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攀,张若溪,郭佳伦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民族吹管乐教学是河北省传统文化艺术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尤其是民族吹管乐教育通常更关注实践与技术,而民族吹管乐自身的学科体制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河北省地处京津周边,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呼声的日益高涨,为河北省的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虽然,河北省已经具备了地理条件上的优势,但吹管乐的发展水准相较于北京、天津而言仍然有较大差距。
随着“文化自信”思想观念的不断加强,各综合类高校对“民族吹管乐”体系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无论是在综合师范类院校,还是其他理工类院校,均设有“吹管乐”学科。例如,河北经贸大学已开设“竹笛”系列课程长达14年,系统招收、培养竹笛表演专业学生约50余人;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在2019年开设艺术与传媒学院,目前招收学生共两届,多达20人;河北师范大学目前已经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在吹管乐方面已系统招收培养竹笛、管子、唢呐、笙等专业学生,竹笛专业现有8位本科学生、3位研究生在读。
河北地区高校的教学大纲显示,目前各个学校的学生所接触到的曲目种类有《深秋叙》《兰花花叙事曲》《绿洲》《顶嘴》等,基础性较差的学生学习的曲目多为《牧民新歌》《喜相逢》《幽兰逢春》等作品。从以上作品中不难看出,河北地区的学生质量普遍较低,基本功较为薄弱,因此很难涉及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其次,河北地区教育资源相较于艺术前沿地区仍然具有差距。现当代创作的作品很难传播到河北地方院校,因此河北地区的高等院校很难与当代吹管乐艺术前沿发展相挂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河北地区吹管乐的水准在全国水准较低。河北地区属于全国各大专业院校的优质吹管乐生源基地,冀东、冀中、冀南地区均存在着优秀的传统吹歌种类,这些吹歌的普及为吹管乐的基础性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北京和天津有着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三所高等音乐院校,在这三所专业音乐院校里均有大量的河北生源。
从以上研究可分析得出,河北凭借其深厚的传统吹管乐基础,为各大前端音乐院校输送着人才,但河北自身的民族吹管乐发展却仍然存在局限性。
近年来,河北省高校学科体制内的教师、研究人员也在不断地为本省的民族吹管乐体制发展作出相应的努力。综合实力较强的河北省歌舞剧院在演奏人才的选拔上,多倾向于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如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多次注入新鲜血液,对乐团的体制建设进行丰富、改革。河北师范大学与河北省民族管弦乐协会合作,成立河北省民族管弦乐协会竹笛分会,致力于进行竹笛普及性与基础性教学。以年度为单位组织举办比赛、展演、考试等艺术活动,为河北省的民族吹管乐学生提供更多舞台实践的机会。
此外,河北省还邀请专业院校专家、表演一线的艺术家进行讲座、展演。近五年来,河北省举办类似的活动多达十余次。受邀专家多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乐团等一流高校及一线团体。各位专家在前来讲座的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改革、改置乐器、新创乐曲、先进演奏技术技巧等前沿研究成果。这些讲座均以最直接的方式为河北省的吹管乐演奏带来了新鲜的信息,丰富了知识储备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存在于时间当中的。音乐艺术的学习不能固步自封或者闭门造车,音乐的学习需要海纳百川。近年来,以弘扬“文化自信”、“继承传统文化”为旨归的艺术活动并不在少数。例如:上海音乐学院于2020年12月2日举办“2020年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室内乐高峰论坛”,于2020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举办“中国国际乐器展览会”;2020年11月10日,中国戏曲学院建院70周年系列展演——《戏韵管弦》音乐会在北京上演。这些活动在举办的过程中,河北省的音乐界同仁积极参与,极大地扩展、丰富了河北地区民族吹管乐的表现形式和意蕴内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民族吹管乐教学一直坚持奉行的基本原则。从近年来我国音乐界不断举行的艺术活动中,均可以得到艺术发展前沿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对于这一系列新鲜的信息,河北地区的民族吹管乐是以包容的态度对其进行取舍吸纳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去”是扩展视野、吸取经验的最佳方式。在不断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受益匪浅。
目前,对于社会上“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讨论也层出不穷。现如今,高雅艺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一的属于小众的艺术,而是具有传承性的、拥有深厚底蕴的、能够弘扬我国民族精神的艺术种类,均属于“高雅艺术”的范畴。因此,民族吹管乐艺术系统的建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对应的变化。
目前,河北地区还没有成立专业的音乐院校,培养民族吹管乐教学的高校多为综合类大学。这样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其利弊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学生而言,选择高校的目的就是为就业打下基础。同时,就业也是各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随着“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对于专业人才的输送要求也越来越高。河北省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对民族吹管乐人才培养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育模式可以满足的。
现阶段,河北地区高校培养的民族吹管乐人才主要是面向河北地区中小学的教师培养。而教师的培养不能仅注重于单一专业方面的音乐理论的学习,而是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等思政类课程,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中外音乐史、艺术概论等基础性文史类课程,这些均为河北省民族吹管乐教学的必备基础理论性课程。
信息传播速度的与日俱增,便携式录影录像设备已经成为普及的设备。“5G”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观众鉴赏方式的转变。在民族吹管乐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转型升级。2020年,广东卫视推出《国乐大典》系列节目,用新的方式为国乐发声,将民族吹管乐以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形式推出。这不仅使普通观众更容易接受曾经的“高雅艺术”,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所以,每一民族音乐教育者应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式及内容。
民族吹管乐教学发展至今承担着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担,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吹管乐器教育教学不仅仅起到音乐教育方面的作用,而且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体系建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传播传统民族文化并非将我国的民族文化简单地符号化,而是要立足于民族吹管乐生存的土壤,使音乐文化艺术充分地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将每一个作品演奏好、每一位继承者培养好。只有使民族吹管乐教育体制适应京津冀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在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中,不断地建构并完善民族吹管乐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