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士毅
“夏雨早丛底,垂垂紫实圆”。(明·高启咏茄诗)每到夏季,菜园中的紫色茄子花分外显眼,那成熟的茄子惹人眼目,家常的食谱中也因此又添了一份美味。
茄子,又名“伽子”“落苏”“昆仑紫瓜”,江浙人称为六蔬,广东人称为矮瓜,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印度,后落户我国,如今踪迹遍布大江南北,品种众多,皮色有紫、绿或淡绿等;按果实形状论,有圆茄、灯泡茄和线型茄三种,圆茄为圆球形,皮黑紫色,有光泽,果肉浅绿色,质地致密而细嫩,主要品种有北京大红袍、六叶茄、九叶茄、山东大红袍及天津二敏茄等。灯泡茄形似灯泡,故得名,皮黑紫色,有光泽,果肉浅绿发白,含子较多,肉质略松,主要品种有济南一窝猴、北京小圆茄等;线茄为细长条形或略微弯曲,皮较薄,一般呈深紫色或黑紫色,含子少,肉质细嫩松软,品质好,主要品种有南京紫线茄、北京线茄、广东紫茄及成都墨茄。近年还培育出不少杂交新品种。
我国食茄早有经验,《齐民要术》即有缹茄子法。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载有“鹌鹑茄”法。历代文人墨客对茄子多有吟咏。宋代郑清之的《咏茄》诗:“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原来总一般。”道出了茄子的形状和口感。宋代黄庭坚对白色的银茄颇为赞赏:“藜藿盘中生精神,珍蔬长蒂色胜银。朝来盐醯饱滋味,已觉瓜瓠漫轮囷。”诗中认为北方茄子味胜南方,似有些偏颇,其实南方初夏嫩茄和北方秋茄均很好吃。
清代曹雪芹对茄子情有独钟。他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太君在大观园招待刘姥姥吃茄鲞的情景,姥姥听说茄鲞是茄子做的,便说:“告诉我是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于是王熙凤便向刘姥姥介绍茄鲞的制法:“把才下来的茄子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过的鸡爪一拌就是了。”刘姥姥一听,摇头吐舌说:“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道这个味儿!”
说起茄子还有一个趣事:据《笑林广记》载,一位菜馆先生,东家一日三餐供他下饭的都是咸菜,而东家园中许多长得又肥又嫩的茄子,却从来不给他吃。天长日久,他委实吃腻了咸菜,忍无可忍,终于题诗示意,曰:“东家茄子满园烂,不予先生供一餐。”不想从此以后,天天顿顿吃茄子,连咸菜的影子也不见了,这位先生到底吃怕了,却又有苦说不出,只好续诗告饶:“不料一茄茄到底,惹茄容易退茄难。”
茄子,主要挑幼嫩的果实供食用,食法五花八门,适用于炒、烧、煎、蒸、拌、炝等烹调方法,如蒜泥拌茄子、酱爆茄子、肉片烧茄子、油焖糖醋茄子、鱼香茄子、椒盐茄饼等,皆为家常菜谱中的时令佳肴。茄子一经巧手烹制,还能跃上宴席宝座,成为令人喜爱的地方名菜,如北京的“炒茄丝”,质地软嫩,咸鲜香醇,山西的“酱爆茄子”、湖南的“怪味茄子”、广东的“鲳鱼煮茄”、四川的“茄子海参”等,风味各异,为食客们所津津乐道。此外,山东孔府菜中也有名菜茄罐。
茄子既是佳蔬,又为良药。传统医学认为,茄子味甘性凉,有清热活血、止痛消肿等功效,主治肠风下血、热毒疮痈、皮肤溃疡。《食经》说茄子“主充皮肤、益气力、脚气”。《医林纂要》称茄子“宽中、散血、止泻”。《滇南本草》认为茄子能“散血、止乳疼,消肿宽肠、治肠风热血不止及血痔”。
編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