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雨龙
消费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晚期,当物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时,资本社会中消费主义盛行,人们崇尚过度消费、高消费、提前消费,追求时尚品、奢饰品,商品的实用价值逐渐退化,消费被视作一种符号和概念。资本为女性创造了更多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女性在消费社会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女性通过消费使自己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精神上却陷入了空虚。消费社会使女性越来越物化,执着追求于物质和符号化的商品,但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用符号学来阐述消费现象,他认为商品除了自身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还有第三种价值,即符号价值,商品本身的功能已经丧失而变成了象征社会阶级的语言符号。不同的商品象征的是社会等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商品化的社会中人们只有通过提升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同伴的认可,相比于内在价值,外在价值是更好改善和提高的。马克思曾说:“社会中以金钱进行交易的商品,用外在的形象包装,借由符号的再现,来掩饰社会阶级关系中的不平等和剥削。”因此,人们总是习惯于通过服饰、装饰品来美化自己的外在形象以提升自己的外在价值,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使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地位。
服装是女性强化自我的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2006年上映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以女性的视角讲述刚刚毕业的安迪在一家顶级时尚杂志社给主编当助手的奋斗故事,影片展示出消费品在构建女性社会身份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影片中前35分钟安迪不修边幅,穿着是以舒适为主的学院风,衣服多为暖色系,与时尚毫不沾边,因此她的外在形象与《天桥》杂志社格格不入,在工作中也处处受到同事的排挤。影片35分钟之后,安迪的服装风格逐渐发生了改变,她开始穿名牌的黑色高跟鞋、黑色紧身裙子,自己的服装打扮越来越美丽、精致,她的穿着变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成熟。随着穿衣风格的改变,安迪的性格也发生了改变,她摆脱了稚嫩变的越来越自信,她的工作技能也变得越来越熟练,同事对她的印象也发生了很大改观。安迪主动做出的改变本质上是迎合消费社会的运行规则,在《天桥》杂志社里,服饰、装饰、时尚品、消费品这些东西与个人的工作能力是紧密相关的,高跟鞋、时尚品、消费品这些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已经退化,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符号,象征着上层社会的潜规则。整部影片之中安迪的衣服多达三四十套,她借助服装和奢侈品来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使自己在《天桥》杂志社的工作能力得到认可。
2009年上映的好莱坞喜剧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美国人民的价值观,对美国人超前消费的行为进行了幽默的讽刺,折射出了美国消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由于经济的繁荣,消费品、奢饰品变得越来越普遍化,消费主义的思潮席卷着社会,丽贝卡从小就深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她羡慕商店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梦想着自己长大后能像那些手持信用卡疯狂购物消费的时尚女人一样,长大后丽贝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全身都是名牌并拥有12张信用卡。丽贝卡在街上看到一条绿色围巾,但她的信用卡里已经欠了900美金,这时她身上所有的信用卡和现金加起来还差20美金,她冲到街上卖热狗的一个摊子前问老板要了20美金,回到商店买下了这条围巾。吸引她购买这条围巾的并不是它的使用价值,丽贝卡心里暗示自己买了这条绿色围巾自己面试会更加自信、更加有魅力,会获得更多的肯定和瞩目,实际上丽贝卡是想要通过这条围巾实现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法国思想家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写道:“女人是相对于男人来定义和区分的,而不是男人相对于她来定义和区分;她是偶然附带的,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无关紧要者。他是主体,他是绝对,而她只是他者。”1961年美国上映的《蒂凡尼的早餐》作为小妞电影的开山之作,其中就蕴含了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与思考。电影反映出女性以交换自己的身体为代价获取物质上的满足和社会阶层的上移,必将导致欲望与现实的失衡,最终会陷入物质困境和精神困境的双重折磨。电影中郝丽是美国部分年轻女性的代表,郝丽的梦想象征着美国大多数年轻女性的美国梦。郝丽早晨会绕道到蒂凡尼一边看着商店里光鲜亮丽的珠宝,一边吃着最简单的早餐,在她心里蒂凡尼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在那里她只买得起不到10美金的纯银的电话拨号器,但她也会为此感到心满意足。蒂凡尼不仅是一个售卖珠宝和奢饰品的商店,更是上层社会的象征,在郝丽的心中蒂凡尼象征着奢华、时尚、希望、潮流。她身为一个农村出身的普通女孩在大城市——纽约打拼,她一心追求时尚和潮流,希望凭借自己姣好的容貌和苗条的身材以出卖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混迹上流社会。单纯、善良的郝丽掉入了消费社会的圈套,在纸醉金迷中迷失了自己。郝丽将自己视作富豪荷西的未婚妻并为他认真地学习葡萄牙语,去消费、装饰自己,但荷西并没有结婚的打算。郝丽通过依附男性打入上层社会的美梦破灭是必然的,在消费社会中,郝丽沦为了男性的消费对象,从更深层面去理解郝丽沦为了男权社会的消费品。美国历史学家斯特恩斯曾指出:极少有人能通过消费来实现真正的贵族身份,他们往往是通过显赫的战功或是在某一方面卓越的贡献来步入贵族阶层或是获得高贵的地位。郝丽有着高雅的、优美的外表,但其思想却是空洞的、极端感性主义的,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她在灯红酒绿的纽约迷失了自己。影片的结局也最终证实,女性通过消费自己的身体来获得幸福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是不现实的。
随着消费社会的急速发展,女性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在物质上女性享有更多的自由,也开始逐渐有自己的职业,不再是男性的依附品,但女性作为他者的身份依旧根治于社会准则中。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独立的女性角色受到了女性观众的追捧,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是以男权社会的话语体系为基础的。影片塑造的米兰达和安迪是极具代表性的两代女性,她们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米兰达是一个干练、冷血、决断、果敢的女强人,她在追求自己的事业成功和社会认可的道路上付出的努力比男性要多得多。但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米兰达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她作为成功的职业女性很难去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米兰达作为《天桥》杂志社的领导者,她的角色是被男性化了的,她的外表是中性化的,一头短发给人干练的感觉,服装风格也是中性化的。米兰达说到如果自己是男性,那么人们只会关注她成功的事业,而不是自己失败的婚姻。影片中安迪聪明、干练,带有女性柔软、温柔的特质,同时她对自己的事业有追求,希望在工作上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及自我身份的认同。但她在面对事业和爱情时总是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她总是说“我没得选择”。在对待安迪与内特的情感问题上,安迪的好友莉莉认为安迪的价值是依附于内特的,安迪应该以内特为核心。社会中女性的自由度是低于男性的,女性是在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规制之下将父权体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女性的地位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男性的。在男性的话语体系下,女性的独立是相对的,消费给女性带来的只是物质上的自由,并没有带来精神上的自由。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为了消费者自身的享乐所做的消费”。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后工业社会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价值观逐渐发生了变化,商品满足的并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是满足人们的欲望。在20世纪之前的生产社会中,人们倡导的是禁欲、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而在如今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崇尚的是放纵、享乐、挥霍的生活方式,人们沉湎于追求购买商品时带来的短暂快感。但这样的幸福只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当消费者因过度消费欠下巨额债款无力偿还时,先行消费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就会转化成一种焦虑和压力,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商品的快速迭代是维系消费社会运转的动力,商品的快速迭代就会不可避免的造成浪费。消费社会中物质极大丰富之下掩盖的是社会资源的不均衡,阶层之间巨大的差异,人类无节制的欲望及异化了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