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 动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典型的美术院校通常是能够支持使用固定媒介进行创作的学习空间,传统意义上的视觉艺术学科是关于“物质”的创造,如绘画和雕塑,往往需要独立的大空间、白色的墙面和北面的自然光线。但自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以后,观念变得比媒介更加重要,基于观念的创作变得极其寻常,熟悉各种媒介,并在不同媒介间的穿行游走中来进行艺术表达,已是当下艺术家的常规职业素养。即便是最具历史传统的绘画与雕塑的边界也被摧毁,策展人安妮·埃尔古德(Anne Ellegood)在她为画册撰写的文章中写到:“近几十年最值得关注的雕塑作品,都出自不受艺术传统约束的艺术家。他们能够跨越和融合不同媒介,并能够对他们所选的媒介提出新的可能性”。因此无论是对于物质性的实体白墙,还是在专业之间的传统边界上,消除区隔已成为一种趋势。1947 年法国的文化部长和艺术理论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e Malraux)在他的书中提出“无墙的美术馆”这一概念,如今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概念挪用到美术院校上,称之为“无墙的美术学院”。
上世纪70 年代末,当乔恩·汤普森(Jon Thompson)成为英国金匠学院(Goldsmiths)美术系的负责人时,着手建构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艺术教育系统。他打破了在艺术院校中一直存在的按专业(绘画、摄影、雕塑等)划分的教学系统,允许学生们在美术专业(Fine Art)里自由选择不同媒介进行学习,同时他还打破了年级间的划分界线,让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共同在工作室进行学习和创作。汤普森激进且富有开创性的艺术教育改革,无疑移除了在学院中存在已久的两堵墙:实体墙——年级间的界线,虚拟墙——传统专业的划分界线,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教育模式。在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下,金匠学院培养出了众多的一流艺术家,如Mark Wallinger(马克·瓦林格)、Steven McQueen(史蒂夫·麦奎因)、Gary Hume(加里·休谟)等,我们从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选择的创作媒介各有不同,在个人创作中也采用多种不同的媒介,对现在的艺术家而言,跨越媒介的边界进行创作已是稀松平常之事,但当时正是在汤普森构建的新型艺术教学方法下,让艺术家在学生时代就有了选择媒介和跨媒介进行创作的自由。在金匠学院的美术系里没有固定的专业课程,学生面对的好像是一份“菜单”,你可以从菜单中自由的选择,来组成你所需的“食物”。
“无墙的学院”这一概念在国内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前院长高世名提出的,他曾表示:“他们想打造的是一种‘无墙的学院’,培育大写的艺术和大写的艺术家,培育一种充分介入日常世界的新艺术,一种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新艺术”。这种教育理念无疑破除了“第三堵墙”——学院与社会间的区隔。鲍里斯·格洛伊斯(Boris Groys)在《感染式教育》一文中也谈到:“如同以往,现在的教育仍使学生暂时停留在一个有意隔绝的环境中,专门用来学习、分析及进行不受外部世界紧迫性影响的实验。与此相矛盾的是,这种隔绝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做好准备面对校外的生活,面对现实的生活”。当代艺术是一个在学科、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的文化生产领域,这是一个研究过去和反思现在的领域,它涉及了历史、经济、媒体、政治、大众娱乐等方方面面,它与社会密切相关,艺术家创作出好作品必然是建立在对社会充分且深入的理解上。
如今教授艺术意味着教授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教师有责任推动学生尽早熟悉和理解他们终将独立面对的社会和艺术生态。我们可以将教室看作美术馆,其实教室和美术馆一样,在这个空间之中文化身份和历史记忆不仅被呈现,而且被实际产生;将教师看作策展人,发现和提示出某种新的可能性;将学生看作一个“复合体”,他们的身份是多元化的,是艺术家、批评家也是观众。因此教授当代艺术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与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和艺术机构管理者直接接触,让学生通过接触行业中最前沿的艺术实践和批判性研究来发展职业生涯。
从整个艺术生态来看,艺术实践和批判性研究的实质是艺术生产与理论生产,这两个环节对应着如今艺术学院中的两大教学板块,分别是:工作室实践(Studio Practice)和批判性学习(Critical Study),学生在工作室里完成不同媒介(绘画、纺织物、印刷、雕塑、纤维、摄影、摄像、装置、行为)的创作,这种跨媒介的创作也是基于不同工作坊(实验室)的技术性支持,在工作坊(实验室)里学生可以获得其创作媒介的相关技术和技巧。批判性学习旨在探索艺术产生、观看和理解的历史性与批判性背景,同时提高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分析、理解、评判和撰写文章的能力。以此两大教学板块的双轮驱动引领着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各种艺术媒介以及艺术历史和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发展;明晰今天作为艺术家的实践意味着什么,以及艺术实践在复杂的历史和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进程中流通所采取的立场。
