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中舆情传播的动因分析

2021-11-14 16:16白景元
声屏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动因社会化舆情

□ 白景元

社会化媒体成为人们信息互动的重要渠道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4G用户总数达到12.8亿,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80.1%,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不足60%),成为全球覆盖最完善的4G网络。高速发展的移动网络推动了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社会化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碎片化、信息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它的受众群体多样,覆盖不同阶层年龄,有很强的传播性和社交性,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和受众接受习惯,这几年迅速发展。

社会化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信息采编的垄断,让每个人都可以传递自己的声音,甚至可以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虽然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方便了人们对传播权的使用,但是近些年来,很多舆情事件都是从社会化的媒体中发展传播的,并且也由此引发了很多舆情事件。

社会化媒体中舆情传播的内在动因

小众群体对于自身利益的诉求。社会化媒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人们通过媒体找到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群体,在互联网时代,长尾效应凸显,各种小群体都具有影响舆论的能力。在传统媒体中,小众群体的利益容易被忽视,在社会化媒体中,每个人都有传声筒,小众群体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造势,突破原来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引发社会舆论的注意,推动舆情的传播。

共情心理推动舆情传播。共情心理是基于同理心的一种人类心理活动。共情心理是造成舆情传播的原因之一,在民生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受众在同理心驱动下冲破年龄、职业、性别等障碍团结起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发泄共通的感情,社交媒体是收集和表达这种情绪的最佳平台。社会化媒体将现实世界浓缩和延伸,推动了意见的形成、交换和传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意见的集合,群体和个人在网络媒体中传递情绪形成共情。在一些舆情事件发生之后,媒体对于事件戏剧化的展现更加刺激公众的情绪,公众在表达自己情绪的同时也会带动其他观看者的情绪,让舆情不断发展扩大。

网民表达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极化推动舆情传播。“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提出的,指的是在群体成员中本来就存在的某种倾向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在群体中讨论之后,他们的观点会朝着某种极端转变,保守的更保守,极端的更极端。而在社交媒体上的青年人,他们有很强的民主参与愿望和平等的意识,在这种观念下就很容易让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趋向极端,从而引发群体极化,引发舆情危机,如网络暴力、网络谩骂、人肉搜索等行为。而在后真相的网络环境下,情绪先于真相传播,人们更注重是在事件中情绪的表达,网民的情绪被触发性事件点燃,在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和法不责众的心理影响下,会有人将在生活中遇到的负面情绪在网上表达出来,这些情绪的酝酿推动了舆情扩散。

社会化媒体中舆情传播的外在动因

现实环境的影响。当一个社会处在未知的转型时期的时候,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就会凸显,社会情绪复杂多变,极易扩散,引发各种事件。当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不断转型的社会,只用短短几十年发展到其他国家几百年才能发展到的程度,各种矛盾不断出现放大,社会转型时期给“事件”提供了温度和湿度,而在社会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事件的酝酿与传播更加容易。有学者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考察了影响舆情产生的因素,认为人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腐败和民众利益表达机制缺失,都是导致舆论出现的因素。在网络上很多新闻都指向了政府办事效率低,贪污腐败,还有各种制度问题,这样的报道拉低了人们对于政府权威的印象,而且很多民生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平等、医疗体系不完备、住房价格过高、教育不平等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压力和不平等的情绪又极其容易引爆舆情,这些因素为网民的社会情绪的传播扩散提供了动因,因为这些社会因素是和大众日常有很深的关联,很容易产生情绪的共鸣。

舆情利益推动舆情传播。舆情利益指的是在网络时代,各种商业化的媒介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受众商品论中,将受众的注意力打包出售给广告商是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网络舆情涉及多个方面,舆情热点、焦点、沸点错综复杂。和受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互联网社区、电信诈骗和网络谣言都容易引发网络舆情,一个事件通常会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亿的关注量,很容易引起网民的情绪共鸣,在这样的舆情特点下,会产生很大的经济利益,商业化的媒介为了获得点击率和收看率,极力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但是随着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时效性已经不是社会媒介获得红利的首要因素,所以一些媒体为了获得注意力,开始对于事件进行叙事化的再加工,突出冲突,掩盖事实,激化社会矛盾。

政府对于舆情的控制。政府对于舆情的控制也是舆情传播的动因之一。一方面,政府为了推动舆情朝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会让一定量的评论员或者媒体对于事件进行引导或者干预。这些评论员发表评论或者跟帖会推动舆情的扩散,但是他们的言论都是有利于政府的,会让网友注意和警惕,甚至有些网民会对这些言论进行反驳,这时候就又出现了针对政府、官员和这些评论员的舆情。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推动了舆情的传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政府权威部门没有在第一时间澄清事件,就很容易造成信息传播中的“噪音”,导致消息的失真和变形,造成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因此政府会发布声明或者召开新闻发布会等,这些方式又扩展了舆情传播范围。政府对于舆情的公开回应间接推动了舆情的传播,而舆情扩散有可能会使政府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因此政府对舆情的公开慎之又慎。

舆情的引导策略

权威部门掌握主动。当下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中,很多信息都是由网民发出,当产生一定影响之后才被官方关注。官方和民间存在信息差,这种信息差会让官方信息处在被动地位,不能放任舆情蔓延,信息的不公开透明更容易造成群众恐慌。如果舆情层出不穷,很有可能陷入“塔西佗陷阱”,长期以往会影响政法的公信力。因此,官方权威部门要将这种被动化为主动,利用官方的舆论阵地发出合音,将舆论的劣势扭转。不仅要在保证发布的信息详细和准确,打破碎片化的信息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而且要时刻关注网民的关注点,及时传递他们所需要的消息,获取网民的信任。

网络媒介要加强把关。信息的传播还是要依靠媒体来进行的,网络媒介是舆情的载体,对于舆情的传播有最后的决定权,所以要加强对于不实信息的核查。舆情事件很多都是由于虚假信息的传播而引起的,各个平台如果能够及时封杀这些不实信息,切断传播路径,那么舆情也不会继续扩大,同时权威媒体也要出来发声,对于信息进行澄清,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舆情进一步扩大。

另外,要对于一些营销号进行有效治理,舆情的推动很多都是因为一些营销号出于利益考虑,对于事件进行再创造,激化了社会矛盾,从中盈利。很多自媒体盈利来源有一部分是媒体平台的激励创造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一些自媒体对于煽动信息的创造,所以各个平台要加强把关,对于营销号进行内部管理。

网民应该加强媒介素养。舆情传播的动因中,受众心理因素占有很大部分,网络舆情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这就导致一方的声音会盖过另一方,出现非理性的言论和不实信息,网民应该提升自身素养,理性看待各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或者煽动性的信息,合理参与事件的讨论。

同时,网民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要对自己发表的言论会造成的后果有预判,要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结语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增强了网路舆情传播的复杂性,在这种背景下,分析舆情发展的动因和应对策略对于正确引导舆论,化解舆情危机,保证社会稳定和公民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很容易激化各种隐藏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舆情传播的动因有着其内部规律,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受众心理、媒介特点,这些都是推动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动因,才能更好引导舆论。

猜你喜欢
动因社会化舆情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舆情
舆情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舆情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