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江苏省柳琴剧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柳琴戏是徐州地区本土剧种,是江苏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它萌芽于清代乾隆中叶,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该剧种以其独特的唱腔与艺术表现力,风靡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区域,在江苏和山东两省的影响最大。柳琴戏的唱腔柔美甜润,表演质朴风趣,刚柔相济,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女腔声尾柔长甜润,因此徐州当地民众称柳琴戏为“拉魂腔”。现在徐州附近民间仍流传着“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民谚,可见人们对柳琴戏的厚爱。
徐州柳琴戏的唱腔、音乐主要源自徐州周边地区的民间音调、农民号子及地方语音的衍化,后又不断糅合吸纳民间曲艺、民间歌舞的音乐元素,加之现代音乐、节奏的融入,通过长期的整合、润泽,渐渐形成了现在柔美、甜润、质朴风趣、粗犷泼辣的艺术风格。徐州是五省通衢之地,南北文化艺术在此交汇相融。所以,在柳琴戏音乐中至今仍有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存在。徐州柳琴戏既有南方音乐的甜美柔润又有北方音乐的豪放激越。
传统柳琴戏的剧目大多来自民间地方传说、历史故事。因为柳琴戏形成于我国清代时期,先辈艺人基本来自于农民、杂工,创作的主体以他们为主,所以徐州柳琴戏必然以农民的审美情趣为依据,形成了质朴、风趣、幽默、诙谐、对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艺术风格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经过几代柳琴戏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坚韧追求,柳琴戏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地方剧种,孕育产生了一批出类拔萃的群众喜爱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例如江苏省柳琴剧院的优秀剧目《喝面叶》《灵堂花烛》,到《大燕小燕》《孽海花》《水远路长》《秋风血色》和《鸭鸣湖畔》及《好大一棵树》《矿湖情缘》等,在民间影响颇大。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徐州柳琴戏主要演出团体是“江苏省柳琴剧院”,属专业省级院团单位。在徐州的邳州、新沂也有一些柳琴戏演出剧团,但有的基本上是业余演出单位。唯“江苏省柳琴剧院”成为徐州柳琴戏的领头雁,在发展的历程中,曾经一波三折,攻艰克难,逆势而为,渐渐探索出一条转化创新发展之路,迎来了今天徐州柳琴戏的一片新天地。
徐州柳琴戏以“江苏省柳琴剧院”为例,曾经历过2009年改制过渡期的阵痛迷茫;经历过剧团经费严重不足,以致于无法维持基本生存;现阶段又面临演职员队伍老化,后备人才不足,编导人员缺乏;受众群体减少等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作为“江苏省柳琴剧院”的一名演员,亲身感受了近些年来徐州柳琴戏变迁、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改制后的10年间,院团领导集思广益,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且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戏曲既要民族化,也要现代化。不管是表现现实生活,还是表现古代生活,都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戏曲表现现代生活,不能再走“旧瓶装新酒”的路子,而是要在革新传统表现手段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创造新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提高戏曲艺术表现新生活、新人物的能力,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因此剧院在保留传承好经典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的前提下,原创了一批贴近人民生活的、接地气的现代戏。如新创现代戏《矿湖情缘》多次在徐州及周边地区演出,2019年8月参加了“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评选暨文化惠民演出”。《矿湖情缘》围绕着“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现代理念和时代主题,以贾汪潘安煤矿塌陷区修复成潘安湖湿地公园为原型,聚焦采煤塌陷地生态改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老矿灯房和养殖场的去留为叙事主线,反映了老矿工和新时代年轻人的感情纠葛转化的精神风貌。柳琴戏《矿湖情缘》抓住了生态文明和环保的新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将这一普通大众都关心的话题,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与时俱进就是一种题材和剧目的创新。该剧演出多场,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专家们也都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从《矿湖情缘》演出的效果可以看出江苏省柳琴剧团的领导、演职人员在作品创新上付出的艰辛努力。这表明了只要努力做出改变与创新,传统地方戏曲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江苏省柳琴剧院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情趣,捕捉新的生活真实,创造新的艺术真实,以小戏短小、精炼、明快、逗乐、有趣的艺术呈现手法,创作了一批经典的小戏作品。小戏的取材来源于生活,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更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现实。如反映现实生活的小戏《婆婆也是妈》和今年的战疫新作《口罩后面是春天》等。小戏在舞台呈现后,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江苏省柳琴剧院就创作了战疫戏歌联唱《越是艰险越向前》,以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唯美的戏歌韵律,表达了对抗疫勇士——医护工作者的赞美。此曲一经播出,便赢得了社会各界及专家同行的一致赞誉。
充分利用歌舞与戏曲的完美糅合等表演方式以及有创意的经典的唱段,吸引观众;同时,通过肢体语言的演绎、音响结构的变化、舞美灯光、服装造型等多方位的改造创新,达到令人耳目一新、诗意般的舞台效果。
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结合市场营销,扩大戏曲受众面。柳琴剧院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作演出。如在徐州农村及周边地区,柳琴戏历来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一大片可开拓的广阔天地。因此,根据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送戏下乡到村、镇,进企业、学校、厂矿,并送戏至田头。仅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就送戏下乡达100多场次,为农民群众送上优秀的节目,提供优质的服务,进而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积极响应“优秀戏曲进校园”活动,仅在2019年就到校园演出200余场次,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对国粹经典的热爱;改变驻场演出模式,将舞台搬到自然风光秀丽的风景区,如徐州云龙湖畔的岸边、公园的亭子里等,既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扩大了戏曲的受众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徐州柳琴戏也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开始走进互联网,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宣传。例如柳琴剧院有了自己的公众号,建立了自己的专用网站,适时上传本剧院的优秀剧目的视频、戏曲行家的点评、意见及一些剧目的创作来源等相关信息,满足了柳琴戏爱好者的需求;开设了专属柳琴戏的论坛,在论坛上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利于柳琴戏的演员们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有的青年演员利用业余和休息时间,自行录制视频,在快手、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或上传到各大视频平台,传播柳琴戏,宣传柳琴戏,让更多的人了解柳琴戏,喜爱柳琴戏。
一段时期以来,柳琴戏可说是后继乏人,院团领导从戏曲传承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把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当做重中之重来抓。一是积极主动联系协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关中小学,在其开设的音乐课和课外艺术兴趣的社团中适当加入柳琴戏的欣赏与简单教学,定期派专业老师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进行柳琴戏的专业指导,引导学生从小了解柳琴戏、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对戏曲的兴趣爱好。二是积极筹措争取资金,充分发挥政府能动作用,改革薪酬和奖励分配机制。物质上,让剧团演职员们的付出有丰厚的回报,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柳琴戏队伍;精神上,鼓励剧团“走出去”,走向农村,走向田间地头,走向社区,走进人民群众中间,积极贴近人民群众组织演出,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吸引观众。三是探索开启“校企联合”、“院企联合”办学招生的新模式,每年招收新学生,培养柳琴戏的后继人才,并与剧院签订就业合同,解决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对新招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奖学金等优厚待遇政策,吸纳鼓励更多有志投身戏曲事业的优秀青少年加入到柳琴戏的传承工作中。
江苏省柳琴剧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文艺指导思想,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已收获绚丽的硕果,相信徐州柳琴戏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