在近十年国内当代艺术教育大发展之际,国内的当代艺术教育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自2014 年以来,先后已有六所美术学院获批实验艺术专业(专业代码:130407TK)和跨媒体艺术专业(专业代码:130408TK),但几所美术学院的专业建设路径各有不同,以最早获批跨媒体艺术专业的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探索出的是一种先新建后合并的发展路径。2001 年建立新媒体艺术中心;2003 年新媒体系开始第一届招生;2010 年成立媒体艺术学院;2015 年学院以新媒体艺术、综合艺术与艺术策划三个专业领域为基础,创立跨媒体艺术专业。我们应可以将这种专业建设路径的实质理解为:首先以新建新媒体系来填补学院教育中在某些媒介领域的缺失,其后以新媒介(新媒体艺术)加传统媒介(综合艺术)完成了在学院教学中对媒介的全覆盖性,同时将实践与批判(艺术策划)融入,以此建立了跨媒体艺术专业。如果说“新媒体艺术”加“综合艺术”对应着前文提到的艺术实践(Studio Practice)教育板块,那么“艺术策划”对应的就是批判性学习(Critical Study)板块。
批判性学习(Critical Study)在国内美术院校的教育体系里一直是被忽视,甚至是缺席的一环,和批判性学习相关的课程是毕业论文,但该课程更应被视作是对批判性学习成果的一次评估,而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都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当代艺术无法被准确定义,它是一个两极分化思想并存的领域:美丽/丑陋、原创/生产、高/低艺术,对于什么可以被视为艺术,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进入美术馆,需要学生们不断寻找新的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思辨与阐释的能力。艺术阐释是一种智力训练,它需要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和表达的能力;艺术话语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学生将语言赋予他们的感官,形成意义,然后收集证据来支持他们的思维。由此可见,批判性学习在当代艺术教育里是不可或缺的。
艺术实践(Studio Practice)作为艺术教学双轮驱动的另一环,相较批判性学习(Critical Study)而言,国内的院校在教学传统和师资力量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实验艺术或跨媒体艺术,两个新增专业如何真正做到媒介间的无界性和融合性。虽然这两个新增专业都强调了专业自身的开放性,但在国内的学科架构中是与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平行存在于美术学院专业系统之中的,这也是实验艺术专业和跨媒体艺术专业与西方美术专业(Fine Art)在整个艺术学院系统里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某种意义上,西方美术专业(Fine Art)教育包含了国内美术学院整个美术学学科。目前看来实验艺术专业和跨媒体艺术专业或多或少都将自身的教学更多限制在了影像和装置这些所谓的“新媒介”上,在有意和无意间完成了和传统专业间的划分。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谭平曾谈到:“美院教育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变成基础技术的一部分,如同各种数字媒体技术一样,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具有了思维方式基础、技术基础、理论基础之后,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创作方式与手段,这些问题都是未来的艺术教育无法回避的。”
历史传承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当代艺术教育体系的某些不同之处,但建立“无墙的学院”这一趋势是一致的,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一致的: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以专业为中心,学生能完全自由的选择和调整其自身的发展方向,教师随学生的志趣变化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是实践结合理论,深度结合广度,在引导学生做艺术的同时思考什么是艺术,深入研究媒介的同时思考如何超越媒介;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得到塑造,变得与众不同和更有修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