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研究

2021-11-14 08:53
戏剧之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萨满教萨满赫哲族

(佳木斯大学 研究生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赫哲族主要在我国黑龙江抚远、同江、饶河等沿江地区聚居,在桦川、富锦、依兰等地散居。赫哲族属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为阿尔泰语系,通用汉文,以渔猎为主,亦耕种田地,曾信奉萨满教。赫哲族音乐主要分为嫁令阔、伊玛堪、宗教音乐等。其中,宗教音乐主要是指萨满教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所用到的音乐,鼓点伴奏较多,多用五声音阶,节拍不固定,经常用到八度大跳,与伊玛堪较为相似。虽然萨满教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萨满音乐文化具有特殊性及人文性,在新时代应焕发生机。基于此,为传承与发展萨满音乐,探析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萨满与萨满音乐文化

(一)萨满

“萨满”也可音译为嚓玛、珊蛮等,该词源于北美印第安语,原词有探究、智者等意思,后转变为萨满教巫师专称,在萨满教中,巫师被视为神的代理人。通常萨满分为家族萨满及职业萨满两类,后者以个人为单位向社会提供宗教服务,在祈福、占卜、主持红白喜事等过程中获得报酬,属于一种职业。前者是部落族群中仅为本族人提供服务的神职人员,平时与族人一同生活劳作,在族群要开展祭祀、许愿、祈福等宗教活动时提供服务,并不收取报酬。萨满男女均可担任,从事的宗教仪式相同,在社会变迁中男性萨满逐渐增多,女性萨满日益减少。

(二)萨满音乐文化

萨满被赫哲族等少数民族视为人与神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们获得上天启示或与去世之人交流的媒介,能够实现信息多时空流通的目标。萨满将神灵视为主体,通过唱歌、击鼓、跳舞等形式与神灵的精神世界共通。在“跳神”或“跳萨满”中,萨满会出现极度兴奋、神志恍惚、失语、昏迷等现象,唱词、旋律变得不固定。赫哲族曾经信奉萨满教,这虽然存在一定的迷信成分,但从本质上讲,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追寻造就了萨满。萨满文化是世界性文化,在亚洲中部、北部较为集中,在非洲、南美、北美、欧洲北部等地区亦有萨满教。萨满历史悠久,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较多,在歌唱、舞蹈、器乐演奏中,人们期望接近神灵了解“天意”,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漫长的发展中,萨满音乐文化流传下来,与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紧密,同时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二、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的特点

(一)反映民族生活

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以赫哲族生活背景为依托发展而来,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极具特色的音乐艺术形态,体现当地的渔猎生活及历史习俗。最为典型的赫哲族音乐是《节令歌》,讲述立春、立夏、芒种等时节人们要做的事情。与《节令歌》存在相似之处,萨满音乐在人们祭祖、婚丧嫁娶时进行表演,能反映赫哲族当地的民俗传统及生活习惯,与人们的生活感受、劳作经验关系紧密,具有民族特性。

(二)蕴含民族情怀

少数民族歌曲大多歌颂家乡之美,体现人民的智慧,讴歌民族同胞善良美好的品德。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亦可表现出本民族同胞真挚淳朴的思想感情,在音乐与舞蹈中诠释赫哲族粗犷的民族情怀,表现出赫哲族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具有慷慨悲怆、壮怀激烈的史诗般情调,使人们得以感受到赫哲族先辈神圣、庄严、伟大的宗教情怀。

(三)音乐形式独特

赫哲族萨满音乐多为五声音阶,较常使用宫调式、徵调式,羽调式次之,角调式最少,较为古老的萨满音乐只有1、2、3 或1、2、3、5 音列,体现萨满音乐短小古朴的曲调特征。在节拍方面,萨满音乐较为规整,4/4 拍及4/2 拍较为常用,3/8 拍及3/4 拍次之。赫哲族民歌并无蒙古族民歌长调那种自由的节拍形式。在节奏方面,赫哲族用双手划桨的动作予以设计,赋予萨满音乐“划动型”的特点,且其在萨满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旋律方面,与鄂伦春民歌“峰峦型”旋律线相比,鄂温克及达斡尔族因生活在草原上,民歌多为“长调型”旋律线,自然环境对民歌旋律的影响可见一斑。而赫哲族依水而居,与大江大河为伴,使民歌的旋律线呈现出波浪式的特点,这是赫哲族民歌曲调的突出特征,在萨满音乐中亦有体现。在曲体结构方面,经常用变化反复结构或单一乐句反复结构进行演唱,由2 个对比乐句或4 个乐句构成,单乐段还包含长短乐句结构,少数乐曲为二部曲式结构。赫哲族萨满音乐虽具有优美、抒情、流畅的特点,但因其功能的特殊性,还具有神秘、肃穆、庄严的特点。萨满音乐中的唱词大多不固定,与歌曲使用场合有关,如祭祀、祛除病害、婚丧嫁娶等不同场合,与其他民歌相似,衬词应用频率较高,用来烘托气氛,展现“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特殊衬词的应用凸显了赫哲族萨满音乐鲜明的艺术风格。

