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欣
(泰山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这首乐曲具有很强的标题性,音乐感觉上一气呵成,乐曲“首尾互搭”,作者巧妙地把每段结尾部分的音都与下一段开始处的音联系在一起。乐曲以五声音阶作为创作基础,把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线性旋律展现到极致,乐曲轻快、活泼,具有歌舞音乐风格,这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很少有的。“再现”是西方音乐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变奏”是传统音乐创作常用的方法,作者将这两种方法与多段体结构相结合,使乐曲音乐层次鲜明,更加形象生动。“节奏渐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节奏变化幅度明显”是西方音乐创作的重要特点,作者又很好地将这两种创作技巧相结合,使乐曲的速度变化自由。虽然音乐主题比较单一,但作者在创作中不断地变换演奏技法,加上传统音乐创作中变奏的特点,使乐曲在多变的旋律和节奏中不断发展,音乐并不枯燥乏味。
第一段缓起,采用渐快的节奏来模仿锣鼓音乐,整段音乐在低声部进行,仿佛在迎接下面的舞蹈,从慢板到快板,将舞蹈场面进行烘托,使音乐顺畅过渡。
第二段以快速的弹挑和勾搭演奏作为主要的演奏技法。采用急板,第一部分开始处用弹挑演奏,一直持续发展构成下一句的引入句,音乐顺畅地发展,从四分音符的演奏换成八分音符的演奏,听上去速度越来越快,将音乐引入到下一部分,演奏上用勾搭的技巧,速度加快,在音响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双音轮指部分是前一部分音乐的延续和发展,由于采用双音,听上去音响比前一段有所加强,演奏上从高音区逐渐转入低音区,平稳地进入第三段音乐。
第三段右手部分都是勾搭演奏,左手部分开始用泛音,接下来是泛音和实音的交替进行,加上空弦音的演奏作为持续音,之后是通过泛音对实音进行模仿演奏,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
第四段作者定义为极慢板如歌声。这一段开始处用轮指来体现旋律的线条感,乐曲中运用了大量的四指轮做点缀,这种琵琶独有的颗粒感与长轮的旋律线条形成了对比,音乐听起来活泼生动。这一段的音乐表情丰富,节奏变化多,旋律较自由,有紧有松,有快有慢。左手的吟猱运用得恰到好处。整段听起来清新流畅,宛如歌声。
第五段慢起渐快至急板,前后两部分由于演奏方法的不同而层次分明。运用了打音、快速摭分和勾搭的演奏技法,展现了一种歌舞升平的场面。
尾声部分全由泛音演奏完成,旋律是前一段音乐结尾部分展开变化形成的,使人听起来意犹未尽。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演奏,在追求跳跃感的同时泛音要演奏得连贯清晰。
这首乐曲是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创作技巧和演奏技巧上有许多的创新,使琵琶的创作水平和演奏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刘天华的创作既保留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又加入了西方音乐元素,将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改进操》这首乐曲本身极具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加以“复音和声”这种西方音乐创作的常用方法,还运用了转调的手法,乐曲转到下属调。乐曲的前一部分,刘天华多借鉴古琴的演奏技法来体现中国音乐文化的特点。后一部分则多运用了西洋作曲方法。由于琵琶乐器本身具有颗粒性、跳跃感,因而两者的结合使乐曲的风格更加鲜明,凸显了进行曲式的音乐特点,充满了时代感。
在乐曲中巧妙地借鉴了古琴空弦散音的演奏方法,古琴的空弦散音分为复散音、单散音、滚拂散音等等,复散音比单散音效果更明显,具有加强和改变节拍的作用,常常在乐曲的高潮处使用。由于琵琶本身的特点,乐曲开始处在复散音前后用双音轮指、打音和双挑来配合演奏,并不是通过琵琶直接用空弦模仿弹奏,这样的演奏使音乐听上去更加沉稳有力,音色更加浑厚。滚拂散音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在散音上发音居多,常用滚、拂等手法弹奏空弦,这也是乐曲高潮处常用的一种演奏手法,在乐曲中能够加强情绪的渲染。《改进操》这首乐曲对滚拂散音有多次模仿,在整首乐曲的情绪表达上,更多地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
