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娇
(四川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钱穆先生曾说:“文化也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因此凡所谓文化,必定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重点任务之一。2017 年10 月18 日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为响应《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和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结合四川省藏羌彝等民族聚居的实际,开发利用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将符合学生特点的四川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收集整合,遵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版)》的教材编写建议,编写具有四川特色的地方性音乐教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在此背景下,《川腔蜀韵》地方性音乐资源赛课活动得以开展,并于2019 年出版了《川腔蜀韵——四川省中小学地方音乐课程资源》教材。
“川腔蜀韵”即依“川字行腔”,以“蜀色为韵”。首届《川腔蜀韵》地方性音乐资源赛课活动于2017 年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举办,展示了四川清音《赶花会》、本土创作乐曲《熊猫卡通舞曲》等课程。在活动中,学生收获了知识,开拓了眼界,老师锻炼了自己,获得了进步,为地方音乐进校园以及传承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打响了头炮。
曲艺声声,蜀韵悠扬。听川腔老调,传巴蜀乡情。在第一届的基础上,成都市第二届《川腔蜀韵》地方性音乐资源优质课评选活动于2020 年10 月13 日在上东学校阳光厅拉开序幕。此次活动旨在发扬地域性传统文化,突出地方性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教育,提高学生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四川方言中的发音,常常能为地方特色音乐增添很多的趣味性,让歌曲的形象更加生动。以成都童谣《青羊宫》为例,使用成都方言朗诵更能体验其蕴含的童趣,比如:
青羊宫,真热(rei)闹,
糖油果子三(siān)大炮,
不(bú)要钱,不(bú)要票,
就是害(hi)怕包包掉,
气得妈妈双脚(jio)跳。
首先,南方方言具有几乎不能分辨尖团音等方言特色,这在普通话里并不容易体现出来,深层次的语言精华更多存在于方言里,所以,采用地道的成都话吟诵成都童谣,如“热(rei)”“三(siān)”“不(bú)”“害(hāi)”“脚(jio)”,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成都方言中特带的“牙尖”,使童谣朗读更具有成都特色。其次,对于常规音乐课来说,适当使用方言教学相比普通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根据童谣中展现的青羊宫庙会人山人海的热闹场景,学生能感受到青羊宫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并使用敲锣、打鼓、跳舞等表演方式表现成都童谣强烈的节奏感,体验音乐的变化。最后,还可以对成都童谣进行延伸拓展,朗读经典的成都童谣《红萝卜咪咪甜》《老天爷》。教师将成都方言贯穿整节课,很好地将音乐课堂的音乐性与成都童谣中方言的人文特点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种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包容了所有的音乐和所有投身音乐的方式,因为每种特定种类的音乐,每种创造和接受音乐的特定方式,都代表了一种音乐体验的独特机会。”古蔺花灯是流传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特点,素有南方“二人转”之称。学生通过参与逗、笑、唱、跳等多种形式学习古蔺花灯艺术,体验古蔺花灯热闹、喜庆的音乐风格。
成都市新都一中张馨月老师选取了古蔺花灯中的代表性人物:男角“唐二”和女角“幺妹”,并提炼出两个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唐二的矮子步和幺妹的踩十字。在热闹诙谐的音乐伴奏下,边舞边学,边学边舞,学、演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动中学、学中乐,亲身参与花灯艺术的学、舞、演,获得对古蔺花灯“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热闹喜庆风格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凸显了音乐课程的实践性。
“四川盘子”是四川曲艺类型之一,演唱者多是女演员,演唱时左手执一个四寸大小的瓷盘和一支竹筷,右手执另一支竹筷,自击自唱,曲调多为民间小调。泡桐树小学余世凤老师选择了南坪小调《采花》加以四川盘子伴奏,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川盘子清脆的音色,加深了对本土音乐资源的认知与了解。
《采花》一课中,余老师在初听环节加入拍掌律动模仿“打碟”,复听环节使用盘子、竹筷作为教具为四川民歌《采花》伴奏,使用颤、滚、滑、点四种打法,让学生感受到了盘子欢快多变的节奏,体验到了四川盘子伴奏对四川民歌《采花》的烘托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课中体验四川盘子的打法。独具特色的四川盘子与四川民歌《采花》有机结合,更体现了《川腔蜀韵》的别具一格。
翎子是川剧中常用的表演道具,用雉尾制作而成,意味着自然崇拜中的飞禽崇拜,在川剧舞台上多是英雄角色才能佩戴翎子。北新实验小学屈梅老师在《翎子功》一课中,从组织教学到结束整堂课都使用具有川剧韵味的教学语言,创造性地进行身份称谓的变化,将师生称谓改变为传统的师傅与徒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身穿川剧表演服装,学生头戴翎子,在川剧音乐的伴奏下,边听边学、边学边演川剧翎子功和台步:
耍翎:甩、摆、绕、挑——不用手
掏翎:捋、拉、提、压——用手
台步:男子大方步、女子小碎步
师徒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法,把川剧历史长河中拜师学艺的场景生动地再现出来。学生在一招一式中领略到男子大方步大气、威武和女子小碎步轻盈、秀气的形象特点。学艺拜师仪式、独具特色的川剧服装、内涵深厚的翎子文化、高亢婉转的川剧音乐营造了浓厚的川剧学习氛围。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其中,不仅体现课标中要求的参与性理念,更能以此为基点,打开学生学习、了解戏曲文化的大门,让学生愿意主动地了解、学习川剧文化,更好地推动川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笔者只选析了部分课例,在本次赛课活动中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课例,如:四川民歌《放牛山歌》、彝族敬酒歌《苏木地伟》、童谣《推磨摇磨》等。此次活动为四川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音乐教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音乐资源共享的平台,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为期3 天的赛课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四川戏曲、曲艺、民歌、舞蹈、器乐五大类,教学方法多样化、前沿化,除却充实丰富了学校音乐课堂内容外,《川腔蜀韵》更是与国家政策紧密相扣,为未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小学音乐课堂甚至高校师范生培养指明了方向。音乐课堂是传递音乐知识,传承、发扬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开发包含优秀本土音乐的校本课程,并在音乐课堂中积极应用,是学习和传承优秀本土音乐的重要举措。
对教师而言,《川腔蜀韵》可以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加强音乐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发展专业技能的空间。《川腔蜀韵》可以汇集各类艺术行业优秀人才,对四川音乐艺术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能够在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之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培养音乐教师探究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的专业意识。对学生而言,《川腔蜀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体验,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在参与多种多样的地方音乐中获得实践经历,丰富自身情感,培养音乐素养,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从而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从音乐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川腔蜀韵》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情怀,让“川腔蜀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注释:
①钱穆.中华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41 页。
③注释:“热(rei)”“三(siān)”“不(bú)”“害(hāi)”“脚(jio)”为成都方言发音。
④(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三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年版,第105 页。
⑤注释:引用自屈梅老师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