三、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赫哲族同胞的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民歌作为以人文生活为土壤孕育而生的艺术形式亦随之发生改变,在政策、经济、人文等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大批民族音乐脱颖而出,将戏剧与伊玛堪融合在一起,为赫哲族的音乐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民歌展现了民族生活新气象,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发展。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需涌入改革浪潮,在文化共融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一)从题材上做出取舍

赫哲族曾经信仰萨满教,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命、自然乃至宇宙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人们无需再通过唱歌跳舞的形式在天地人之间建立特殊的关联,科学技术成为人们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使人们用更加正确的方式诠释世间万物。然而信仰是有温度的,通过曾经为祈祷民族繁荣、战争胜利、家族平安唱出的虔诚的旋律,可以感受到赫哲族先辈努力生活、艰苦奋斗的精神,脱掉“迷信”的外衣,如此一来,萨满音乐文化的人文关怀属性便随之凸显,由此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相同愿景,从而赋予萨满音乐文化全新的生命力。基于此,新时代萨满音乐文化需从题材上做出取舍,在保留敬重自然与生命的文化内核的前提下突出萨满音乐特色,在旋律、音乐结构等方面彰显民族音乐之美,剔除唱词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展现新时代赫哲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从形式上继承创新

传统民歌从特殊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中发展而来,蕴含着民族先辈的智慧精华,体现着先贤对艺术的理解,是人们缓解生存压力、自娱自乐、自我调节的渠道,是民族发展的产物,为此,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需在形式上进行继承,保证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态不被破坏,在时间的长河中保留古朴、神秘、优美的风格,从而提升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的辨识度,与世界范围内的萨满音乐文化区别开来,赋予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独特性及独立性。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为保证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萨满音乐文化,应对其进行创新,使其在多元化艺术形态的加持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中,借鉴民族戏剧与民歌融合的发展经验,加大创新力度,引入新民歌音乐元素,将在乡间田野演唱的歌曲搬到更大的舞台上,提升其“曝光度”,达到传承与创新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的目的。

(三)从研究上不断努力

萨满音乐是信奉萨满教的人们在祭祀等活动中所使用的歌曲、舞蹈等相融合的音乐表现形式,鼓点与“神歌”的结合是标志性特征,唱词大多即兴,旋律灵动,通常无指定演唱者、传承者,与之相关的资料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萨满音乐逐渐消失,能演唱萨满音乐且懂得相关历史的人多已年迈,无法传承与研究萨满音乐文化。基于此,需积极做好专项研究工作,借助各类典籍文献研究萨满音乐文化,从旋律形态、艺术风格等方面着手解读音乐内涵,同时关注萨满音乐的源流关系,用对立统一的视角审视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关注其功能、乐器、舞蹈、仪式等方面的内容,细化研究分支,健全研究体系,从中汲取传承与发展灵感,使萨满音乐文化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将科学与美的一面展示给世人,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学习、传承萨满音乐文化。

(四)从教育上助推发展

为保证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能源远流长,需发挥教育的作用,将萨满音乐渗入小学、中学、大学的音乐教育体系中,拓展人们了解与学习萨满音乐的渠道,在进行普适性教育的同时加强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相关专业,培育优质人才。教育机构还需积极与企业、演出机构等社会组织加强协作,以更好地肩负起推广、研究、普及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的重任,使更多的人能接触并学习有关文化。为从教育上助推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的发展,需加强课程开发、教法变革、体系优化,确保教育资源充足、教育方式科学、教学理念先进,能在新民歌发展的背景下探索适合赫哲族萨满音乐发展的艺术沿革之路。教师需提升驾驭赫哲族萨满音乐的能力,以增强师资力量,同时教育机构需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支持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从人、物、财等方面提供条件,加大教育研究成果社会化推广力度,建立以教育机构为主,政府指导、教师实践、社会机构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育推广,使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能如明珠般闪耀在民族艺术之冠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需用哲学的眼光审视萨满音乐文化,在研究音乐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树立传承发展意识,从题材、形式、研究、教育上挖掘萨满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展现赫哲族民族音乐之美,强化赫哲族萨满音乐文化的独立性及独特性,使其与时代共同进步,充盈民族同胞的精神世界,同时为其他民族濒临遗失的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继而助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萨满教萨满赫哲族
萨满教研究概述
浅析萨满艺术的传递
萨满图腾艺术性服装创作灵感研究
关于麻扎文化形式的研究综述
满族剪纸中所蕴含的萨满文化
赫哲族
萨满教研究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