中国式电影受众从特定观影群体向外辐射的目标。创新故事才能够推动电影的发展,要使影片题材接地气、叙事切口个体化,以及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从而展现其特点。因此,影片在追求量的宣传和覆盖时,更要重视对质的打磨。2021 年3 月12 日《阿凡达》重映首日票房2200 万,终结了《你好,李焕英》25 日连冠。一部约11 年前的老影片仍然具有超强的票房号召力,让人感叹“内容为王”依旧是艺术创作的核心,现在的《你好,李焕英》是一个偶然,但未来是一个必然。国产电影的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