乐曲在引子部分缓慢庄严,演奏上要舒缓适当。一拍扫弦以后,用同音双轮开始演奏,这个音保持了三拍之后,又从相把位移到一把位进行下一音的演奏,接下来是一个四分音符的空拍,又出现一个双轮演奏,使音乐向前流动。fa 这个品位是刘天华对琵琶进行改良后才有的。在引子的最后,刘天华就采用了fa 到fa 的演奏,这种升高半音的演奏方法具有强烈的倾向性,使引子自然地回归到调式主音上。
第一段标记为极慢板如歌声,分为四个小部分。在演奏上多用绰、注等模仿古琴的演奏方法。音乐表现得比较平淡清静。从行板的第三小部分开始,乐曲速度有所加快,演奏技法有一些改变,每拍的音符不断增多。到后半拍变成了十六分音符的演奏,在技巧上也采用半轮的奏法,这样的节奏型使音乐缓缓地向前推动。最后,不再采用十六分音符,而是变成长轮演奏,使音乐收束到下一部分的情绪上。第四部分在如歌的音乐表情中展开,前两个乐句在力度上渐强,速度上渐快,用双音演奏第一乐句的结尾,强调了这一段的节奏,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锣鼓音乐的节奏型。
第二段由慢板的引子、快板和行板组成的主体部分构成。快板部分分为四个小部分,行板部分分为三个小部分。运用了各种演奏技法并各有特点。比如后十六分音符的运用,极富现代气息,使旋律听上去更加跳跃和欢快,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局限。快板的第一部分演奏技法特别,用挑轮、勾轮、分、双弹等多种技巧组合而成,音乐听起来坚韧有力,有一种推动感。接下来的旋律富于跳跃性和前进感,是用挑接半轮的演奏来表现的。后面的主旋律放在了后半拍,采用扣轮的演奏,在力度上变化丰富,运用了多种表情记号。第二部分开始就用后十六分音符表现出跳跃性的节奏,前半拍用双弹来加强演奏效果,使音乐更加明朗。连续的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奏将音乐缓缓推向高潮,加上和声的效果,将旋律平稳地引入到下一部分。双弦的滚奏,带有强烈的和声功能色彩,使音乐渐入高潮。第三部分开始用一大段的泛音演奏,节奏上也是采用后十六分音符的处理,使旋律听上去清亮、欢快。行板开始的第一个乐句用双弹接半轮,使音乐听起来流畅清晰。接下来的乐句用扣轮演奏,旋律音在后半拍,是快板第一部分的再现。行板第三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在尾部进行了变化,用双弹接半轮的双弦滚奏。
第三段用双弦的滚奏和轮的演奏,使音乐逐渐平静下来。
尾声则全用泛音演奏。
《虚籁》这首乐曲在创作中采用了西方音乐的三段体曲式,但在作品的处理中又不完全相同。如引子部分,作者定义为极慢板,类似于散板又不是散板,自由却散中有序。主段落变化丰富,用多种手法不断变化发展,如模进、反复、加花变奏等。大量运用了dim、rit、a tempo 等西方音乐术语。乐曲在演奏技法上大量借鉴了古琴和三弦的演奏技法,还把当时流行的大鼓的音乐元素融入创作之中,同时把琵琶本身的一些左手技法巧妙地结合运用,如:带、打、吟、泛音等等,使乐曲拥有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乐曲充分展现了琵琶演奏技法上左手的虚实之美和右手的阴阳之美,是众多琵琶曲目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民间音乐的个性。在演奏上要求清晰松弛,左手演奏中,由于多用了绰、注、打、带等虚实音的交替演奏,所以要求每一个音都要清晰有力度。为了保证音乐流畅地进行,把乐曲的内容充分表达清楚,右手不能过于生硬和突出,超出左手的演奏音量。两手要配合得恰到好处,整体上不能过于急躁,要求音量和音色一致、平衡。
右手多采用弹挑和轮指,演奏时要连贯,有一种悠远的感觉。半轮要缓缓而出,长轮要均匀、流畅。乐曲的26、29、31 小节的第一拍都是用的延长的推拉音的轮指演奏,由弱渐强,41 小节的推拉音的轮指幅度更大一些。这首乐曲要求轮指的演奏丰富有变化,45 小节第二拍是长轮演奏的推拉音,要渐弱进行。第41-44 小节弹挑要有厚度,慢弹时音色悠长,快弹时灵活敏捷,还要注意过弦时音色的处理,转换得要自然。尾声部分的演奏也极具特点,运用了挑接双弹、双弹接挑再接弹挑的演奏技巧,56、57 小节的绰、注运用了大鼓的节奏型,使音乐语气充分加强。75 小节的弹挑用的是同音异位,使音乐自然地过渡,要求做渐慢处理,增强音乐的延伸感。82 小节到曲终,一直用左手拨空弦演奏,力度上渐弱下来,使乐曲又回到了宁静的空间,留下无限的遐想,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