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弹词作品的选材与人物刻画的思考
——从创作扬州弹词《张謇·春雷》谈起

2021-11-14 08:15张一丞
剧影月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弹词新式张謇

■张一丞

扬州弹词,原名扬州弦词,是一种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归类于讲唱文学,与南方流行的弹词相类。2008 年6 月7 日,扬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弹词的表演形式传统,说表细腻,形象入神,唱腔委婉,常以叙事情理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故事情节发展。

特别是在唱腔设计方面大量的借鉴了扬州清曲的传统曲牌。因我祖辈和母亲都从事相关艺术,我自幼浸染,从小跟随着他们上舞台,转书台,听戏牌。可以说是泡在扬州传统艺术的曲海中长大的。2007年进入到扬州文化艺术学校,通过相对比较系统的学习,对扬州曲艺有了相对更加系统性的认识。我的专业是扬州弹词,在学习传统书目的同时怎样在新的时代发挥扬州弹词的新风采,我开始了探索之路。

2020 年11 月,习总书记前往南通考察,让张謇这个人物再次的走进了大家的视野。总书记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而张謇就是这样一个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人。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自强,需要一辈又一辈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不断的作出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内心感悟,外部要表现。恰逢我所对青年演员也提出了“开新局/出新作/说新书”的要求,我立即感受到张謇的精神是经受时代考验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更是可以在书台呈现给观众的一部优秀题材的作品,所以参与选材、二度创作并表演了短篇扬州弹词《春雷》。

《春雷》讲述的是1902 年(光绪28 年),阴历二月的一天,乌云密布,春雷滚滚,南通大实业家张謇为了能够创办新式课堂,让孩子们接受新的教育,与晚清政府的守旧派们展开了一场激励的辩论与较量的作品。

一开始通过场景的描写来烘托整个段子的人物和场景的变化,比如用天气来烘托一个比较恶劣的坏境。比如场面描写,“江宁两江总督衙门的花厅之外的青皮石上,有一群蚂蚁,一字排开正忙着搬家,因为这刻天气阴沉,乌云灌顶,看来很快就要有一场大雨”,利用乌云,春雷以及蚂蚁搬家的天气情况、生活场景的讲述,来隐喻晚清政府的守旧派的不作为。蚂蚁在打雷下雨前都知道搬家,而他们却无动于衷。用厅上的几个人物的状态,勾勒出现场凝重的气氛。

在创作之初有过很多想法,从它的最初读书的那份艰难,科举制度下的大清国民,最终却要成为旧时代科举制度的送葬者,以及张謇在创办实业时遇到的种种困难都试图作为选择点。但是最终选择了以张謇在教育上的改革作为实际的切入点。但是如何在这么短的篇幅当中反映出他在教育上的改革非常的难,必须选择以小见大的点,比如说,张謇去见刘坤一,这个在真实的故事当中就是实际存在的,事实上刘坤一对张謇也是表示比较支持的,这一点在我们的史料典籍当中,是有史可寻有史可依的,所以我们的创作来源基本上还是符合事实的,以张謇与刘坤一之间的对话来打破这个现有的僵局,将段落的结构发生变化,所以扬州弹词当中的细腻在于人物刻画,每一句话都服务于上句和下句符合人物性格,比如,“呵呵,诸位看来天有不测风雨啊,当今之事瞬息万变,但朝廷对兴学之事尤为重视,历次恩科,选拔贤良,这次季直先生提出兴办新式学堂之大事诸公以为如何啊?”符合人性的根本原则。其中人物还必须设置反面人物,比如说盐道胡延。从人物的姓名当中,也是确有其人,但是人物的对话属于后期的二度创作,赋予了这个人物的性格,比如他对张謇的几个连续问句,“这新式学堂可考秀才?可中不中举人?可进不进国子监?可能不能入翰林院?”都充分说明他对张謇提出开办新式课堂的保守。总的来说在晚清那个时代当中,大多数官员的理想思维其实都是与他一致的。并不是不愿意改革,而是他们害怕改革之后离开了他们的轨道,但是最难人可贵的就在这一点,在作品中通过塑造人物的内心独白反映这些人物的思想。

