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熔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高中通用技术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师除了加强学生对劳动技能的系统学习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等的培养,在实施教学时真正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通用技术;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3-0026-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的通用技术有效教学尚未构建成系统,还缺少可借鉴的有效操作。因此,本文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积极贯彻通用技术新课程理念,努力体现时代发展对劳动教育的新需求,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
一、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这再一次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提到,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任何一种教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基础性关联。
什么是劳动教育?《辞海》(第六版)中将“劳动教育”解释为“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变化。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特殊性质。新时代劳动教育可以理解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識、技能与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旨在系统地提升受教育者的劳动素养,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高中通用技术教育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中小学,不能片面地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或通用技术教育,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的普通教育,必须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多样,可以是劳动技术课、通用技术课等独立课型,可以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园艺、陶艺等校本课程。初中劳动技术和高中通用技术两门技术课程,都立足于动手实践,都有劳动的内容,但劳动技术以技术学习为主,通用技术则以设计和操作学习为主,在教学中应设法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实现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换言之,无论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还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形式都是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里提到,要通过作品制作、工艺实践、技术试验、方案物化及优化等,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培育工匠精神,使其增强劳动观念,具备初步的职业规划和创业意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走进日常生活,劳动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体现了时代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一定的生产实际,适应了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潮流,强化了诚实合法的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和新时代劳动创造的新成就。因此,把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加强包括通用技术等课程在内的劳动教育渗透,对于构建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劳动形式以及专门的劳动技术学习,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的通用技术有效教学除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所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外,还应当渗透劳动教育,关注劳动素养目标的达到,即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1.感悟优秀劳动文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劳动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的进步往往体现在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的变化上,因为那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心血。教师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优秀劳动文化,能加深学生的技术认识和开阔其文化视野,使其塑造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观念。比如,教师可通过播放中国技术发展专题片、参观当地科技场馆、研讨“中国制造2025”技术成因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发展的历史感,也可通过进行“四大发明”“万里长城”“都江堰”“土楼”“旗袍”“榫卯结构”等反映中华传统劳动文化的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继承弘扬优秀劳动文化的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以项目实践为载体,提高劳动能力
实践出真知,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劳动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的。提高劳动能力不是只熟练某些操作技能,而是以劳动教育为起点,通过一定劳动任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享受劳动的快乐。通用技术项目实践应关注生活、生产、工具、方法、材料体系的基础认知,选择基础性好、综合性强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技术设计项目,如“多功能笔筒的设计”“便携式小板凳的设计”“可调节亮度的台灯设计”等,并提倡团队合作,让学生在设计和操作中提高劳动能力。
3.榜样激励,培育劳动精神
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幸福的生活需靠劳动来创造。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用劳动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对于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具有显著的效果。通用技术课堂上可以选取劳动榜样人物事迹,比如“最美奋斗者”钟南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也可以将我们身边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或匠人作为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技术的价值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同时领会和感悟敬业奉献、奋斗进取的劳动精神。
4.认真负责,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当前,我国正在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意义重大。要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就要从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做起,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影响着劳动的速度,也影响着劳动的质量。在通用技术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做到认真负责,强化质量管理,把设计评价贯穿到設计全过程中,注意设计各环节或阶段的衔接和协调,有质量控制和相应的监督、改进措施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设计成果。在学习中,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工艺水平和操作经验。尤其是金工、木工、电工等,要注意安全,规范操作,养成吃苦耐劳、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工具设备、保持环境卫生、不随意浪费材料等良好的劳动习惯。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对于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不仅要提升认识,进一步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而且要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自身水平,更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推进劳动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通过双手在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201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黄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