张謇本身是清代末年的状元,他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同样他也经历了科举考试折磨,他的科举之路并不是那么顺利。考中状元也是非常不易的一件事情,因此这样的人深知科举考试与新式教育之间的差距,所以他才会选择在传统的科举道路上创办新式的学堂,从而改变中国的教育理念,整个段子或者说整个段落的布局选择了这个点,作为最主要的矛盾冲突点。目的彰显出人物性格当中坚韧不拔,睿智与时代同行与时代相符的特点。张謇的内心其实是深刻的认知到这一点,于是他想以一己之力唤醒民众。这也是我们要展示的主题创新。比如,“清朝中期闭关自守,数百年不与国外交通,孰不知,当今世界早已日新月异,风云变幻,连那小小的东瀛日本也变法革新,一场甲午之战,将我大清逼至绝境。国将不国,还一嘴的之乎唉哉,好像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与己无关。”正因为层层递进的表白,于是才有了作品的矛盾冲突,给人表演空间。

扬州弹词注重人物刻画,张謇这个角色我用了扬州方言,语气上扬州弹词传统艺术基本表现手法,让观众感觉亲和,胡盐我用了比较戏剧小丑的腔调来设计,表现小人物的小境界,自私思想。刘坤一的语言我设定了普通话,用影视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官员的形象。目的是让三个人物拉开距离,有反差。使作品有起伏,变化,让一个纯粹的文学作品生动。

“天有不测风云”,这个不测风云既是指的天时,也是指的当下时事,因为整个段子的设定的时间是在晚清时期。此刻的晚清早已是摇摇欲坠。以刘坤一在历史上实际的描写来说,他还是希望能够变,所以在他的认可下召集了张謇来和大家来讨论整个问题,这个段子本身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进一步开始深化段子的环境结构以及所处的时代条件,比如说自鸦片战争之后受尽凄凉,受尽欺压,签订的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以至于当时内忧外患,狼烟四起,此刻的中国早已是如高楼大厦失去了根基,随时可能崩然倒塌。

而张謇这时候以第一人称,或者说第一视角出现,他心里面着急为什么?因为张謇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时代的背景并没有在这里进行过多的交代,那是因为短篇的篇幅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在特殊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俊才,本身和诸多的名流都有接触,比如像张之洞等当时的一些大家都对张謇颇有好感,所以张謇也与他们彼此交往颇多。总的来说和张謇接触的大多数是偏向于当时的洋务派,洋务派因为接受了西方的一些理念,或者说他们了解到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都不是空话,这些都是实际存在,而且必须要走的改革之路,时代在变,社会也在变,如果还是一成不变,最终终将被历史的滔滔洪流所淹没。通过本次创作与表演作品我学习了很多历史背景,查阅了很多资料,目的是了解角色,走进角色。

通过我对作品的理解,运用语气、腔调表演变化完善情节中人物之间新旧文化,新旧观念、新旧时代、新旧阶级的碰撞。段落当中的几个旧的思想,设计成慢说,阴阳怪气说话法,张謇有张有驰,有轻有重,有急有慢的表述法。

既然是弹词,就必须要设计弹唱,当矛盾冲突到了高潮,填写了唱词,不是为唱而唱,是非唱不可,我用扬州弹词独特的表演形式,用弹唱来抒发情感,来彰显人物性格、内心、思想,唱词如下:

千秋华夏岁月长,

最缺有用读书郎。

只道书中 黄金屋 美娇娘,

几人为了 万民福 家国强。

耕读愿景世人都向往,

贫家儿温饱无计多文盲。

文官签下丧权辱国条约,

从此大清朝把国丧

为哪桩呀,为哪桩?

说到底教育未广,

科技落后国不强。

左思量呀,又思量,

普及教育启民智,

科技兴业振国邦。

庶民都有责,

高官应担当。

各位大人呀,手扶胸膛,

思一思来想一想,

兴学当务急,

不容再彷徨。

本段唱词我设计了扬州弹词的传统曲牌【三七梨花】作为基调,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了扬州清曲的部分元素。如开头一句“千秋华夏岁月长,最缺有用读书郎”是散板进入,表现人物的无奈。难以说服的焦虑。当中“科技兴业振国邦”的“振国邦”,运用了铿锵有力的逻辑重音唱法,与长音结合,表达了张謇创建新式学堂决心与爱国情怀。最后“思一思来想一想,想一想来思一思”运用了叠句,反复去表达张謇渴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共鸣。

短篇的最后,是一个让人深思的结尾,白:“咔!一声春雷,张謇跨步进了雨中,走了,直到他的身影渐渐的消失在雨水之中”,“于无声处听惊雷!”时代的春雷滚滚而来,势不可挡!我运用影视形象式的表演手法,站在书台中间,凝视远方,目光坚定,把最后的一句台词,每个字拉长节奏,放低音调,一字一字的轻声述说,留给观众暇想的空间。

猜你喜欢
弹词新式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新式茶饮”,你爱了吗
大学生新式“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应用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传统盛宴礼仪×新式古典设计
翁同龢点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